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最奇特的村子,因一場洪水成為飛地,與祖國分離三十年後回歸

中國最奇特的村子,因一場洪水成為飛地,與祖國分離三十年後回歸

在遼闊的中國北方,有著這麼一個極為特殊的小村落,其地理位置正好處在中、朝、俄三國交界處,前往臨近鄉鎮的路只有一條,而且根本都不能算是路,而是一道不到十米寬的堤壩。歷史上,這裡曾經爆發過洪水,這條唯一道路也被不幸淹沒,村莊也就因此成為一塊飛地。想從鄰國借道前往,結果還因為邊防問題被拒絕。這個村莊就是位於吉林琿春市敬信鎮的防川村。

「一眼望三國」示意圖

在防川村,人們若是站在高處,便能將中、朝、俄三國的國土盡收眼底,乘船向東行駛15海里,就是日本海。早在我國唐朝時期,這裡就是前往日本的必經之地,商貿往來十分繁盛。遺憾的是,晚清時期由於積貧積弱,中國已經徹底落後於世界,在侵略戰爭中節節敗退,簽訂了無數不平等條約,尤其是在《北京條約》中,將圖們江口附近的四十餘萬平方公里的黑土地盡數割讓給沙俄,從此失去了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

《北京條約》簽訂場景復原

儘管如此,沙俄的野心依舊沒有得到滿足,在簽訂條約之後樹立邊界碑時,沙俄方面幾乎是能不立就不立,而且窮盡心思地把界碑往中國方向遷,企圖通過這種下作手段來掠奪我國土地。好在清政府並非全是庸人,朝廷察覺此事後,於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特派督辦邊務大臣、督察院左副都御使吳大澂前往處理。吳大澂對沙俄方面提出嚴重抗議,同時根據條約內容和歷史文獻據理力爭,最終得以重新豎立界碑。事實上,吳大澂不僅將黑頂子山地區(今吉林琿春敬信鎮)奪了回來,還將界碑從距圖們江46海里處移至30海里處,並掙回了圖們江的出海權(非出海口)。

吳大澂畫像

1938年,蘇軍與日軍在防川村一帶交火,史稱「張鼓峰事件」。戰敗的日本士兵充滿憤怒,但是又打不過蘇聯人,只好將滿腔怒火發泄到防川村村民身上,逼迫他們全部離開,從此這片土地變成了一個無人村。另一方面,蘇聯也將實際軍事控制線推至圖們江邊,這樣一來就導致防川村與琿春縣城的聯繫就只剩下一條寬度不足10米的江堤——洋館坪路堤。

蘇聯軍官舊照

二戰之後,中國成功收復了淪陷的防川村,並派軍隊護送18戶黨員家庭前往防川村居住。遺憾的是,1957年發生了一場洪災,洋館坪路堤不幸被沖斷,高水位更是將其徹底淹沒,防川村也成了一塊「飛地」,村民們出入往來只能借道蘇聯。一開始中蘇兩國關係處於蜜月期,民間借道也就不成問題,然而隨著中蘇開始交惡,防川村的村民就很難自由行動了。

洋館坪堤路

直到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中蘇關係趨於好轉,防川村的出入難題才得以解決,洋館坪堤路也才被重新修好,此時距離防川村因洪災成為「飛地」,已經過去整整三十餘年。蘇聯解體後,我國於1992年對洋館坪堤路進行徹底整修,修築了一條長888米、寬8米的國防公路,從此徹底解決了防川村的通行難題。如今,防川村當年的苦難已經變成了一種財富,每年都有許多旅客前來旅遊,這座「東方第一村」也因一眼望三國的獨特景觀而吸引著無數遊人的好奇目光。

參考文獻:

《清季外交史料》《琿春史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飛獨自立於橋頭,曹軍將士為何不敢出列迎戰?真實原因令人感慨
張作霖臨終前留下遺言,決不可讓此人進入東北,事實證明他很英明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