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人民日報:要培養孩子對經典的溫情與敬意

人民日報:要培養孩子對經典的溫情與敬意

來源 |網路

《左傳》云:「國於天地,有與立焉。」中華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之為中國的最獨特的精神標識。

包括古典詩詞散文等在內的經典書籍篇章,則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加強經典教育,既有助於提升國人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品味,也有助於凝聚國人的價值共識和國家認同,向來是「國之大事」。

在古代中國,學校是進行經典教育的主要場所,無論是官辦學校還是民間私塾,莫不以四書五經等經典為作為基本教學內容。

近代以來,隨著知識分類越來越細,學校教學內容越來越多,經典教育比重有所下降亦是必然趨勢。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經典教育就不重要了,就要退出學校了,相反,學校應通過合理設置課程或學科,適當保留經典教育,以此肩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命脈的重任。

遺憾的是,中華民國肇建伊始,即明令廢止小學經典教育,並波及到中學和大學,且一直延宕至今。因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缺少共同的經典教育,國人在價值共識和國家認同方面出現了不少的偏差。

加之學校越來越偏重知識化、技能化、工具化等功利性教育,使得不少學生變成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即只注重物質和外在生活、不注重精神和德性修養的人,並造成了一系列社會惡果。

簡言之,由於在學校缺乏系統的經典教育,社會上的確出現了一種文化和價值上的「去中國化」現象。

要阻止「去中國化」,實現「再中國化」,當務之急是由政府統籌安排、分類指導各級學校,大幅增加古代經典篇章在語文課本中所佔的比重。

從長遠來看,則要將經典教育單列為一門課程,並作為「有之不必可、無之必不可」的必修課和學分課,最好是與升學、就業乃至國家公職人員選拔考試掛鉤,為學生乃至全民學習經典建立正向引導激勵機制。

此外,尚須抓緊在師範類和綜合性大學設立國學院等相關教學機構,以培養精通古代經典的專門師資隊伍。

當然,經典教育不僅是一種課堂教育,還是一種實踐教育。

在學校,通過樹立古代聖賢雕像,開展詩文誦讀大賽,舉辦「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體驗活動,乃至設計傳統特色校舍、校徽、校訓、校歌、校服等等,都有利於營造經典教育的氛圍,培養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溫情和敬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5大春季養生智慧:成吉人,養天相!
不動刀不吃藥,內衣這樣穿,遠離99%的乳腺疾病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