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何以為家》:從《復聯4》虎口下奪走3億的大黑馬!

《何以為家》:從《復聯4》虎口下奪走3億的大黑馬!

《何以為家》還沒看嗎?

僅僅一周,這部黎巴嫩電影在《復聯4》的死亡碾壓下搶來了1.59億的票房。

貓眼最終預測票房是3億多一點。

3億耶!不是300萬也不是3000萬,而是3億!

要知道,同期的大製作《雪暴》才1000多萬,蹭IP熱度的《下一任,前任》也才9000萬。

《何以為家》,一部小成本、小語種的影展藝術片,居然能預測賣到3億,不可思議。

橘子認為:

生而不養,越生越窮;「國不成國,何以為家」都太戳我們的痛點了。

前者還發生在許多國內社會新聞報紙上,後者則是我們迎來和平發展之後對他國境遇的感慨和唏噓。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真實。

不是現實,而是真實。

生而不養,孩童難當

《何以為家》原名叫《迦百農》。

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有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

導演娜丁·拉巴基曾解釋:「迦百農」一詞在英文和法文中都有「亂和不規則的意思」。

《何以為家》首次在戛納電影節亮相時,黎巴嫩導演的身份、影片涉及的難民題材而引發媒體強烈關注。

但影片核心卻是孩子。

12歲男孩扎因生活在「迦百農」,但生活悲慘。

父母不配稱為父母,平日里不管孩子們,任他們自生自滅。把女兒賣了,對兒子非打即罵,迫使12歲的扎因開始流浪。

就這樣,他們還要繼續生。

前段時間全世界最能生的烏干達女人讓人瞠目結舌,但不要忽略國內也有這樣的新聞。

前有廣西平南生15個,後有三農視頻里生10個的家庭,一個個讓人無語凝噎。

言語間,透露出有些孩子(女孩)一出生就被放棄了教育權。

憑什麼?

國內的年輕人被高房價、996折騰的慾望越來越低,就連消費也開始降級,喝杯奶茶還要考慮一下。面對生孩子這個問題,他們比上一代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

戀愛結婚生孩子以及二胎,到底有沒有必要?生與不生的前提是,你有沒有能力養?

沒有能力,真的別生了。

正像扎因對於父母提出控告只是希望:不要再生了!

對於溫飽尚且得到滿足的我們平日里都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

當這麼一部直觀地把「生而不養」拋在觀眾眼前的第三世界電影上映時,積壓已久的年輕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宣洩的出口。

生,生個大西瓜!

而這個故事針對的是所有沒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

這是時代的癥狀,是世界上每一個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城市的命運。

孩子們,原本是天使。而做父母的、準備做父母的,不應該把世界變成地獄。

真正的敵人是片中的父母,也是這個世界。

這也是《何以為家》拋出的第二層含義。

國不將國,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電影。

黎巴嫩身處中西交匯之處的阿拉伯地區,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個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大宗教相互共存的國家。

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很多地方就此成為一片廢墟。

內戰過後,敘利亞難民危機又在黎巴嫩持續7年多。

其境內的敘利亞難民已高達100萬,還有100多個宗派團隊。

戰亂、難民、政治博弈等問題充斥著這個國度。

通過《黎巴嫩》,我們能看出這個國家曾遭受過什麼。

《黎巴嫩》

通過《何以為家》,我們能看到這個國家正遭受什麼。

本國情況已經夠糟糕了,難民更極度貧困,貸款、走私、販毒比比皆是。

《何以為家》有一段就是扎因母親指示孩子們幫忙製作毒品。

一切始於2015年,土耳其海灘上一個3歲敘利亞小男孩永遠睡著了。

自此,難民們流入歐洲各國,不停地生,孩子不停的受磨難。孩子長成大人,也開始不停的生。甚至沒有成年,就可以開始生了。

2017年有一則名為《合法的新娘》的視頻引發全球強烈反響。

視頻拍攝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穿著白色婚紗的少女與頭髮花白的老年男性正在拍攝結婚照。

很荒唐對不對?但是在黎巴嫩,童婚很普遍。

把年幼女兒「嫁」出去,既能減輕家庭負擔,還美其名曰為她們找到了好歸宿。

這些悲慘故事,你都可以從《何以為家》里看到。

扎因在外流浪,妹妹被性侵懷孕致死。

故事外扎因的扮演者扎因和父母去了挪威,很圓滿。

但挪威因為接受了太多難民,導致國內性暴力和犯罪事件大幅度上漲。挪威人自己的生存之地受到了威脅。

歐洲難民潮引發的《挪威7.22爆炸槍擊案》

《何以為家》雖然涉及難民背景,但導演並沒有賣慘,也沒有過多談及這個問題。

而是非常勇敢的諷刺了這個背景下他們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盲目生育觀和把孩子當做物品的行為。

