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禪是明君?三國志的評價很準確;劉禪只是小聰明而已!

劉禪是明君?三國志的評價很準確;劉禪只是小聰明而已!

劉禪是三國時期蜀國最後一任國君,關於他到底是一位無能的庸君,還是一個迫於實勢裝瘋賣傻,保全蜀漢百姓的明君是有很大分歧的,小編個人對他的認知是,他是一個很容易受身邊人影響的平庸之君。

先來說說他保全蜀漢百姓一說,劉禪繼位之初多少是被架空了,劉備給他留下來一個空殼,甚至說諸葛亮可取而代之。繼而不得已尊之為相父,他沒有施展的餘地嗎?但要說明的是,諸葛亮並非權臣奸臣,當時蜀國人最少,實力最弱,能偏安一隅,已經不錯的,但諸葛亮和姜維如果不執行北伐策略,蜀漢自己內部就會亂起來,這是蜀漢內部利益集團決定的。

劉禪不支持北伐,這不是是打得過打不過的問題,比如拳台搏鬥,你會不會在實力不夠的情況下輸了還呵呵笑。反問一句你如果是劉禪你會不會重用黃皓,朝廷平衡你可以用文武之間平衡,你可以用兩個官職相當,才華相近的來平衡,你可能會用個宦官來平衡?桓靈二帝還是他劉家先人,剛丟江山多久這麼快就不長記性了?

紈絝子弟貪圖享受,繼位後不去勵精圖治。比比崇禎朱由檢,雖然接受的是一個爛攤子,可是儘力盡心。力挽狂瀾。挽救不了局面。那是各方面原因總算盡為了。不能說看來挽救不了,乾脆躺倒,更不能說為了免於生靈塗炭,乾脆投降。那和注精衛的」和平建國,曲線救國論「有何區別?

退一萬步來說要投降你也坦蕩點啊,鄧艾當時那點兵能攻下成都嗎?你這就投降了對得起前方犧牲和正在抗敵的將士?你還不如打贏了再為蒼生計,投降起碼也有點尊嚴,歷史中其他君王也並非不知道"樂不思蜀"可保命,但對於君王講,或者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呢?比如尊嚴,骨氣,以及身後的千秋罵名。特別是劉禪投降後,成都也沒有避過災禍,仍然被亂軍襲擾。劉禪後宮都被欺負成啥樣了,關家也被滅門,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有人站著死,有人跪著活,如果說劉禪投降是為了百姓考慮的話,那麼石敬瑭做兒皇帝是為了燕雲十六周人民,吳三桂放清兵是為了大明幾千萬百姓,溥儀建滿洲國更是為了保存華夏文化。在當初那個朝代,氣節比性命重要,殺身成仁,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在沒有氣節,那也就不會有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了。

再者劉禪所謂的樂不思蜀,是裝瘋賣傻為了保命,個人是不認可這種觀點的,要知道在劉裕之前,對待前朝帝王待遇都不錯的,劉裕開啟了對前朝趕盡殺絕的做法。看東吳的孫皓和魏的曹奐,西晉對前朝還是仁慈的,所謂的不裝傻就會死是不存在的。曹魏最後一任君主曹奐在265年被廢為陳留王,直到302年才掛掉,享年五十八歲,孫皓在投降後更是硬氣,晉武帝開玩笑地對孫皓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孫皓不客氣地回過去:「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人家也沒被殺啊,何來劉禪不裝傻就會被殺的說法呢?

還有一點說劉禪有能的依據是,他在位41年,但是諸葛亮在234年就去世了,也就說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執掌蜀漢近30年,不過這種觀點也是不成立的,蜀漢名相不止諸葛亮一人啊,可以了解一下蜀漢四相,也就是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蜀漢政權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後三位都是諸葛亮留給劉禪的班底,最後一位費禕卒於253年,所以說劉禪真正自己治理蜀漢的時間也就10年,絕非30年。

對於劉禪給如何評價,小編覺得《三國志》中的評價很準確,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這就是我之前說的,劉禪是什麼樣的君主取決於他身邊的人,而不是他自己,當初諸葛亮在出師表己經明確告訴了阿斗怎麼做,可阿斗等諸葛亮一死就用宦官黃皓,最後是人心渙散。亡國是必然的。樂不思蜀成為他最大笑話。

所以說無論從哪本史書甚至是小說和民間傳說來看劉禪也談不上是有為之君,不客氣的也可以說外不能開疆拓土,內不能保國安民,最後的失敗時刻也毫無骨氣可言,不知百年之後何以面對祖宗,不能因為他壽終正寢就說明他聰明,準確的講劉禪最多不過是有小聰明而已,古人把節操看的比什麼都重,一個君主,內不能治國安邦,外不禦敵守節,只知道投降保命,如果他是一個普通人還罷了,一個君主沒有一個君主該有的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塵封 的精彩文章:

項羽分封諸侯是愚蠢的?其實這個決定很明智;此人毀了項羽江山
打贏三峰山之戰對金國來說意義不大;南宋聯蒙抗金是明智的!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