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北海百年老街,藏著北海一半滄桑歷史,更是打卡必去之地!

北海百年老街,藏著北海一半滄桑歷史,更是打卡必去之地!

廣西北海百年老街,藏著北海一半滄桑歷史,近年來更是旅遊者打卡必去之地!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近二百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21年,初建時稱為昇平街,只有200米長,4米寬。隨著各歷史時期的不斷發展,現已成為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的商業老街。

這條街上的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

1927年以前,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店鋪鱗次櫛比,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東段的店鋪主要經營魷魚、沙蟲、蝦米、魚乾等干海貨,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鋪全部經營纜繩、漁網、魚鉤、漁燈、風帆布、船釘等漁民用品。

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

隨著時間的推移,珠海路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繁華,除了稀稀落落還有屈指可數的幾間店鋪經營漁具外,其他店鋪已幾乎成為民居,街道建築日漸老化,但由於珠海路尚算保存完整,仍被歷史學家和建築學家們譽為「近現代建築年鑒」。

老街的建築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又吸收了嶺南建築的特點,還吸取了西方建築的一些藝術風格,前店後居的建築格局、中頂鋪、拖籠門、西式女兒牆裝飾。

老街的形成,奠定了北海城市生活的基礎。獨特的地理位置、中西文化的交匯、亞熱帶海洋氣候等等造就了北海人獨的生活習俗、生產習俗、節日風俗、語言習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北海的飲食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又有鮮明的地域性。水蝦、水魚、沙蟹汁、疍家海鮮、粵式點心......

老街的生活是豐富的。二三十年代的老街,除了酒肆歌坊,還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娛樂活動,如舞龍、舞獅、電影、粵劇、講故事等。

相對於傳統的城來說,北海從誕生開始就更多以「市」貿易點的形態存在,老街順應商業的發展而形成並發展,鼎盛時期北海市華南一大商埠,當時的老街商號林立,可謂寸土寸金。

到老街漫步,你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那裡的街、那裡的樓、那裡的人,還有家家戶戶門邊晾曬的鹹魚干,不禁讓你忘卻是身處都市。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的景象,老人們搖著大蒲扇在門邊乘涼,或齊齊圍著聊天或打麻將,他們眼睛裡透著平靜與安詳,彷彿老街的一切都還和他們小時候一樣,什麼都沒有改變。

老街的建築叫做「騎樓」,在南方很多,不過象北海保存得那麼好的很少。這種建築深受殖民文化的影響,據說是叫「新古典主義風格」,不僅美觀其實它也很實用,一樓的結構既可以做生意、納涼、又可以遮風擋雨。北海市政府為了保護這條街,還專門頒布了標準的樓房建造方案,以和原來的風格相協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中越邊境河道越南小販生意忙,越南女孩用漢語叫賣,日賺200元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