土耳其海灘上的三歲男童,是受害者之一。

宗教和難民問題,說來說去,都是政治,而最終受苦的,還是孩子。

來自異國的悲慘讓國內觀眾意識到,這個世界並非和平安穩,就算是西化程度最高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還有許多孩童吃不飽穿不暖。

而跨越過國別的藩籬,《何以為家》里情節的真實也令人瞠目結舌,甚至讓我們感同身受。

真實演繹,感人涕下

《何以為家》真實得像是一部紀錄片。

男主角現實中就叫扎因,是一位敘利亞難民。

12歲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由於長期處在營養匱乏的生活境況中,看起來只有10歲。

贊恩母親這個角色,靈感來自於導演娜丁遇到的一個女人:

「她有 16個孩子,生活在和電影中一樣的環境下。她的6個孩子都死了,其他幾個在孤兒院,因為她不能照顧他們。」

1歲多的小寶寶尤納斯出生於黎巴嫩,父親來自奈及利亞,母親來自肯亞。

片中扮演小寶寶母親的Rahil,生活中也的確因為身份問題被捕。

娜丁深入貧困地區、拘留中心、少年監獄,三年走訪,半年拍攝,才形成這個故事。

當這些故事和現實結合在一起時,我們幾乎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感受真實。

非職業演員演出真實經歷,不是在演,而是展現真實生活。

這種真實,讓觀眾完全忽略了有些枯燥的敘事和搖晃的鏡頭,讓我們真正跟隨小男孩扎因的視角,去目睹他們的慘狀,反思解決之道。

要麼別生,生了就該像黑人姑娘一樣好好養。

我們拍的出來《何以為家》嗎?

《何以為家》導演是近幾年在國際上影壇上冒出頭的娜丁·拉巴基。

她1974年出生於黎巴嫩,在內戰期間長大。

處女作《焦糖》以女性視角,將五位性格迥異的女性不同的生活軌跡展開,塑造了黎巴嫩社會的女性群像。

第二部電影《吾等何處去》,自編自導自演,是黎巴嫩迄今為止票房最高的阿拉伯電影。

《何以為家》是她的第三部電影,拍攝《何以為家》時,娜丁剛生下第二個女兒不久。

首先作為女性,其次作為母親,娜丁賦予《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更多柔情。

她如此了解這個國度,也如此關注孩童,才能讓這部電影如此感人至深。

但撇開娜丁的女性和母親身份,對於黎巴嫩國內境況的再現,一直是黎巴嫩導演的重心。

《羞辱》

誠然,我們目前沒有沒有宗教和難民問題,也總在說「這盛世如你所願」。

可是有多少人看得到貴州的畢節娃娃,看得到深圳的「三和大神」呢?

看得到《生門》里越窮越生的人呢?

有一直生就是為了個兒子的一家

有借了一堆錢生了兩個女兒完全高興不起的一家

越窮越生,迂腐陳舊。

除了獨立紀錄片,真真正正能在大銀幕上展現這些的劇情片有幾部呢?

近幾年國產片有許多揭露現實的電影,《我不是葯神》聚焦「吃藥貴」。

《無名之輩》說底層辛酸。相比日本的《小偷家族》、黎巴嫩的《何以為家》這種直面最殘忍的孩童教育問題的,已經很是柔和。

就算柔和,還是經歷了刪刪減減,修修改改,坎坷上映,總不是長久之計。

你不得不承認,北上廣50公里以外,才是真實的中國。這種真實,才能讓我們心生悲憫,不會「何不食肉糜」。

國產片還在等待著一部屬於自己的「《何以為家》」。

當我們看完這麼一部好哭、淚目、悲慘的《何以為家》,存留心中的不應該僅僅是廉價的同情。

走齣電影院,我們為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暗自慶幸時,也應該反思:

我們的電影之路該怎麼走,我們的現實之路該如何發展。

黎巴嫩的文壇巨匠紀伯倫曾在《沙與沫》中寫道:」人只有沿著黑夜之路前進才能到達黎明。」

god和蒸煮都不會幫助受苦受難的人到達黎明。

而我們多看看《何以為家》這樣深刻的電影,至少能知道世界上有許多人正飽受磨難,有所反思。

這是電影最原初的意義。

說了這麼多,橘子只是想告訴大家:快去看《何以為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橘子娛樂 的精彩文章:

他倆戀愛到底是不是真的?
現在把我這顆頭寄到韓國還來得及不?

TAG:橘子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