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一次性看懂中國茶,綠茶、白茶、黑茶、紅茶別有洞天!

一次性看懂中國茶,綠茶、白茶、黑茶、紅茶別有洞天!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轉眼間,立夏將至。

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

每年到這個時間點,是各大茶類陸續上市的季節(武夷岩茶除外,有部分武夷茶,還在採制期)。亂花漸欲迷人眼,中國茶再次演繹何為力量龐大。

在我國,茶的分類方式有不少。

可按照發酵程度、季節、製造工序、茶樹品種、產地、焙火、新茶、陳茶等劃分。

在總分類上,最耳熟能詳的,是根據製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發酵)程度的不同劃分,共有六大類。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黑茶。

這六種茶,是目前大家最為熟悉的分類方式。

分類多,彰顯品類繁多,但這紛雜的劃分方式,也為選購增加了不少煩惱。尤其是在各類茶扎堆上市的當口,我們又該如何選擇?

這就要求我們對六種茶有基本的認識,並且能夠根據個人喝茶需求進行選擇,如此一來,才不會浪費一番挑選的功夫。

《2》

綠茶,典型的不發酵茶,以鮮爽著稱!

關鍵詞:不發酵

放在第一類介紹的,是綠茶。

綠茶,在六大茶類中算普及度高的一類,全國範圍內產綠茶的省份,不在少數。

浙江、安徽、貴州、江西、江蘇、河南等地,均有出產。在這些茶當中,以西湖龍井最為著名,而後還有信陽毛尖,碧螺春等茶,擁有高知名度。

綠茶,可謂六大茶類中,群眾基礎最為廣泛的茶。

要了解綠茶,首先要知曉它在工藝上的特點。

綠茶製法的基本工序為殺青、做形(包括揉捻)和乾燥,其關鍵工序是殺青,這也是分類的最基本依據。

殺青主要包括炒熱殺青和蒸熱殺青,乾燥主要包括炒乾和烘乾。根據殺青,綠茶還被分為蒸青綠茶、烘青綠茶、炒青綠茶,不同茶青方式下,風味不同。這些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與茶友們分享。

因綠茶在採摘下來後,需要第一時間採用殺青的工序,遏制茶多酚的氧化,故而綠茶的茶多酚,得到了最全面的保留。也正因為茶多酚的大量存在,綠茶擁有較好的清熱解毒的作用。

但茶多酚是把雙刃劍。

含量高,對於體質熱的人來說,是好事。常喝一杯綠茶,可清熱下火。但天生體質較涼或者是腸胃比較敏感的茶友,在飲用綠茶時就要格外慎重,不宜多飲,甚至不建議飲用。

是以,綠茶雖然清爽,但也要根據體質選擇,不宜貪杯。

【沖泡方法】

綠茶最常用的沖泡方式,是用玻璃杯沖泡。尤其是立夏將至,玻璃杯與夏天喝茶,更加般配。

玻璃杯沖泡綠茶,有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的區分。本文以中投法為例。

中投法,即顯先注入一部分水,而後投茶,最後再注水。

我們可以先往玻璃杯中,注入1/3當沸水,靜置約半分鐘左右,而後投入一小撮綠茶,投茶量,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若是注水量約200毫升,投茶2克即可。

最後的注水環節,可以沿著玻璃杯畫圈,讓水流更好地浸沒茶葉,如此一來,可確保綠茶釋放滋味。

等到茶湯變涼,適合入口後,就能開始享用鮮爽的綠茶了!

