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讀三國,憶三國,天下英雄皆熱血!《三國演義》幾乎是所有國人都耳熟目詳的名著,不僅中國本土,三國文化還遠播輻射日本、東南亞及世界各地,可謂是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文化分支源頭。距四川德陽市羅江區約四公里,有一座古關隘雄踞川西平原北緣鹿頭山,這就是三國時期劍南五關——葭萌關、劍門關、涪城關、江油關、白馬關中的最後一道險關白馬關。關樓正中白馬關三字據說是北宋文豪蘇東坡手書。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白馬關在東漢三國魏晉時皆稱綿竹關;唐代改名為鹿頭關;公元907年,王建建立大蜀政權,稱漢高祖曾騎白馬經此入蜀為漢中王、劉備和龐統曾在山下互換坐騎,而將此關正式定名為白馬關。登上關樓,正面相對的是清道光年間所立牌坊--掛鏡台。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這是一座充滿蜀漢傳奇的古老雄關,這是一座記載蜀漢英烈忠勇衛國的巍巍雄關,這裡不僅是鳳雛龐統戰死沙場的地方,亦是諸葛瞻父子斬使拒降為國捐軀的地方,故享有「忠臣孝子綱常地」的美稱!信步入關,細雨霏霏,踏著纖塵不染的紅砂石徑,穿行在翠色青青的幽林中,懷古尋蹤、追思先賢之念油然而生!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白馬關可謂是三國蜀漢政權50年興亡的見證者:公元214年的白馬關之戰,是劉備奪取西川最後一場惡戰,雖然此戰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為流矢所中,殞命落鳳坡,但是為劉備攻佔成都稱帝奠定基礎;公元263年,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破江油直逼白馬關,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與其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先後戰死沙場,白馬關失守,成都告急,隨後蜀漢亦亡。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轉過牌坊古道,在鹿頭山白馬關之巔,一座紅牆碧瓦、三進四合布局的祠廟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門前兩頭器宇軒昂的石獅掌撫圓球、矯首昂視,既憨態可掬又不失威嚴和霸氣。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這便是四川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三國蜀漢遺迹——龐統祠墓,院中兩株身披青苔的千年古柏,一株樹冠如龍,一株樹冠似鳳,分別象徵卧龍孔明和鳳雛士元。傳說為張飛所植,距今1700餘年,就其形又有「龍鳳二師柏」之雅稱。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龐統祠隨歷史的變遷而飽經滄桑。明崇禎末年(公元1643年),張獻忠部將孫可望在白馬關之戰中燒毀龐統祠;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撫能泰重建了龐統祠,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相繼進行了修繕或改建,落成現在規模。祠廟為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幔、石廊、石窗,古樸敦厚、莊嚴肅穆,祠內供奉有龐統及諸葛亮塑像。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進入祠廟,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鳳飛忠存,柏翠祠深——千百年來,無數前來拜謁的名流雅士無不用各種形式表達著對鳳雛龐統的尊崇,以及對忠勇為國、血染雄關的蜀國將士無限敬仰!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白馬關可謂是三國蜀漢政權50年興亡的見證者:公元214年的白馬關之戰,是劉備奪取西川最後一場惡戰,雖然此戰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為流矢所中,殞命落鳳坡,年僅36歲,但是卻為劉備攻佔成都稱帝奠定了基礎;公元263年,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破江油直逼白馬關,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與其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先後戰死沙場,白馬關失守,成都告急,隨後蜀漢亦亡。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在龐統墓前,有位可親可敬的老人,用四川竹琴這種民間傳唱的方式頌揚著鳳雛的生平!樸素深沉,韻味醇厚的頌歌在殿堂縈繞:睿傑早夭,鳳雛象一顆劃向天際的流星,把那燦爛的光芒,永遠留在了浩瀚的歷史天空......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龐統墓系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撫能泰重立墓碑。陵墓整體宛如一頂巨大的將軍頭盔,墓頂為石雕鏤空寶頂,下壓八角鳳尾,墓體為石箍圓柱實體,周長33米。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著名愛國詩人陸遊長跪墓前,恭筆寫下「士元死千載,凄惻過遺祠」的詩篇。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祠廟側建有鳳雛碑廊,廊內有明清詩碑、修廟碑、政府文告碑刻30餘塊;石柱對聯40餘副,這些古詩詞碑,均屬珍品之作。它們曾在「文革」中慘遭劫難,現存古碑是在「文革」之後從民間徵收回來的,是研究三國蜀漢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碑廊中有許多歷史名人所留詩賦,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穿越劇紅人果親王允禮在二師殿瞻仰先賢並感慨到「盡瘁兩朝堪報主,未成三計競與屍。」默然穿行於碑廊,這些辭賦詩文,各種字體的書法,或雄奇蒼勁,或流暢圓潤,或勢起崔嵬,或婉約飄逸……讓人在不同感觸中品味書法,感受歷史,似乎將古人先賢們所經歷「國破難將一戰收,致使疆場壯千秋,相門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賢忠武侯。」的白馬關風雲變幻一一呈現於字裡行間!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整個龐統祠墓周圍古樹參天、鬱郁蓊蓊,石徑通幽,如入迷宮,小雨後的鹿頭山清新滴翠,如一塊鑲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不得不承認從成都、德陽、廣漢、綿陽、劍閣、廣元沿川陝路一帶是三國蜀漢文化遺址最為豐富的地區。而白馬關尤其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忠烈風骨,因此,入蜀必拜白馬關,否則,熟讀三國亦枉然!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山腹的柏香泉本為鹿頭山白馬關戍關將士們飲用水源,其泉水質甘冽,益壽延年。公元759年,杜甫來白馬關憑弔龐統,在柏香泉飲水解渴,揮筆寫下《鹿頭山》一詩:「鹿頭何亭亭,是日慰饑渴。有文令人傷,何處埋爾骨……」後人為紀念杜甫此舉,故在柏香泉上建亭取名慰渴亭。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出白馬關往北,是與長城以及靈渠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稱作世界交通史上活化石的金牛古道。相傳秦王為吞併古蜀,謊稱有五頭能日排千金的石牛送給蜀王,於是貪婪愚蠢的蜀王派出五位大力士在秦嶺與巴蜀之間開闢出一條道路,結果金牛沒得到反被秦國滅亡,這也是五丁開山的著名典故。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想當年,身為蜀漢駙馬的諸葛瞻,率領蜀國將士在這裡與來犯的魏軍浴血奮戰,金牛古道,殺聲震天,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蜀軍將士大部為國殉難捐軀,而這段血染的古道,也因蜀漢將士的不斷倒下而得名「倒灣」(現為倒灣古鎮)。

入蜀不拜白馬關,飽讀三國亦枉然

據說龐統祠里的墓只是一座衣冠冢,在倒灣古鎮旁金牛古道盡頭,龐統殞命的落鳳坡,才是當年劉備親自為龐統選定的風水寶地而建的真墓,因內有龐統中箭身亡的血衣等遺物,故又稱為龐統血墳。復看江山如畫,不見卧龍鳳雛,難怪顧復初曾撰聯曰: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主;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