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和趙國,為什麼從結盟走向了對抗?

秦國和趙國,為什麼從結盟走向了對抗?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和趙國是兩個非常強大的諸侯國。就秦國來說,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的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由此,對於秦國和趙國來說,可謂同宗同源,也即擁有共同的祖先。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和趙國曾經互相結盟,也即是重要的盟友。不過,從閼與之戰開始,秦國和趙國正式走向了對抗。特別是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和趙國展開了一場百萬人規模的較量,從而影響到整個戰國歷史的走向。那麼,問題來了,秦國和趙國,為什麼會結盟,又為什麼走向了對抗呢?

首先,對於秦國和趙國來說,其結盟主要是在趙武靈王在位時,也即是在戰國中期。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趙武靈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趙國的鄰國燕國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對於燕國來說,在內亂之際,還遭到了齊國大軍的進攻,並且其都城更是被齊國大軍攻破。在此背景下,趙武靈王選擇和秦惠文王聯合,也即共同支援燕國,以此避免燕國被齊國消滅。在趙武靈王十四年(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出大軍,兵分兩路攻齊救燕,齊軍很快就被擊敗了。此後,燕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趙國和秦國的穩固盟友。

由此,對於當時的秦國、趙國、燕國,形成了對抗齊國、魏國、楚國的聯盟。眾所周知,魏國時戰國七雄第一個稱霸中原的諸侯國。在魏國崛起之後,齊國也在齊威王、齊宣王在位時走向強大,並通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奠定了自己在戰國七雄中的地位。為了對抗齊國、魏國、楚國,秦國、趙國結盟。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在秦武王去世後,趙武靈王要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屈從於趙國的壓力,秦國最後立公子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對於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繼續和趙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比如在五國伐齊中,秦國、趙國就聯手燕國、韓國、魏國,共同出兵進攻正在巔峰的齊國。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秦國和趙國的結盟,主要是因為二者存在共同的敵人,或者說是存在共同的利益。但是,秦國、趙國之間走向對抗,也是因為二者利益上的衝突。在五國伐齊後,齊國走向衰落,甚至說是一蹶不振。至於魏國、楚國,同樣在戰國中期走向衰落。在此背景下,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不管是趙國,還是秦國,都明白自己想要繼續擴張的話,必然會和對方形成衝突。比如秦國在蠶食韓國、魏國的疆域後,必然要攻佔趙國的土地了。

最後,而就趙國來說,在齊國、魏國衰落,燕國又國力有限的背景下,自然也將秦國視為眼中釘和肉中刺了。當然,在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都比較謹慎,也即沒有貿然交手。在閼與之戰中,秦昭襄王決定試探一下趙國的國力,在被趙括的父親趙奢擊敗後,秦國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繼續和趙國交戰,轉而繼續攻佔韓國、魏國的疆域。公元前262年前後,秦國在即將攻佔上黨郡的時候,看似是上黨郡郡守馮亭將該地區獻給趙國,實際上也是因為上黨郡一旦被秦國佔領,趙國就會陷入到被動,因此趙孝成王才決定接受韓國的上黨郡,並和秦國展開了長平之戰。對於長平之戰來說,意味著秦國和趙國徹底走向了對抗。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楚國最後一位君主:曾大敗秦國,最終下落不明!
秦朝的最後一員大將:歸降項羽,最終被劉邦擊敗!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