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次「當眾教子」的情緒爆發:讓教育學媽媽反思「看見」和「共情」

一次「當眾教子」的情緒爆發:讓教育學媽媽反思「看見」和「共情」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溜媽 來源|尖叫童年(id:jjtongnian)

上周我帶孩子去國圖少兒館,第一次周末去,我們到的時候都快12點了,人還是特別多,其中有一對父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男孩三四歲,可能不常來,所以特別興奮,不看書,只來回穿梭,跟別的小孩玩。爸爸則坐在我們旁邊的椅子上看手機——

「***,我們該回家了!聽見了嗎?該回家吃飯了!」

男孩還是不管不顧的玩,爸爸已經有點坐不住了,不斷從手機上移開目光再投向孩子。

他的焦躁我在旁邊都能感受到,如果我是那孩子就會意識到這是危險信號。這察顏觀色的本領是從小練就的。

我和溜溜讀了幾本書後,再看見父子倆已經明火執仗的對峙了。

男孩坐在專門為孩子設計的書洞里,爸爸咬著牙啪啪打男孩嘴巴,惡狠狠的問,「你走不走?走不走!走不走!」

男孩哇哇的哭,邊哭邊說「你打我臉了,你剛才打我臉了……」

「這是圖書館,不是你玩的地方!」

……

我和女兒在旁邊看得目瞪口呆。唉,又一次做了邪惡的路人甲乙,給那位爸爸壓力,脅迫他上演當眾教子的打戲。

之所以爆發這場衝突,我們這群素昧平生的人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爸爸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孩子竟然對他的要求充耳不聞,竟然不聽他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兒子玩得忘了形,只沉浸在自己的興奮里,莫名的以為這麼多人在爸爸不敢拿他怎麼樣。

雙方都在藉助陌生人的威勢,顯示自己(鄙人以為這是不獨立的表現。獨立不易,一定努力!)。如果帶孩子去個僻靜的角落解決,比如衛生間,事情可能不會如此收場。

這樣一次衝突,爸爸向兒子傳遞了什麼?兒子接收到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自己一套固定的思維模式,我們稱之為『私人邏輯』。簡言之就是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形成的個人想法。

阿德勒認為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做決定,這些無意識的決定,個性化的解釋構成了我們的私人邏輯。

更嚴謹一些說,每個人的私人邏輯都是一個完美閉環,由感知、詮釋、信念、決定四部分構成,每個人對待一件事情的感受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詮釋,從而影響對這件事情的信念以及最後的決定,這四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我用自己的經歷舉個例子就更容易理解了。

我是姐姐,還有一個小我兩歲的弟弟。小時候我和弟弟經常打架、爭東西,我感覺不公平、憤怒、孤單,我對這些事的詮釋是父母偏心,他們更愛弟弟,不愛我。

於是我產生了一個信念,他們這樣對我是我自己不夠好,在這樣的信念之下我做出一個決定:我要努力向所有人證明,我足夠好!所以到現在我做很多事情都想得到他人的認可,弄得自己很累。

借著私人邏輯的模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圖書館裡的父子衝突——

整個過程中爸爸的感受可能有:耐心、著急、生氣、憤怒、控制和失控感、不知所措、擔心等。他把事情解釋為孩子不聽話,反抗我的權威。

他的信念可能是孩子就要聽大人的話,大人很多時候是對的,大人讓幹什麼孩子就應該幹什麼;父親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

於是他的決定是武力解決,打到孩子心服口服。

孩子的感受可能有興奮、高興、忘我、震驚、莫名其妙、害怕、委屈、惱怒、恨意、遲疑、孤立無援等等,他對事情的解釋可能是我玩的正開心爸爸就過來打我。

對此他可能會產生的信念有——爸爸動不動就打人,很討厭,我恨他,他根本不愛我;當著這麼多人,我被侮辱了,人是不可信任的;我不能太快樂,每次太快樂時都會飛來橫禍;我不夠好,不知道怎麼做,因此要聽別人的話。

他內心可能做出的決定有——這次順從爸爸,跟他回家,但我心裡不願意,以後離爸爸遠點;我討厭讀書,以後別讓我再來圖書館;這個世界不友好,我討厭它。

我們看到兩個私人邏輯圈平行運轉,誰也沒有理解誰,所以問題沒有解決,反而留下了人生隱患。

真正解決問題需要看見和共情,就是努力看見自己的私人邏輯,然後努力理解別人的私人邏輯這樣才能達成共識,產生彼此積極的關係。

在親子關係里,看見和共情的重任要先從我們自己開始。

如果這位爸爸能看見自己的焦灼是如何一點點積蓄的,察覺到自己偏離了陪伴孩子的真諦,就會採取理解(共情)對待整件事情。

「你覺得這裡太好玩了,不想走對嗎?看到你玩的開心,爸爸也很高興,如果你喜歡,下次爸爸再帶你來。現在我們要回家了,你去拿自己的水杯吧!」

聽到這些,孩子會是什麼感受,會接收到什麼呢?

我完全無意苛責這位爸爸,星期天能帶三四歲的孩子去圖書館已經說明他愛孩子、有責任心。誰都有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時候,尤其是周圍有那麼多人『看熱鬧』,誰讓我們是社會性動物呢!

值得慶幸的是每一次發脾氣都是了解自己私人邏輯的最好時機,它可能揭示了一個創傷。

不要把創傷這個詞理解的那麼有威脅性,就像我們的皮膚會被劃傷,燙傷,我們的心靈也是,從小到大會受各種傷,大大小小都可以稱為創傷。

阿德勒認為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看待發生的一切。小時候作為一個孩子我們不能控制所發生的事情,但現在作為一個有更多勇氣和智慧的成年人,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爸爸或媽媽,我們可以控制過去的經歷如何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如何影響孩子。

所以每次和孩子發生摩擦,都可以問自己、問孩子三個問題:

這件事你有什麼感受?(感知)

有什麼想法?(詮釋)

你內心做了一個怎樣的決定?(信念以及決定)

這可以成為自我溝通、親子溝通的好方法,能讓我們彼此相互理解,靠的更近。

最後,送給每個讀到這裡的朋友一顆定心丸,悄悄告訴你,私人邏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四個部分中(感知、詮釋、信念以及決定)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變化,就會隨之影響另外三個,從而改變結果。

如果你想帶給孩子積極的影響,那就從看見自己的私人邏輯、共情他的私人邏輯開始吧!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恨父母:所有的來路,均有去處
「往後餘生,向死而生」一個38歲中年男人的心梗滿月紀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