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宮一號」團隊:夢在星辰大海

「月宮一號」團隊:夢在星辰大海


  來源:光明日報


  如果你看過《流浪地球》,如果你看過《火星救援》,如果你感嘆外星球的神秘,如果你是一個科幻迷,那麼,你一定要關注這個團隊的故事,他們用青春在「太空」種出花朵,讓長期太空作業、荒漠作業、深海作業成為可能。他們,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團隊。近日,他們剛剛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從2014年5月「月宮一號」率先完成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實驗開始,這個團隊逐漸走入大眾視野。之後,他們的每一次亮相,都和進一步實驗有關。隨著2018年「月宮365」實驗的成功,他們終於稍稍舒了一口氣。他們完成了迄今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近日,記者採訪了「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教授和團隊成員伊志豪博士,請他們為讀者揭秘這個在星辰大海築夢的團隊。

  「月宮一號」是一個「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四生物鏈環人工閉合生態系統,用通俗的語言形容,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生物圈。通過植物的生長釋放氧氣,為宇航員提供食物,再通過代謝為植物提供養料。當科幻電影中宇航員為在火星上生長的土豆歡呼的時候,他們早已在密閉的太空艙種植了30多種植物,體驗春種秋收,還用飼養的黃粉蟲給宇航員「吃肉」「加餐」。精密的實驗背後,最難的是什麼?伊志豪告訴記者,「心理關」是他們要克服的最大難題。在艙內生活370天,儘管有分組,但是一切都是第一次面對,個中挑戰不言而喻。伊志豪形容,在艙內的生活,就像處於一個密閉的卧鋪車廂,每天可以隔著小小的窗口看看外面。但是在實驗過程中,有一段時間需要把窗口遮蔽起來,適應不同的環境,調試不同的參數。「這時,就感覺這節車廂進了隧道,有奇異的孤獨感和莫名的安全感。」


  「上午9點鐘,換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和手套,打開艙門,將植物用剩的液體排出,進入處理箱,測試、補水、補母液,重新打進培植槽。」周而復始,伊志豪在每天的艙內工作處理完畢之後,當心情有些波動的時候,就會去兩個植物倉「遛彎」,「當看到親手種植的植物茁壯成長,內心還是很愉悅的」。「還有一個師妹會吹陶笛。她有時候會為我們吹奏一曲。還可以下象棋、扔飛鏢、騎動感單車,用運動的方式調節心情。」伊志豪告訴記者。長期的「地外」生存,他們形成了一整套緩解壓力的方式,留待未來進一步科學研究。


  370天的「地外旅程」中,他們曾經歷了很多意外,比如突發的停電,他們也經歷了很多自己設置的困難,以備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比如第一組是4位宇航員,運行一段時間之後,艙內已經適應了他們的生活參數,當我們換班的時候,宇航員換成了8位,一下子多了一倍,我們也曾擔心影響艙內運行,但是由於預案準備充分,還是經受住了這次考驗。」伊志豪說。


  當一切挑戰都闖過來的時候,伊志豪感慨,他們成立的學生黨支部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環」。「整個團隊的師生們由於科研方向不同,被分為5個小組,5個小組是有機的整體,共同為『月宮一號』實驗的成功貢獻力量。每個小組的組長由高年級黨員同志來擔任,大家定期彙報各自工作,定期談心,做科研交流,攜手攻關。各小組還定期開展實驗教學和軟體操作,讓大家都能很好地進入實驗狀態。」伊志豪說。

  記者問伊志豪,「月宮一號」團隊的夢想是什麼,他說,他們想「看著祖國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邁進」。「這是北航人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的精神,也是我們『空天報國』的夢想。假如我們的地外空間站建好以後,需要有生命科學背景的人參與選拔,我一定會第一個報名。」


  因為,他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病毒也有社交行為?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青藏高原上16萬年前下頜骨或將重寫東亞古人類演化史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