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香港街頭髮現2件文物,專家花35萬買下遭反對,如今9億元不賣

香港街頭髮現2件文物,專家花35萬買下遭反對,如今9億元不賣

要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作品,想必人人都能說得出幾件,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序》,畢竟這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不過,除此之外,晉朝時期還有著不少著名的書法作品,如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這兩幅書法作品在歷史上的名氣也非常之大,同樣是登峰造極之作。因為《中秋帖》《伯遠帖》與《快雪時晴帖》並列為「三希」,因此在歷史上這3幅書法文物基本都是被一家收藏,清朝時期全部被清宮收藏。難道說《中秋帖》《伯遠帖》因為在清朝時期就被清宮收藏,所以一直被藏於其中,直到傳承到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嗎?

其實不然,《中秋帖》《伯遠帖》這2幅書法文物還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溥儀出宮時,敬懿皇貴妃就攜帶這兩幅寶帖出了宮,和其他很多歷史書法文物一樣,這兩幅書法被賣到了古玩店。也就這樣,這兩幅文物從此的走向沒有人直到。直到民國潰敗台灣後,有商人拿出這2幅書法想賣給剛剛成立的台北故宮,當時的台北故宮負責人眼睜睜的看著2件國寶級文物卻不能有所動作,因為沒有任何途徑拿得出錢來購買這古書法。

到了1951年,這兩幅古書法突然在香港現身,大陸的專家聞訊後立即趕到香港,對書法進行了鑒定。發現《中秋帖》整幅作品氣勢磅礴、雄邁飛動,上有三行二十二字,與史書中記載的一致,文物上還有乾隆御題籤「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經過大陸專家的鑒定,認定這就是當初清宮流失的王獻之書法文物。至於另外一件東晉書法家王珣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伯遠帖》經過鑒定也是真跡。當時的專家對這2件文物可謂非常的看重,極想將其回購,但對方開出的是35萬元天價,不說當時的專家買不起,當時國內任何博物館也根本買不起。

這可怎麼辦呢?要知道,這2件文物可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之一,盯上它的不僅是大陸專家,還有日韓東南亞等國的收藏機構以及海外的華人。由於專家非常的擔心文物被他國搶走,因此與物主簽下了一個協議,但眼看時間就到了,大陸專家還拿不出錢來,當時的英國銀行也早就盯上了這兩幅寶帖,被迫無奈下,專家將此事上報了中央。

總理知曉後,立即破款35萬元,要求專家將這2件文物完好無存的帶回北京,也就這樣,這2件國寶級文物才能再次回到故宮。儘管這次專家回購文物是經過批准的,但還是遭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對,甚至可以說是人人反對,認為花這35萬元公費買兩件沒有意義的東西,不如將這些資金花到建設中。若以當時的眼光看待文物回購的話,確實是這樣,但如果說按照現代的眼光來看的話,這絕對是正確的。

《中秋帖》《伯遠帖》這兩件文物堪稱國寶級文物,在2012年都入選了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也就是說這是中國最重要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繼承者。如果說這2件文物還在民間,並且被允許拍賣的話,其價值必定遠超9億元。2010年,宋代時期黃庭堅書法《砥柱銘》被拍4.368億元天價,而比《砥柱銘》更古老、更有名氣,更具意義的《中秋帖》以及《伯遠帖》若是拍賣的話,也必定超過這個價格,加起來那就不止9億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學長 的精彩文章:

三峽挖出10米遠古「巨龍」,距今超8000年,龍是真實存在的
內部人員盜走博物館「金龍」,被熔為首飾後,損失不低於800萬

TAG:文物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