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篆香爐,燃盡後的香灰竟是一幅畫!

篆香爐,燃盡後的香灰竟是一幅畫!

諸般香爐之中,屬印香爐最有個性。燃燒後殘留的香灰,竟是一幅美麗的圖案。它所燃之香既非線狀,也非環狀和塔狀,而是圖案狀或篆字狀的,因此印香爐又叫篆香爐。

印香爐的天才設計,在於印香篆模。這塊厚不過4毫米的金屬板,上面有鏤空的篆字或其他吉祥圖案。不管是文字,還是圖案,都迴環連綿,貫通始終。使用時,將芸香料鋪設其上,輕壓香料,颳去多餘,然後提去篆模後,便形成綿延連貫的「香篆」了。點燃其始,香篆便均勻緩慢地燃燒,彌散出的幽香,不僅可以除蠹驅蟲,更能提神醒腦、愉悅人心。

燃香時,香印是走動的,香氣是流動的,這與點燃一塊香餅或一根線香是完全不同的觀感與心境。眼看著費盡心力打出的完美香印慢慢燃燒,香印變成香灰,一如出生時完整——單是這樣想想,就已經情思滿懷。

宋代的洪駒父著有《香譜》,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條:「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晝夜乃已。」由此可知,印香爐不僅具有香熏的作用,還兼有計時的作用。

到了明代,香篆已改用金屬製作,且改刻篆為鏤空,體積也更加小巧。由於這種變化,「香篆」之名也逐漸被「香印」所取代,這「香篆」、「香印」實際都是印香的模子。

清 白銅如意形焚香爐

清代中晚期,黃銅、白銅質地的印香爐頗為常見,最普遍的形制是方形、長方形和圓形。爐身一般有三層或四層,頂蓋常有「福祿壽」、「踏雪尋梅」、「攜琴訪友」等鏤空圖案,精巧雅緻。全爐幾層套在一起,嚴絲合縫。

清 萬壽方香爐

有些印香爐若做工考究,其爐身四面還會分別刻有真草隸篆各體書法,以及古鼎文玩和古泉之類的圖案。它通常有多層,從下往上依次有一層儲放芸香屑(香料),一層擺放香鏟之類的迷你工具,一層燃香之用(下墊香灰)。如果爐蓋也算一層的話,那麼這一層必定是鏤空的,燃香時,香的煙氣於此徐徐散出。

清末/民國 白銅方熏香爐

印香讓我國歷史悠久的熏香儀式多了一層人文的精神境界。明末清初大文豪李漁別開生面的「笠翁香印」可證一例。而晚於李漁百十年後出生的丁月湖,則無疑是繼承、發展、完善了印香這一人文戲法的傑出代表。

《印香圖譜》

丁月湖,南通石港人,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卒於光緒五年(1879年),一生不求仕進,曾在外游幕多年,倦歸之後,隱於石港賣漁灣。偶然的觸機,成就了他勒改舊觀的《印香圖譜》。並付諸實施,遂成雅制。

丁月湖 銅製印香爐

丁月湖設計監造的印香爐,完成於他人生的最後幾年。雖說偶然觸機,誠可謂「一生學問,盡寄圖中」。如平面呈圓形、方形、長方形、秋葉形、海棠形、菱花形、如意形、瓜形、古琴形、古幣形、花瓣形、瓶形、鐘形、梅花形、竹節形等近百種,大的直徑23厘米以上,小的直徑僅7-8厘米。

丁月湖 銅製印香爐

印香篆模的設計,是丁月湖對印香爐製作的一大貢獻。他一改古制印香爐的粗陋,規划出種種鏤空花紋篆字的印香篆模。篆模的厚度基本為4毫米,使用時能使芸香料形成綿延連貫的「香篆」,並均勻緩慢地燃燒,燃燒後殘留的香灰仍是一幅美麗的圖案。篆模如「虛心」、「芳心自同」、「幾生修到梅花」、「姻緣一線牽」、「直上青雲」、「雲鶴」等,其奇巧構思,令人嘆為觀止。

清末/民國 白銅如意形焚香爐

爐蓋的設計製作,也反映出印香爐濃濃的書卷味及藝術品位。如「竹解虛心是我師」、「春暖墨融河北紙,夜深人試海南香」、「竹報平安」、「右丞畫意素師書」、「瓜瓞綿綿」、「如是我聞」、「珠聯合璧」等。

「競體皆芳,中腸獨熱,百轉千回,持心唯一。路不入去歧,徑不由捷,在在圖通,是空是色,頭頭是道,不離不即。」 丁氏在其圖譜自序中對印香爐的一段描述,是他自己對人生的真切感悟。

如何使用印香爐

1、使用前,印香爐展開,備好香粉、香灰。

2、放入特製香灰,並用香壓壓平整(註:輕輕的壓,不可把香灰壓太嚴實)。

3、輕輕放入香模,鏟入香粉,反覆將香粉刮平,取出香模(勿抖動)。

4、將1cm香頭用鑷子夾住引燃香篆一頭,蓋上爐蓋即可。

篆香小貼士

1、香粉盡量放在密封的瓶或罐內,以免受潮。

2、香灰使用後,盡量用棉紙或其他物品蓋住香灰,以阻隔香灰直接接觸空氣,以防受潮。

3、鋪底香灰「壓」是關鍵,壓香灰要平整,卻不能壓得太結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故宮博物院所藏雍正青花瓷器
銀元之最 墨西哥鷹洋幣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