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通用貨幣為啥是米和鹽?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通用貨幣為啥是米和鹽?

摘要:三國時期的錢貨不行,而實物貨幣的興起全面反映了從王莽三次隨心所欲地改革幣制、濫發大錢,造成的社會經濟衰退,到漢末戰亂,董卓及蜀、吳鑄惡質錢引起通貨膨脹,無不是對社會財富的掠奪,使得谷帛等實物,不斷地被既用來作為交換媒介。

引言

貨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實物貨幣是歷史上最早的貨幣形式。《說文·貝部》中說:「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秦後錢幣才全面進入了社會流通領域。漢承秦制,漢武帝鑄行五銖錢,錢幣才逐步成為社會的主體貨幣。但漢末分裂,三國紛爭,天下大亂,社會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促使實物貨幣開始興起。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歷史階段,三國的傳播很是盛行,但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反映——貨幣,尤其是實物貨幣的興衰歷程,卻鮮見介紹。

一、魏國貨幣

三國時期實物貨幣的興起始於漢獻帝初平元年,董卓壞五銖錢改鑄小錢。「董卓悉椎破銅人,更鑄為五銖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漢末戰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糧食等基本生活資料極度缺乏,興平元年,「歲谷一斛五十萬錢,人相食」。谷貴錢賤的殘酷現實,促使谷帛在商品交換上作為實物貨幣的地位不斷上升,於是三國時期實物貨幣開始全面興起。作為貨幣的實物種類主要有穀米、帛、鹽。

三國中地域面積最大的曹氏魏國地處中原,也是社會動蕩最為嚴重的地區,遭受的破壞也最為嚴重,因此實物貨幣的興起也最早。及曹丕為文帝,三國分立已成定局,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階段,為了促進經濟領域的快速復甦,曹丕決定恢複錢幣的使用。魏文帝在黃初二年(221),即董卓廢五銖錢後三十一年,「春三月……初復五銖錢」。

但事實上,社會經濟由於三國初期的的嚴重創傷,根本沒有恢復到正常的發展狀態,生產物質和生活物質仍處於十分匱乏的階段,實行金屬貨幣的條件遠遠不成熟。不得已,在實行了半年後,再次廢錢用谷,以實物貨幣替代了金屬貨幣。

實物貨幣廣泛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可作租賦、可作路、可作國與國平衡貿易的本金,魏文帝曾詔「今與孫驃騎和通商旅,當日食而至,而百賈偷利,喜賤其物平價,又與其絹」。不一而足,已具有鮮明的貨幣職能。

二、蜀漢貨幣

偏居西南的蜀漢政權建立後,為鞏固政權,增強財力,也進行了貨幣改革,按劉巴建議「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廢掉漢五銖,自成體系構建了貨幣制度,強制推行直百錢,兌一百個漢五銖。這種價值與使用價值嚴重分離的貨幣,讓劉備政權「數月之間,府庫充實」。但由於所鑄錢幣虛值嚴重,侵奪社會財富,造成通貨膨脹嚴重,錢幣急劇貶值。

蜀國的經濟逐步蕭條,逐步萎縮,使得金屬貨幣在流通領域作用日微,社會經濟生活中以谷帛等實物作為貨幣充當支付手段,成為軍費、貯藏、賞賜等所需的交換物,實物貨幣也開始廣為流行。

蜀漢錢幣

「時巴土饑荒,所在無谷。送吏行,乏,輒取道側民芋。隨以綿系其處,使足所取直。」;「賦出叟、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余物稱此。」;「雲有軍資余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以上諸多史料都說明了實物貨幣在當時社會經濟中的應用。

三、吳國貨幣

孫氏吳國處於富庶的江南,物產較豐富,人民亦較富裕,但孫吳政權也同蜀漢一樣,實行大額虛值的貨幣政策,孫權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強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貨幣值五百枚五銖錢,乃至赤烏元年(238)又「鑄當千大錢」等巨額面值的貨幣,民不堪其虛,,所以雖也鑄錢為法定貨幣,社會上卻也是多以布帛為貨幣的,不僅是交換的媒介,也是物價的標準。在《晉書·羊祜傳》中,「祜出軍行吳境,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絹成為貨幣。

吳國錢幣

《太平御覽》卷八三七引《羊祜別傳》所記更清楚,「蜀致馬二百匹,錦千端,及方物。自是之後,聘使往來以為常,吳亦致方土所出,答其厚意焉。」吳蜀互致特產,原本是盟友之間的交往,但「往來以為常」後,其性質定然發生改變,即官方的互市。蜀吳通用錢幣不同,布帛、蜀錦等方物實際在無形之中扮演了世界貨幣的角色。「赤烏元年卒……家無餘財,權賜鹽五千斛以周喪事。」鹽也成為實物貨幣的一種。

四、主流貨幣

從上述史料反映出的三國經濟實況來看,當時實物貨幣確實替代金屬貨幣成為社會交換、流通的主要手段,錢幣等金屬貨幣在流通領域並不甚通行,而實物貨幣如絲織物、穀物、食鹽之類,則成為主流貨幣,在社會上廣泛行用。特別是在江南地區,絲織物中之絹,更成為最重要,最通行的貨幣,幾乎取代了錢幣的地位。

從發展經濟的角度來看,谷帛作為實際流通的貨幣,其流通手段的職能隨著社會和平安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交換需求,必然被便於流通的貨幣所代替,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必然。

曹魏錢幣

三國時期的錢貨不行,而實物貨幣的興起全面反映了從王莽三次隨心所欲地改革幣制、濫發大錢,造成「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的社會經濟衰退,到漢末戰亂,社會動蕩導致經濟衰退引起董卓及蜀、吳鑄惡質錢引起通貨膨脹,無不是對社會財富的掠奪,使得谷帛等實物不斷地被既用來作為價值標準也用來作為交換媒介,正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維持本身的階級利益和統治地位,窮兵黷武,殘酷壓榨剝削勞動人民的結果。

正如東晉末孔琳之所說:「錢之不用,由於兵亂,積久自至於廢,有由而然,漢末是也。」三國之後直至唐代,實物貨幣時有沉起,大都此緣。因此,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努力發展經濟,保持國泰民安方為興國正道,歷史的借鑒意義就在於此。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房玄齡.晉書·食貨志

李昉.太平御覽

常璩.華陽國志校注·後賢志

沈約.宋書·孔琳之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華夏屹立五千年的秘密,被專家三言兩語說透了
戰無不勝的梁山108將,征討方臘時,為什麼變得不堪一擊?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