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朝罕見的好官:為了消除地方陋習,他不怕傳染與病人住在一起

隋朝罕見的好官:為了消除地方陋習,他不怕傳染與病人住在一起

隋朝罕見的好官:為了消除地方陋習,他不怕傳染與病人住在一起

隋朝罕見的好官:為了消除地方陋習,他不怕傳染與病人住在一起

為了消除地方陋習,他不怕傳染,與病人住在一起;為了醫治貧困病人,他不惜錢財,把俸祿全部捐獻出來;為了方便斷獄審案,他不辭勞苦,把辦公室設在了牢獄一旁;為了秉公處理政務,他不畏強權,結果遭到讒言被免職;為了效力遼東戰場,他不顧年邁,最終,殞命於行軍途中。如此忠君、愛民、大義、無私的清官,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難得一見的。他,就是隋朝一代循吏辛公義。

所謂循吏,就是指奉公守法,造福百姓,受到百姓一致稱頌的好官。循吏這個稱謂,最早見於《史記》中的《循吏列傳》,司馬遷先作《循吏列傳》,後世因之,為《漢書》、《後漢書》直至《清史稿》所承襲,成為正史中記述那些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的固定體例。在中國曆朝歷代所記載的循吏中,辛公義無疑是最典型、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個。

辛公義,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家境貧寒,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並親授書傳。北周時期,辛公義入選太學,因勤苦好學,熟悉道義,見解高遠,頗受儒士們讚賞,歷任掌治上士、掃寇將軍、宣納中士、內史上士。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辛公義歷任主客侍郎、駕部侍郎,因政績突出,得到了隋文帝「唯我公義,奉國罄心」(見《隋書》)的讚揚。

後來,辛公義因隨軍滅陳有功,被提拔為岷州(今甘肅岷縣)刺史。岷州,地處偏遠,經濟落後,知識匱乏,尚未開化,文明程度很低。辛公義出任岷州刺史後,發現此地有「畏病」的「土俗」,即「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養」,若家裡有人生病,家人不但不照顧,反而遠遠地躲開,就連父子、夫妻之間都如此。這種畏病如虎的可怕民俗,致使「病者多死」(見《隋書》)。

本來不是什麼大病,因為當地人怕被傳染,而對病人不管不顧,任其自生自滅,任其在病痛煎熬中,活活等死,這完全與漢民族倡導的孝道主義背道而馳,格格不入。在辛公義看來,真正可怕的不是病,而是當地人的這種「孝義道絕」,這種不通人情的愚昧不化。此風不除,岷州難以安定,也難以發展。對此,辛公義非常擔憂,決定從根上整治,移風易俗,「公義患之,欲變其俗」(見《隋書》)。

主意已定,辛公義派人分頭去巡視全州,發現患者,一律抬至官衙廳堂,請醫生為他們診治。酷暑,疫情高發時節,廳堂里的病人多達數百,走廊也住得滿滿的。為便於照顧病人,辛公義則「親設一榻,獨坐其間,終日連夕,對之理事」,一邊就地辦公,一邊關心治療。此外,辛公義還將「所得秩俸,盡用市葯,為迎醫療之,躬勸其飲食」(見《隋書》),把俸祿全部捐獻出來,為病人求醫買葯,供給飲食。在辛公義的精心護理下,許多病人都轉危為安,漸漸恢復了健康。

待病人痊癒後,辛公義派人找來其親屬,推心置腹地當面對他們說:「一個人生死由命,與接觸病人身體無關。之前,你們因為怕傳染,對病人不管不顧,他們才會死去。你們看,如今我把病人都聚集一起,日夜坐卧在病人中間,我不是沒被傳染嗎?這不是好好的嗎?從此以後,你們就不要再相信那些土俗了!」病人的家屬們聽罷了辛公義這番話,無不羞愧,再三叩謝後,領著親人而去。

作為親身照顧病患的榜樣,辛公義的一言一行,讓岷州百姓在思想上覺醒,「此風遂革」,「後人有遇病者,爭就使君,其家無親屬,因留養之」,從此以後,百姓凡有生病者,其家人都會帶著病人爭相到辛公義那裡去接受救治,對無親屬的病人,辛公義則把他們留下來供養,岷州境內出現了「始相慈愛」的良風, 「合境之內呼為慈母」(見《隋書》),岷州百姓,發自肺腑地稱辛公義為慈母。

因官風好,口碑佳,在治理好岷州後,辛公義又被派往牟州(今山東萊州)擔任刺史。赴任路上,辛公義聽說牟州監獄人滿為患,覺得很不正常,又覺得事關重大,故到任後,不是先去官衙歇息,而是直奔監獄,立即進入工作狀態,現場辦公,對在押之人進行盤問,一連工作了十餘天才回到官衙,「下車,先至獄中,因露坐牢側,親自驗問。十餘日間,決斷咸盡,方還大廳」(見《隋書》)。

對於新的訴訟,辛公義不急於立文案,而是先行審問;若遇疑難案件,當天沒審完,才將罪人暫時關起來,他自己也不回處所睡覺,而是睡在在大廳里。有人勸他:「此事有別人辦理,你何必自找苦吃呢?」 辛公義說:「我作為刺史,沒能引導百姓向善,才出現了百姓犯罪而被關押。子民被關押,我能心安嗎?」一些罪人聽到辛公義這番言論,「咸自款服」(見《隋書》),誠心服罪。

辛公義不辭勞苦、勇於自責的事迹傳開後,「訟者多兩讓而止」,因為不肯勞累辛公義,矛盾雙方都不想再打官司了,獄訟迅速減少,社會風氣明顯好轉。除了引導百姓遵法守紀,辛公義還關愛民生,率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生產,走致富之路。史載,有一年普降暴雨,山東「自陳、汝至於滄海,皆苦水災」,獨而牟州境內「犬牙交錯,獨無所損」(見《隋書》),不能不說這是辛公義的功勞。

仁壽元年(公元601年),辛公義被任命為揚州道黜陟大使,負責對地方官吏進行考察。當時,太子楊廣之子豫章王楊暕,在揚州欺男霸女,作惡多端,幹了不少壞事。楊暕害怕辛公義會對自己不利,便派人提前去境外迎候,求其手下留情。辛公義明白楊暕的用意,以「奉詔不敢有私」予以拒絕。到達揚州後,辛公義秉公辦事,對混蛋官員「皆無所縱舍」(見《隋書》),並將楊暕的罪行如實上報朝廷。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楊廣登基,改元大業,是為隋煬帝。隋煬帝即位後,聽信了兒子楊暕、原揚州長史王弘等人的讒言,「因言公義之短,竟去官」,將辛公義罷官,但「吏人守闕訴冤,相繼不絕」(見《隋書》),很多人聚集在宮門為辛公義鳴冤叫屈。幾年後,隋煬帝一則了解實情,二則為了籠絡人心,便讓辛公義任職內史侍郎,後任司隸大夫,檢校右御衛武賁郎將。

後來,隋煬帝因高句麗不遵臣禮,舉全國之兵遠赴遼東,志在徹底征服朝鮮半島,年過花甲的辛公義也在隨行隊伍中。因為年老體衰,辛公義在大軍行至柳城郡(今遼寧西部)時病亡,一代循吏竟客死他鄉,時年六十二歲。辛公義一生不僅愛民如子,傾力教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不畏強權,公正廉明,深明大義,他對得起「慈母」這個稱謂,也對得起他名字中的「公義」二字。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無賴也能在亂世中創業並成為在歷史上佔據一席地位的人
為何聖人的婚姻也無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