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扶陽理法之要

扶陽理法之要

扶陽理法之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鄭欽安提出上下不交是陽虛病變的基本病機。他認為水火不濟、升降失調、虛中有實、實中夾虛多始於中陽運轉不利。

?與現代中醫八綱辨證中的陰陽辨證不同,鄭氏陰陽辨證強調人體陽氣根源於坎腎,以坎離水火交濟為基礎,病理上有盛衰與升降之變。

?在鄭欽安看來,陽虛包含兩種狀態,一是陽的虧虛,即質量和功能的不足;二是陽的離位,即陽不能守於內或固於下。而虧虛和離位又是相互影響和關聯的。

鄭欽安「扶陽原理」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扶陽(見本版 2019 年3月28日《鄭欽安扶陽理論始於坎離說 》)。而通過「方葯應用」介紹,我們又了解到臨床上他是如何扶陽的,並談及了一些更具體的治法概念,如納氣歸腎、先後天並補、補坎益離、瀉火抑陽,以及培中與扶陽的關係問題等(見本版 2019 年4月4日《鄭欽安扶陽方用藥規律 》)。扶陽,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的治療大法,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歸納為三點。

根在陽氣

陽氣是鄭氏臨床治療的根本

鄭氏理論雖最重坎陽,然又有三陽之論,其臨床施治是有區分的。比如用藥,鄭欽安認為附子補坎陽,乾薑暖中宮,桂枝(肉桂、桂心)偏於扶心陽,吳茱萸更宜暖肝木。因此,凡組方有附子的方劑,他都認為功效是(或包含有)補坎陽或補先天,如補坎益離丹、潛陽丹、附子理中湯等。即使附子瀉心湯,鄭欽安的理解也與眾不同。他不認為此方對應陽虛於外、熱結於中的證候,而認為病在少陰,熱伏陽虛,「用芩、連、大黃以瀉少陰無形之伏熱,又用附子以固根蒂而追元陽。」雖說是一家之言,但亦為一種角度。當然,附子所溫之陽,一定就是腎陽?在配伍之後的功效是否有改變?如附姜與附桂的組配,溫陽的效應和機理有區別嗎?這是一些有待探討的問題。但在鄭欽安的扶陽論中,「以陽為根」就是獨重坎陽。此陽與心陽、中陽有著「道可道,非常道」的密切而模糊的關係,需要進一步探索。

鄭氏扶陽可分回陽與溫陽

回陽 四逆湯為回陽主方,鄭欽安在著述中言及的同類方還有白通湯、當歸四逆湯、補坎益離丹、潛陽丹等。其主要治療病症雖含《傷寒論》所言亡陽者,但更多用於陽虛重症,如陽虛下血、氣喘痰鳴、吐血睏倦、朝食暮吐、背冷目瞑等。陰寒內盛、冷症畢露是這類病症的病機和證候特徵,故附子、乾薑多為方中主葯。

溫陽 有上、中、下三陽之分,如理中湯溫中陽、薑桂湯扶上陽,建中湯治陽虛。由此可見,溫中陽在鄭氏扶陽法中的重要地位。陽分為三,鄭欽安在治法中十分注重三陽的關係調諧。溫三陽,很少單用,常常三陽兼治並調,如鄭氏認為附子理中湯可先後天並補、麻黃附子細辛湯可交通陰陽、桂苓術甘湯可脾腎並治等。

本於脾胃

鄭氏扶陽注重脾胃前已述及,但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答案有兩點,此兩點雖是傳統中醫的固有認識,但在臨床應用上,鄭氏卻自有心得。

脾胃為生化之源

由於人體精氣化生於此,故鄭欽安提出「外感內傷之病無不因於脾胃之虛」,並將建中、理中看作張仲景所立的兩大治法。前者是「建中以御外」,後者是「理中以治內」,稱這一內一外兩法為「千古治病金針」。當然,他強調的脾胃之治,其實是溫脾陽,如鄭氏建中湯是張仲景的小建中湯加附子,同時減少了白芍和飴糖的用量,使該方溫中扶陽之力大增,並明確其為「治陽虛之總方」。

脾胃為升降樞紐

坤土處於坎離二陽之間。鄭欽安提出上下不交是陽虛病變的基本病機。他認為水火不濟、升降失調、虛中有實、實中夾虛多始於中陽運轉不利。故他論述病機、確定治法、調配方葯常從升降切入,其中又以脾胃樞紐為要。一些調升降、交水火的方劑,幾乎都要加脾胃之葯,或為君、或為臣、或為佐使,其用意便在保此樞機上。如補坎益離丹中用姜、草,他說:「加姜、草調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調和上下之樞機也。」他還專就甘草的功用指出:「古人立法立方,其方皆有升降,皆用甘草,誠以陰陽之妙,交會中宮,調燮之機,專推國老。」

理重升降

在鄭氏的陽虛辨治中,常言及升降,這源於坎離之說。因為,坎離水火是上下相濟的升降關係,由此衍生而出的三陽說和中陽說也都蘊含升降之理。故鄭欽安在探討病機、治法、方葯時常涉及升降,尤其在解析一些陽虛重證(如四逆湯證、白通湯證等)更是如此。但他所言升降有特殊的含義和徵象,以《醫法圓通》所載三個病症為例。

