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靈甫到底是什麼軍銜——國民黨軍隊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關係探微

張靈甫到底是什麼軍銜——國民黨軍隊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關係探微

目前,在許多有關民國史學書籍中常常出現把1935年以後的國民黨軍隊中實行的職務軍銜誤作正式敘任軍銜的情況,以致於以訛傳訛,謬誤流傳甚廣。國軍軍銜有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兩種情況,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和不同的作用。

一、正式軍銜是由國民政府主席簽發任官狀(令)正式敘任之軍銜。

正式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的軍銜。此種軍銜由國家政府主席簽發命令敘任,除了褫奪和晉陞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

格式如下:

國民政府任官狀

蔣中正任為陸軍特級上將,此狀。

國民政府主席 林森

中華民國廿四年四月一日

二、職務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臨時任命之軍銜。

職務軍銜是一種臨時性的軍銜,而且職務和軍銜是一體的,並且隨職務變更而隨時變更。如少將旅長、中將師長等,是由軍事委員會發布的任職令,在任職同時授予的軍銜,此種軍銜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

格式如下:

軍事委員會任職令

茲任蕭毅肅為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中將參謀長,此令。

委員長蔣中正

中華民國三二年十月X日

國民政府並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確立明確的軍官佐的職階和官位對應關係。職階是指該員所任軍職的相應軍銜,即該軍職能敘任的最高軍銜,而官位是指該員根據資歷、功勛的條件所敘任的軍銜。當然,在國軍中把軍銜稱為階級等辭彙,稱為軍銜則是人民解放軍的做法。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大體上國軍的職務軍銜和職務的對應關係可以看做:少尉——排長,中尉——副連長,上尉——連長、副營長,少校——營長,中校——副團長,上校——團長、副旅長,少將——旅長、副師長,中將——師長、副軍長、軍長、(集團軍)路軍正、副總指揮、正、副軍團長、兵團正、副司令、綏靖公署正、副主任、方面軍正、副司令,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二級上將——個別軍長(一般需要兼任省政府主席之類的重要職務)、路軍總指揮、正軍團長、綏靖公署主任、方面軍司令、戰區正、副司令,一級上將——1935年授任在軍界德高望重的九人,且採用定額制度,即退役或者除役一人則可擇優從高級將領中晉任一人。在大陸期間只有程潛、陳誠、白崇禧三人獲得晉任一級上將的殊榮。特級上將則從1935年設置直到1980年取消,自始至終只有蔣介石獨有。

這種職務軍銜實際是臨時軍銜,就是按照軍官所任職務佩帶軍銜符號,任什麼職就佩帶什麼職務所對應的軍銜符號,職務下降或者取消軍銜也隨之降低或取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1936年2月29日發布的《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中規定陸軍中將軍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加上將銜(臨時軍銜)授予將來有可能正式晉陞為該級軍銜的軍官,加銜者只是佩帶二級上將軍銜符號並享受二級上將的薪俸待遇。這一制度不適用于海軍和空軍的中將軍官。而且,職務軍銜的授任並不必然在國民政府公報上予以刊載,而正式敘任將官軍銜則絕大部分都在國民政府公報上刊載。

1936年2月29日,國民政府頒布《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

第一條,陸軍中將依陸軍軍官佐任官暫行條例第五條第五款合於晉任上將之規定者因為員額所限先加上將銜。

第二條,陸軍第二級上將出缺由已加上將銜之中將擇優特補。

第三條,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之員數以陸軍上將員額為限。

第四條,已加上將銜之中將,其服制與第二級上將同,俸薪仍照最高額支給。

第五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施行。

自條例施行起共授予四十多人中將加上將銜,此軍銜到1958年正式廢止。但是,對於陸軍中將以下的各級軍官以及海空軍軍官的加銜卻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在實踐中卻又實際上實行了類似於加銜的職務軍銜制度。實行職務軍銜制度的初衷是,既可以在戰時把更大的職責交給軍官,又可以避免在戰爭結束後出現過多、過濫的高級軍銜。而且按職務軍銜佩帶軍銜符號,可以實現職務和軍銜符號相一致,便於對部隊的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有利於調整新老軍官之間的利益關係,調動軍官的積極性。

所以經常會出現,職務軍銜比實際軍銜高的情況。典型的如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戴笠,生前穿著中將戎裝照片隨處可見到,可是他直到1945年3月8日才敘任陸軍少將的正式軍銜,次年死於飛機失事後才追贈陸軍中將。至於抗戰期間屢建殊勛的張靈甫自從1937年由於抗戰爆發而被特赦,擔任第74軍51師153旅305團上校團長,1938年的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為師長。以後,相繼升任58師副師長、師長、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雖然戰功赫赫,職務也一路飆升,職務軍銜也早已經任少將軍職,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正式晉任陸軍少將。1947年5月16日,時任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的張靈甫戰死於孟良崮以後,1947年7月30日追晉陸軍中將。張靈甫死前所佩帶的中將軍銜標誌也是職務軍銜。而張靈甫的老上級第74軍的老軍長王耀武雖然職務軍銜早已經是中將,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24集團軍司令。不久,王耀武升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下轄:胡璉的第18軍,轄第11、18、118師;韓璇的第73軍,轄第15、17師;施中誠的第74軍,轄第57、58、191、196師及暫編第6師;李天霞的第100軍,轄第19、51、36師;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轄第14、新編22師。王耀武直到1948年9月濟南戰役結束後被俘也始終是中將軍銜。由此也可以看出國軍的中將軍銜是一個跨度很大、涵蓋面很廣的軍銜。

至於,現在有些人認為張靈甫為了能夠憑藉自己的戰功而晉任上將軍銜,所以,輕敵冒進而在孟良崮被我軍包圍。筆者認為這實屬主觀臆測。因為,自從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的軍銜制度以後,獲得上將軍銜(包括特級、一級、二級、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筆者經過統計分析注意到,在黃埔軍校前七期的畢業生中,只有胡宗南在大陸期間於1945年10月3日獲加陸軍上將銜,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1935年4月9日敘任陸軍中將,時任第一師師長,而且成為黃埔畢業生中第一個軍長(1936年4月任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職務遠比張靈甫高得多的胡宗南也不過如此。職務與張靈甫基本相當的黃百韜1943年4月26日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在孟良崮戰役期間,擔任整編25師中將師長,1948年11月11日在碾庄兵敗自殺,時任第7兵團中將司令官,1949年1月19日追晉陸軍上將。而同樣位列五大王牌之一的孫立人已擔任新編第一軍軍長10個月之久,才於1945年3月8日晉陞少將,1948年9月22日晉任陸軍中將。而且,解放戰爭期間的國民黨先後組建的22個兵團的司令官也都是中將軍銜。對此,張靈甫自然也是瞭然於心。所以,說張靈甫急於爭功、輕視同僚是對的,說他急於藉此晉任上將則缺乏事實和理論根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比張大千還牛的臨摹高手!故宮這些名畫,都是他臨摹的!
辛德勇:專業是歷史地理,為何收藏清代經部古籍?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