《3》

黃茶,輕發酵茶,因悶黃工藝,多了幾分成熟感

關鍵詞:輕發酵

黃茶,算是六大茶類中存在感最低的茶,若是不主動提及,你可能都會忽視它的存在。

存在即合理,哪怕是存在感不高,咱們也不能忘記黃茶的存在。尤其它的悶黃工藝,在六大茶類中,自成一脈,獨具特色。

黃茶製法的基本工序為殺青、做形(包括揉捻)、悶黃和乾燥,其關鍵工序是悶黃。

根據悶黃先後和時間長短,可分為濕坯悶黃和干坯悶黃,其中濕坯悶黃又分為殺青後和揉捻後悶黃,干坯悶黃又分為堆積悶黃和紙包悶黃。

因悶黃的工藝,也讓黃茶的口感,稍顯不同。

與綠茶相比,它在保留鮮爽風味的同時,還多了幾分的成熟口感。

黃茶中的茶多酚,在加工環節被適量氧化。這一特色,也讓黃茶的飲用人群擴大,譬如有消化不良這一情況出現時,可適量飲用黃茶,以緩解不適。

【沖泡方法】

沖泡黃茶,常用玻璃杯沖泡。

像是沖泡君山銀針這類芽茶時,還能收穫視覺上的美感。

沸水沖泡後,芽頭懸空豎立,而後茶葉吸飽水,徐徐下沉,沉浮變化間,芽頭似銀刀直立,頗有意思。

玻璃杯沖泡黃茶,操作簡便。

將玻璃杯清洗乾淨後,投茶。投茶量只要能將玻璃杯底部薄薄地覆蓋一層即可。而後注入沸水。在水流的激蕩下,黃茶可完成物質釋放,為茶湯提供足夠的風味。

《4》

白茶,微發酵茶,茶味清新,可長期存放!

關鍵詞:微發酵

白茶,作為近年來茶界的黑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為茶桌新寵,結束了當初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局面。

白茶的加工工藝,在六大茶類中,屬於最為精簡的一類,主要經過萎凋、乾燥後得來。

整個加工過程,無過多的人為因素干擾,不炒青、不揉捻,工藝上的特殊性,也保留了茶葉大量的營養物質,以確保風味獨特。

新白茶,它的風味特點,用「鮮香醇爽」四個字可總結。在新白茶中,它的鮮爽感最為強烈,花香馥郁芬芳,香型層出不窮,能隨時給你驚喜。

經過陳化後,白茶的風味逐步變化。「鮮香醇爽」仍舊是它的主調,但因為物質的陳化,香氣上有明顯變化,原本鮮爽的香氣漸漸被葯香所取代,花香也漸漸變少,繼而有了陳香、粽葉香等更為穩重的香氣。

並且,隨著香氣的變化,白茶的茶性也逐步變化著。

新白茶中,含有豐富的茶多酚、茶氨酸物質,整體屬於茶性清涼,有良好的清熱解毒、降火的功效。

老白茶,茶性趨於溫和,更適合大部分茶友飲用。

因年份的存在,也增加了白茶的可選擇性。

【沖泡方法】

白茶的沖泡方式,共有三類。白瓷蓋碗、玻璃杯、煮茶壺。

每種沖泡方式,各有千秋,適用範圍不同。

白瓷蓋碗,是涵蓋面最廣泛的茶器,可沖泡各種年份,各個形態,各品級的白茶。且還能讓這些茶的風味得到最好的展示。

玻璃杯,通常適合沖泡新白茶,像是白牡丹和壽眉一類茶,用玻璃杯沖泡,也能解鎖另類風味。

而煮茶壺,則適合有一定年份的白茶,像年份越老的茶,用煮茶壺煮著喝,更能領略它的細膩風味。

關於這三種茶器的具體沖泡方式,可點擊查看歷史文章。

圖解白茶沖泡的蓋碗、玻璃杯、煮茶壺泡法,總有一種適合你!

《5》

烏龍茶,半發酵茶,兼美般的存在

關鍵詞:半發酵

烏龍茶的茶區,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台灣等地。

在福建,烏龍茶有兩大派系,閩南烏龍(鐵觀音為代表)和閩北烏龍(武夷岩茶)。廣東地區,則以鳳凰單叢為而傑出代表。台灣的高山烏龍,獨家特色,尤其是東方美人茶,成為一大招牌,與凍頂烏龍一起,如世外仙姝。

