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羲之後繼有人,七世孫當和尚苦練書法,奠定了唐代至今草書筆法

王羲之後繼有人,七世孫當和尚苦練書法,奠定了唐代至今草書筆法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也被後人尊稱為「書聖」,王羲之的家族也是書法世家,其後代也多有書法大家。下面,本文來說一個王羲之後代的書法成就。

王法極(生卒不詳,據傳百歲乃終),字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孫,他是王氏書法的嫡系傳人,他既能嚴守家法,繼承王羲之的書法,又能繼往開來,下傳隋唐時期的虞世南、陸柬之,開啟唐代書法新風。

王法極早年出家當了和尚,故被人稱為智永和尚。他後來雲遊到浙江紹興永欣寺,並且一住就是整整三十年。

在這裡,智永和尚深居簡出,每天就是磨墨苦練先祖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他認為自己的書法功力遠不及先祖,故發誓「書不成,不下樓」。

智永在屋內準備了數只大簍子,他練字時,當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簍子里。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然積攢了幾大簍子。

後來,智永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上挖了一個深坑,把那些破筆頭集中起來埋在這裡,砌成墳冢,稱之為「退筆冢」,這就是「退筆成冢」典故的由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智永和尚的書法終於在隋代名震四方。他晚年曾書寫了《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分贈於浙東諸寺院,佛門得之視若珍寶。

當時,人們為了求其墨寶,永欣寺門庭若市,連寺院的門檻都被踏破。於是,智永和尚就讓人把門檻外保上鐵皮,可是這「鐵門檻」不久又被無數慕名前來者踏破。最後,智永和尚就把寺院門檻改成了「石門檻」,這「石門檻」自然耐磨耐踏了。

智永和尚的「退筆冢」與「石門檻」成為書壇佳話,與漢代的書法家張芝洗筆洗碩「池水盡墨」交相輝映,同為千古美談。

智永和尚的傳世名作,即是《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本來是王羲之手寫的,但是內容雜亂而不成韻。

智永和尚潛心研究先祖王氏書法,並把祖先流傳下來的書法發揚光大。他把千字文以真體、草體兩種書體並列來寫,開後世以不同書體來寫千字文的先例。

目前流傳於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僅有三種,即:關中本、寶墨軒本、現存於日本的真跡本千字文。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東坡題跋》稱讚智永書法:「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描述智永學鍾繇《宣示表》的情景:「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迴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過紙背者。」

就連隋煬帝楊廣也曾說過:「智永得右軍(即王羲之)肉,智果(智永之徒)得右軍骨。」

智永以前的草書體勢,雜亂不一,到了他才統一了草書的寫法,並創下了後世書法家所遵循的規範,由此奠定了唐代至今一千多年來草書的筆法。

直到如今,智永和尚的《千字文》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王羲之泉下得知自己的後代在書法上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大概也會很欣慰吧!

本文參考文獻:《燦爛中華文明·藝術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清兵入關實行「剃髮令」,禍害千萬同胞,提議者卻是一個明朝敗類
孫權生有七子,前兩子早逝算善終,後五子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