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愛在傳承 所以有家

愛在傳承 所以有家

最近,一位朋友跟我抱怨:因為心疼父母從沒有出門旅行過,她滿心歡喜的策划了一次家庭游,想帶父母看看祖國的大好風光。她事無巨細的進行了安排,自以為完美,可沒想到付諸實踐的時候,好心情卻一下跌進谷底。

她的計劃不斷地被父母「挑刺」。訂好的套房因為太貴被換成了兩個標間,還被數落不會過日子,進旅遊景點因為票價太貴被說成「不該來」,每天只能慢悠悠地去一兩個地方,與想像中大相徑庭·····結果爸媽累的夠嗆,她也鬱悶不已,比在家的時候矛盾更多。

可父母與子女間的爭執,往往不能絕對的判定對錯,因為親情有時無法用利弊和理智去考量。

故事中的矛盾,起因還是在於子女陷入了把「照顧」變為「控制」和「領導」的誤區。

有時出於過分的關心和愛,長大的孩子和當年的父母一樣,在家庭關係中取得了控制權,便不自覺地去為父母和家庭做決定。可年邁的父母雖然需要被照顧,卻也變的敏感,更需要被尊重。

他們不再年輕力壯,可他們仍然想要保護孩子,這是一種本能,因此他們總會給出自認為最優於孩子的建議,這也許和我們所想大相徑庭,但並不能因此剝奪他們的權利。如果我們能像和「朋友」相處般,平等和氣的去與他們商量,適當做出讓步,情況定有改善。

這個過程坦誠心扉,需要加倍的耐心和溫情,也是真正讓父母開心的「孝」。當初,年幼的我們希望能充分參與家庭事務之中,現在他們也一樣。這是人對家的依戀。

孔子說,「孝」是「不違」。「不違」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子女應該要讓父母有充分自主的權利。「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把父母的意願放在心裡,允許他們對自己提出意見,這也是儒家給出的子女與父母的相處建議。

李密《陳情表》一文,感人至深,亦源於此。體恤長輩之情況,而不強加自身所愛於其身,即是孝順。包拯28歲時中進士,後出任建昌知縣,因父母年老不願隨行,他毅然放棄官職回家侍奉,亦是不用「孝心」裹挾父母為自己做出犧牲。

現在當然不提倡因為「孝」而放棄事業,但是如果父母不願生活在你所在的城市,而希望留在故土,此時的你應該做到,不以愛之名束縛他們。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需要人照顧,也務必暫時放下工作,回家陪伴,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也許某一天,我們也和父母一樣變的嘮叨,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對父母噓寒問暖,把他們當孩子般約束……這只是因為愛在言傳身教中傳遞了下去。當我們又成為父母,大家庭分化成小家庭,小家庭又逐漸發展出一個大家庭,這不單單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愛的延續。

因為愛在傳承,所以家一直都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致良知方能逃脫人心的黑洞
王陽明:知進知退 是最難的修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