不同地區的烏龍茶,擁有截然不同的風味。

鐵觀音與大紅袍,雖說都是產自福建,卻是兩個個性。

清香型的鐵觀音,風味類似於綠茶,茶湯清新。大紅袍,焙到中火以上火功,茶湯醇厚、勁道。

因烏龍茶的品種豐富,工藝獨特,選擇性更為豐富。

光是武夷岩茶一類,就足以窮盡一生的心血去研究。

並且,岩茶在加工時,需要經過炭焙工藝。經過炭焙後,茶性平和,適合大部分人群飲用,只要在褪火後飲用,無需擔心上火問題。

【沖泡方法】

要感受武夷岩茶最全面的風味,最好的方式,是用白瓷蓋碗沖泡。

表面有層白釉的蓋碗,能夠避免吸收香氣的情況。

使用蓋碗沖泡,也有訣竅。

其一,注意茶水比例。一般110毫升的的白瓷蓋碗,搭配8克岩茶最佳。

其二,注意水溫使用。這類炭焙過後的岩茶,要使用沸水沖泡,才能更好地激發茶香,感受到茶滋味。

其三,注意出水時間。沖泡前四沖,出水速度要快,若是出水速度慢了,茶湯濃度大,反而覺得滋味濃。

《6》

紅茶,全發酵茶,茶湯甘醇!

關鍵詞:全發酵

紅茶製法的基本工序為萎凋、揉捻(揉切)、發酵和乾燥,其關鍵工序是發酵。

在發酵程度上,紅茶屬於全發酵茶。

茶多酚本身是一種無色的物質,其中的兒茶素在紅茶加工的過程中聚合形成了黃色的茶黃素和紅色的茶紅素,因此紅茶的茶湯紅亮、葉底也是紅色的。

紅茶經過全發酵後,茶性趨於溫和,茶湯甘醇,適合大部分茶友飲用。

紅茶主產地在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肯亞。其中,我國的紅茶就有祁紅、滇紅、閩紅等分類。按照其加工的方法與出品的茶形,一般又可分為三大類: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沖泡方法】

沖泡紅茶,可選用白瓷蓋碗,一是方便聞香,二是便於觀色。

如沖泡正山小種,選擇110毫升左右的蓋碗,搭配5克紅茶,使用沸水沖泡即可。

沖泡時,講究快出水,如此一來,我們可感受到紅茶的香甜風味。並且經過沸水沖泡後,更容易聞香,還能感受到松煙香和桂圓香等獨特風味。

《7》

黑茶,後發酵茶,滋味濃醇。

關鍵詞:後發酵。

黑茶,茶如其名,多數黑茶的外觀顏色深而黑。

這一外觀顏色的形成,與製作工藝密切關聯。

黑茶加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鮮葉經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初制後,再經篩分和蒸壓;另一種是以毛茶為原料進行干坯渥堆做色,再經篩分和蒸壓。黑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是渥堆。

經過渥堆發酵後,色素被大量氧化,從而有了顏色深褐的特點。

黑茶,因為後發酵的緣故,茶性溫和,同樣適合大部分茶友飲用,尤其是虛寒體質者較適合。

【沖泡方法】

黑茶,常見的沖泡方式有兩種,一是紫砂壺沖泡,二是煮茶法。

黑茶在後期保存過程中,為了後發酵能順利進行,通常會營造一個比較潮濕的環境,有些茶,甚至因為後發酵還會帶有獨特的氣味。

這種氣味,有時會阻礙品茶,產生反面的效果,為了能讓這些氣味消失,還原茶葉的本味,用紫砂壺沖泡是不二之選。

或者,黑茶適合煮著喝。

經過煮茶後,湯水細膩而稠滑,風味獨特。

《8》

綠陰鋪野換新光,薰風初晝長。

小荷貼水點橫塘,蝶衣曬粉忙。

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

燕雛似惜落花香,雙銜歸畫梁。

立夏將至,六大茶類有的已經上市,有的則是整裝待發。

購買六大茶類的要點,在於根據個人喜好,以及體質出發。喜歡茶湯鮮爽,綠茶與新白茶是不二之選。獨愛醇厚口感,那麼濃醇的紅茶,溫潤的黑茶千萬別錯過。

因人選茶,才能事半功倍。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三年以上春白茶餅,顏色會加深,春茶秋茶會分辨不出來嗎?
好茶是不需要坐杯的,只有內質不足的白茶,才需要坐杯悶泡!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