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與諾貝爾文學獎,是「不配」,還是「不屑」

魯迅與諾貝爾文學獎,是「不配」,還是「不屑」

引子

魯迅致信台靜農,回絕諾貝爾獎提名:

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你轉致半農先生,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此後能否創作,尚在不可知之數。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了翰林文學,一無可觀了。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

上個世紀的農村。每到年終時,大人們總要認認真真、恭恭敬敬地,將孩子們領來的「獎狀」貼在牆上;彷彿,真正撐起「一個家」的,不是那頹危地泥胚牆;而是貼在牆上光鮮的「獎狀」了。

父親總是不以為然的,嘗跟我們講;「獎狀」不過是一頂華麗的帽子,實打實的真本事,才能成就一個人的未來!以至於,父親從不肯主動與老師們「搞好關係」;我們兄妹四人,自然也都沒能從那一個小學,領到一張「獎狀」。即便是今天,有兩個博士後出站留高校工作;也有兩個大學畢業在中學工作;依然都「不配」領到一張「獎狀」。相信這也絕非是我個人所獨有的經歷。

所以,當我們所熟知的前蘇聯大文豪——高爾基,被諾貝爾評選委員會以「參與政治活動」為借口,拒絕授予諾貝爾獎金時,我就很能理解魯迅會自稱「不配」拿諾貝爾獎賞了。


魯迅需要去「戰鬥」

因為,魯迅是需要去「戰鬥」的。魯迅生在國家民族最困厄的時代:當權者種種腐朽;外來者種種侵凌。魯迅的敵愾心發為怒吼,為勞苦大眾請命;與封建勢力及帝國主義相搏鬥。三十年如一日。正如魯迅自己在《英譯本》自序中所說:

「我看到一些外國的小說,尤其是俄國、波蘭和巴爾幹諸小國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眾同一命運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為此而呼號,而戰鬥。而歷來所見的農村之類的景況,也更加分明地再現於我的眼前。偶然得到一個可寫文章的機會,便將所謂上流社會的墮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陸續用「短篇小說」的形式發表出來。」


魯迅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

魯迅還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當魯迅以其極敏銳的認知,洞悉並指出國民性的缺點,「眼前的黑暗」;他本人,固然不會為一頂未見得「華麗的帽子」而助長國民性的「虛榮心」。更何況,魯迅還是一個多疑的人,一向都頗疑心「他們想專將『面子』給我們」。

因為在魯迅看來,「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自己並不覺得。」所以,魯迅斷然不會棄勞苦大眾於苦難而不顧;卻用自己的筆,來作「翰林文學」的。


莫言的文學成就不如魯迅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固然是莫言的成就,也是我們綜合國力蒸蒸日上的必然使然。相較之魯迅所處的時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即便依然是「不懷好意的諂媚」,又有何可懼呢?

使我不能理解的是:近兩年來,突然冒出一群一群不明就理的人來;將「魯迅自稱『不配』獲獎事件」揪出,而盛讚莫言的文學成就。豈料,莫言坐不住了,站出來宣稱:我願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阿Q正傳》。

更何況,魯迅的文學成就在國際上都是馳名的。正如羅曼羅蘭讀到《阿Q正傳》時說:「這是世界的。裡面許多諷刺語言,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阿Q那副憂愁的面孔。」甚至在日本。在魯迅逝世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日本已經出版了《大魯迅全集》七大冊;並一改其看待中國人的眼光,俯首盛讚魯迅在他們中竟是沒有一個可以匹敵的。

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的。

總之,魯迅是偉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君史話 的精彩文章:

魯迅,實非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所能彰顯其高度的

TAG:錢君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