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矽谷爸爸:矽谷人的金錢觀

矽谷爸爸:矽谷人的金錢觀

陳少民,美國斯坦福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多家上市及創業科技公司要職、華美半導體會長、多家教學研發機構顧問教授

財富的取得需要勤勞

平平、薇薇,爸爸再次跟你們強調,財富是很中性的東西,我們並不需要拒絕財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爸爸鼓勵你們運用你們的智慧與才能,透過殷勤的工作去獲取財富。

財富的取得是一種積累的過程,財富需要勤勞去取得。我的朋友里有不少因勤勞而致富的典範,其中有個朋友姓楊,祖籍廣東潮汕,他父親因為戰爭原因搬遷到台灣地區的高雄,他卻生長於廣東老家。他從小沒有父親照顧,極為奮學,爭取到美國留學的機會,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政治學博士。

楊先生處事謹慎謙和,而且十分低調,據說他在加大讀書時正值計算機產業起飛的年代,他看準這行利潤豐厚,常拿著螺絲起子在宿舍里進進出出,幫人組裝計算機,畢業後乾脆就做起了計算機買賣的生意。

楊先生創業時,剛好IBM個人兼容計算機大行其道,他正確掌握了貨源及市場方向,迅速切入市場,異軍突起,大有斬獲,後來甚至自創了一個品牌。楊先生把賣計算機賺來的錢拿來投資房地產,買了一棟又一棟商業用樓,部分自用,其餘的出租,只要手頭有能力就付清房屋貸款,免於負債的壓力,這使得他後來安然度過經濟危機,在計算機微利時代,其他計算機公司紛紛倒閉,他的公司仍然屹立不搖。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楊先生長年往返於中美之間,尋找創立新事業的機會。後來,他又投資二手車買賣以及硬木板裝潢的生意,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來經營。在他悉心指導下,兩個小老闆頗有乃父之風,把這兩項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

楊先生早已是腰纏萬貫的大老闆了,但為人寬厚圓融,生活依然很樸實,每天開小貨車上下班。有次我跟他聊起車子的事,他說實用最重要,小貨車很管用,賓士車買部二手的就夠了,反正平常也用不到,只有接送客人的時候才會開。

我的另一個朋友漢克,跟我一樣是從台灣地區來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到矽谷工作後就轉成美國籍。漢克為人靈活,白天當工程師,下班後就兼差當房地產經紀人,幫人辦貸款,後來還考取了房地產執照。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可能不是盡職的好員工,生活質量也不怎麼好,但是經年累月兼差下來,他也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建立了相當廣的客戶網路,財富累積得很快,擁有許多積蓄和三棟房子。二年年底,受到網路泡沫的影響,矽谷許多公司緊縮人力,漢克被裁員失業了。漢克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索性專心從事房地產和貸款。沒想到二三年後那三年全球房價大漲,漢克的事業也跟著水漲船高,到了二五年,美國聯儲局一連串升息,加上房產中介競爭激烈,漸漸無利可圖,漢克又見機轉舵,在矽谷郊區買地蓋房,自建自銷,據說利潤也相當可觀。最近漢克還考了保險執照,跟人家合開保險公司,勤勞一如往常。

平平、薇薇,你們有自己嚮往的工作,未必要像爸爸和爸爸的朋友走同樣的路。然而,不論做什麼,辛勤工作都是必要的。如果你們想累積財富,就得付出相對的努力,而且要經常去察看自己的田地,去享受財富累積的過程。

一夕致富是很稀有的,一夕致富之後還能守住的更是稀有。我在矽谷看到不少人賺得很快,也失去得很快,而且得到與失去幾乎都只是股票數字的變化,這種紙上富貴有什麼意思呢?

施比受有福

這麼說來,財富是不是一種罪惡呢?當然不是。剛剛我已經說過,金錢是中性的,富有未必是罪惡,貪婪與拜金才是罪惡的源頭。但是,有錢就等於富有嗎?在我看來,也不盡然。縱然家財萬貫,心田若是貧瘠,又怎能稱得上富有呢?