陽虛自汗

「上中下三部陽衰,皆能出汗,統以陽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氣懶言為準。法宜扶陽,陽旺始能鎮納群陰,陰氣始得下降,陽氣始能潛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陽、收納、溫固為要,如封髓丹,潛陽丹,黃芪建中湯,回陽飲之類。」

陽虛頭痛

「陽虛日久,不能鎮納濁陰,陰氣上騰,有頭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壓定,有欲繩索緊捆者,其人定見氣喘,唇舌青黑,渴飲滾湯,此屬陽脫於上,乃系危候。法宜回陽收納為要,如大劑白通、四逆之類。」

陽虛目翳

「七情之擾,總屬傷神。神者,火也,陽也,氣也。過於喜者損心陽,則心中之陰邪自盛,即為客邪,上乘而生赤翳障霧。過於怒者,損肝陽,肝中之陰自盛,即為客邪,上乘而青翳障霧。過於憂思者,損脾陽,脾中之陰自盛,即為客邪,上乘而生黃翳障霧。過於恐懼者損腎陽,腎中之陰自盛,即為客邪,上乘而生黑翳障霧。過於悲哀者,損肺陽,肺中之陰自盛,即為客邪,上乘而為白翳障霧。此數目疾,定無羞明紅腫痛甚,惡熱喜冷,其人少氣懶言,身重嗜卧,面色青白,脈或虛細浮大中空,種種情形,皆是內傷虛損而生者也。亦有一發而即痛脹欲裂,目赤如榴者,由先天真氣附肝而上,欲從目脫也。定見唇口黧黑,或氣喘促,喜極熱湯水,六脈或暴出如繩,或脈勁如石,或浮大而空,或釜沸者是也,法宜回陽收納為要。傷於心者,可與補坎益離丹、桂枝龍牡湯;傷於肝者,可與烏梅丸;傷於脾者,可與建中、理中湯;傷於腎者,可與潛陽、真武、封髓等方;傷於肺者,可與薑桂湯、桂苓姜半湯;先天真氣暴出者,可與回陽、白通湯……」

獨特的陰陽辨證

以上辨治方式屬於陰陽辨證範疇,廣泛見於鄭氏對陽虛的辨治。與現代中醫八綱辨證中的陰陽辨證不同,此陰陽辨證強調人體陽氣根源於坎腎,以坎離水火交濟為基礎,病理上有盛衰與升降之變。在鄭欽安看來,陽虛包含兩種狀態,一是陽的虧虛,即質量和功能的不足;二是陽的離位,即陽不能守於內或固於下。而虧虛和離位又是相互影響和關聯的。病變的發生,多因於各種原因所致陽虛和陰盛的狀態,繼而發生陽失本位、濁陰僭越的升降逆亂。這種陰陽的升降失序,陽佔主導地位,陰為從屬,故陽歸本位是扶陽的一個重要環節。

上述三個病症中:證候為陰寒內盛背景下出現自汗、頭痛、目翳;病機為陽衰、陽虛不能鎮納濁陰、陰氣上騰、陰邪自盛上乘、先天真氣上脫;治法為回陽、收納、溫固。書中三病證共列14方,其中桂苓姜半湯無組方和功效說明,其餘各方,如封髓丹、潛陽丹、白通湯、四逆湯、回陽飲等5方的功效明確記述為「回陽收納」或「納氣歸腎」,補坎益離丹、桂枝龍牡湯兩方功效為「交通上下水火」,此外的方劑功用也無不涉及陰陽水火的升降。

升降失調的調治

在傳統中醫辨治理論中,升降失調的調治是針對人體氣機病變,尤其是有特殊功能關聯的臟腑間的氣機紊亂,如脾與胃、肝與脾、肺與大腸、肺與腎。此類氣機紊亂在證候表現上多有脹滿、疼痛、便秘、喘咳等氣機壅塞的癥狀。在治法中包含升發與潛降兩個部分,這與藥性中的升降浮沉是對應的,故組方多配伍具有理氣、降氣、升發功用的藥物。

鄭氏所說升降與此不同,其辨治對象是以「陽虛寒盛」為病機本質的一類病症,強調的是陽虛不守、陰寒僭越。所言陽虛,既包括陽氣的絕對虛衰,也包括陰寒過盛的相對虛衰。陽虛與陰寒,前者是本,是內在的;後者是標,是外象的。在某種意義上可說,臨床是通過陰寒之象來確定陽虛存在的。在這一點上,鄭氏與傳統中醫理論是一致的,但在陰寒僭越的問題上卻又有不同。他將陰寒內盛時出現的各種反常或極端的證候都視為僭越,並把這種僭越看作陰陽升降失司的特殊徵象,除寒極生熱的典型表現外,如上述三症中的自汗、頭痛、目翳。在鄭氏陰陽升降辨證中,氣機不調、壅塞不通的情況一般沒有,或有也不是主要的。他所論及的升降失序是隱性的,且主要限制在陰陽(病理表現為寒熱)範疇內。鄭欽安言水火亦為陰陽,卻又將其限制在坎離範疇內。在治法上,他注重的是回陽、溫陽,必要時也會抑陽、降火,卻很少昇陽。回陽溫陽之中,又以脾胃中陽為基本,故鄭氏所說扶陽是重生化和中焦樞機運轉的。(蔣永光 成都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4版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馬氏溫灸高血壓專題(一)家庭自救好方,凡灸必有成效!
你的孩子為什麼只吃肉不吃菜?| 靠譜中醫說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