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張騫: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張騫: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康飛

他是漢朝最偉大的外交官,卻被當成間諜扣押十餘年;

他是受人敬仰的「博望侯」,卻因君王一怒,被貶為庶民;

他用雙腳走出了「絲綢之路」,但是在這條路上,他幾次差點命喪黃泉;

他,就是張騫。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劉徹繼位。雄心壯志的他並不想繼續用和親來維持邊疆穩定,他想要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匈奴威脅。

漢武帝等呀等,但是對付匈奴的時機一直沒有出現。

終於有一天,他聽說匈奴的老單于砍下了月氏王的頭顱來作飲酒器,致使雙方結下世仇,他靈光一閃,感覺到機會來了。

他想利用匈奴和月氏之間的仇恨來完成大計。他的計劃是:派人去西域找月氏人,聯合他們,包抄匈奴。

為了找到願意出使月氏的使者,漢武帝開始在全國張榜納賢。

在今天,我們要到西域去,再容易不過了。但在當時,出使西域是一個不可實現的神話。

因為大家根本不知道西域到底是什麼樣的,沒有人知道月氏國在哪,沒有地圖沒有路線,甚至一不小心,還會被匈奴殺死。

所以大家認為,這顯然是一條不歸路,這能去西域的人,非神既鬼。

正當漢武帝躊躇未展之際,一個人毛遂自薦,接下了漢武帝的出使信物。

這個人就是張騫,此時的他,才25歲。

他邁出了所有人都不敢邁出的一步,這關鍵的一步,讓歷史前進了一大步。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面臨未知,張騫從容不迫,用雙腳走過了數萬里,在荒山沙海踏出了一條東西通途。

歷史開始因他而改變。

身陷囹圄,不忘初心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甘父和隨行的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從長安出發了。

甘父原是胡人,被賣到長安做奴隸,基於他對匈奴的了解,讓他作了張騫的嚮導。事實證明,在此次出使中,甘父的確至關重要,畢竟只有他,陪著張騫走到了最後。

出行路線經過細心籌劃,可是他們仍然難逃厄運。因為一出玉門關,使團就遇到了匈奴,被綁到了匈奴大營。

匈奴單于知道了他們的行程後,暴跳如雷:什麼?還想去和月氏國聯手對付我?想得美!先把你關起來,看你還怎麼折騰!

這一關,就是十年。

這十年,他那一百多人的使團早已逃的逃,亡的亡,只剩下了甘父為伴。

這十年,他默默地學會了西域語言和諸多荒漠求生技能,並把自己所見所學記錄下來。

這十年,張騫身在匈奴心在漢,始終惦記著能光榮完成使命,回到故土。

終於,十年後的一天,張騫乘匈奴人疏忽,悄悄地拉著甘父逃走了。

從匈奴跑出來後,他們一路馬不停蹄地朝西走,途徑車師國、龜茲國、疏勒國,翻越蔥嶺,到達大宛(烏茲別克),大宛久聞漢朝富庶,遂與張騫達成初步貿易意向,並派人護送張騫到達月氏國。

身陷囹圄之時,張騫仍牢記使者身份,心繫大漢,初心不變。

龍應台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這條路上,我們越走越孤獨,有的人選擇了放棄,有的人選擇了妥協,但是張騫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不忘初心。

人生起伏,無所畏懼

月氏國國王見到張騫後,非常驚訝,他款待了張騫,但是對漢武帝聯手抗擊匈奴的計劃並不感冒。

因為十多年過去了,月氏國的國情早已發生了變化,他們征服了大夏,並在大夏定居了下來,此地水草豐美,物產豐富,百姓安居樂業,已經不願意再動干戈了。

在月氏待了一年多以後,月氏國王的心仍不被撼動,張騫只好決定回大漢復命。

在此期間,張騫也沒有閑著,他對中亞地區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做了詳盡的考察,並繪製了完整的西域地圖。

悲催的是,在返回途中,張騫又被匈奴抓回去關押了起來。直到一年半後,匈奴內亂,他才得以再次逃脫。所幸,這次逃脫終於成功了。

當他重新站在大漢國土上,心情無比複雜。十三年了,國還是那個國,但張騫已不是當年的張騫了。曾經的他,英姿颯爽;如今的他,像個流浪漢一般,蓬頭垢面,青春不在。

多少次,他暈倒在大漠,最後又艱難地爬起;多少次,他差點命喪黃泉,又僥倖活了過來。飢餓、寒冷、孤獨、死亡的威脅都沒有讓他放棄,縱然生死一線,他都堅強的挺了過來。

從西域回來後,張騫受到了漢武帝的隆重接待,這個早已被遺忘的使者,竟然再次出現,讓人震驚不已。

鑒於他的偉大功績,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司馬遷給予其「鑿空」的高度評價。可是,縱然有著如此大的功績,也難逃人生大起大落的命運。

後來,在一次抗擊匈奴的戰爭中,張騫延誤戰機,惹得龍顏大怒,一下子被貶為了庶民。

一夜之間跌落神壇,從榮耀加身變成了「門前冷落車馬稀」,換做常人,早已萬分失意。可是張騫不,對於事業變故,他無所畏懼,硬是將平民生活也過得多姿多彩。

他撰寫遊記,繼續研究各國文化,並把自己在西域的見聞和趣事講給眾人,揭開了西域神秘的面紗,讓百姓對未知的國度有了更多認識。

縱然人生荊棘叢生,起起落落,在他的心裡,始終有一片凈土,心嚮往之,無所畏懼。正所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走過的路,都是風景

張騫的西域之行,為西漢帶來了三件寶貝:地圖、情報和種子。

他繪製的西域地圖豐富了西漢的邊疆版圖,對軍事防禦和文化往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從那時起,人們才第一次知道了西域到底是什麼樣的。

情報是張騫對這十三年的見聞和各國情況的記錄,包括軍事防禦、風土民情等,這為後邊漢武帝征服匈奴,打開絲綢之路至關重要。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軍能夠在沙漠中游弋自如,熟悉水草所在之地,都是張騫的功勞。

種子雖然對漢武帝的雄心壯志沒有什麼貢獻,但是卻大大豐富了百姓的生活。

因為張騫帶的這一包種子,是西域的農作物和水果的種子,我們今天吃的葡萄、核桃、石榴和香菜等,都包含在內。

公元前119年,為了聯結烏孫國,達到「斷匈奴右臂」的目的,張騫再次被啟用,第二次出使西域。

從長安到西域,這條漫長的路,張騫走了幾十年。他一步一個腳印,穿越沙漠,拋開生死,雖數次面臨艱險,卻依然堅定從容。

他不曾想,自己用生命走出來的路,竟為漢朝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從此商賈雲販,來往不息。也正是因為這條「絲綢之路」,張騫的名字被載入史冊,流傳千古。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踏實地走下去,從容地堅持下去,成功,不過是水到渠成。就像張騫,回首一生,走過的路都是風景。

*作者簡介:康飛,文學碩士,信奉「不努力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國學一刻,讓文化走進生活,讓國學溫暖你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自殺前,他們都做過同樣的事情」:如果你讀到別人的人生,請不要笑
17歲少年跳橋自殺:如果有來生,媽媽請你別再罵我了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