《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這正是爸爸希望你們擁有的生命禮物。

你們知道溫世仁嗎?溫世仁是台灣地區電子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於一個水電工人的家庭,二十三歲還在台北大學電機研究所讀書時,就跟他的大學同學林百里共同研發出台灣地區第一台迷你計算機,二十五歲成為金寶電子公司的總經理,二十六歲時已去過四十三個國家推銷產品,二十七歲與友人創立英業達電子公司,三十歲賺進一億台幣,到五十歲時已擁有三十億台幣的財富。

溫世仁

但是,讓人們恆久懷念溫世仁的,卻是五十歲之後的他。那一年,溫世仁告訴自己:「我不想再做營利的電子事業,想做一些本質面的事,對人類有貢獻的事,比較少人做的事,不與人鬥爭那麼厲害的事。」他許下願望,要把三十億花掉,為窮人圓夢。

祁連山下,緊鄰戈壁沙漠的甘肅窮鄉黃羊川,是全中國最窮的鄉里之一,每年降雨量僅三百毫米,鄉民想喝水,得走上二十公里去取水,孩子們很少有機會上學,世世代代被貧窮所磨難。溫世仁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下了夢想,投入巨資辦學,買來計算機,接上網路,讓孩子們第一次有機會看見了千山萬水之外的世界。農民開始懂得用科技來販賣農產品和手工藝品,不再受中間商的剝削。短短几年內,黃羊川變成了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造就了中國大西部成功脫貧的傳奇。溫世仁更發下「千鄉萬才」的宏願,以黃羊川為基地,以電子商務讓八億中國農民找到翻身的平台。

二三年年底,溫世仁因為腦溢血逝世,黃羊川子弟以及因為「千鄉萬才」計劃而受益的人們,自動為他舉辦了追思會,前來憑弔他的人逾萬,極致哀榮。

掙脫制約,回歸生命的基本價值

平平、薇薇,比爾·蓋茨賺了很多錢,成為世界首富之後做什麼?他去行善。他想要的是改善人們的生活。我們需要等到變成世界首富再去行善嗎?人非得等到有錢再去行善嗎?不是的,我們不用等到有錢,我們就可以行善。同樣地,我們未必要有錢才能過自己夢想中的生活。上帝是看人的心。重點不是多少,而是比例,這就是為什麼《聖經》中那個寡婦所奉獻的兩個糊口的小錢被紀念,馬利亞為耶穌的安葬所預備的香膏被紀念的原因。

網路上流傳的小故事非常有趣。

有一個哈佛的MBA工商碩士,在海邊村莊的碼頭上散步,看到一艘小船上有幾條大鮪魚,就跟漁夫說:「你這麼會釣魚,我們來成立一個遠洋的釣魚公司好不好?」

漁夫問:「成立公司之後呢?」

MBA說:「這樣你就不用賣魚給中間商,直接把魚賣給加工廠,最後擁有自己的罐頭工廠,然後你就可以搬到大都市去做生意,讓這家公司上市,賣股票,變成有錢人。」

漁夫問:「成為有錢人?然後呢?」

MBA說:「然後你就可以退休了。搬到一個小漁村,每天睡很晚,釣釣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到村裡小酒吧喝幾杯,跟朋友們玩玩吉他。」

漁夫說:「這不就是我現在過的生活嗎?」

這就是當代的迷思。我們往往繞了一圈冤枉路,自以為一直在往目標前進,卻忘了我們真正追求的原點就在身後。

我到中國福建平潭參觀時,深為當地的景象驚奇,那地方有許多裝修奢華的小洋房,但房子內只有老人和小孩,年輕人都到海外打工了。這觸動了我想起一八四八年美國舊金山淘金熱時,很多中國人迫於生活,來到美國打工,賺了錢寄回家,中間回來相個親,過不了幾天新婚的日子,就又回到打工的國度,繼續寄錢回家。如此努力一生,從頭到尾都只為了四個字:「衣錦還鄉」。

說真的,今天,我很難想像有人會把衣錦還鄉當作人生目標。然而不僅僅福建平潭是這樣,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離開農村,離開父母,離開孩子,離開配偶,還有第三世界國家,數不清的年輕人都為了這個目標離鄉背井,數不清的父母和孩子長年分隔兩地。這個時代把衣錦還鄉和金錢當作成功的標準,當作快樂的標準,但我們為什麼不去問問那些老人和孩子,看看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我上大學時作為志願者輔導中途輟學的學生,他們連字都不會寫,他們需要的不是錢,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呵護,需要父母幫他們穿衣服、擦鼻涕,跟他們說「我愛你」。

我們需要回歸生命的價值,重尋根本的信念和信仰。

沒錯,我們確實活在拜金的迷思之中,活在金錢主義的制約裡面,我們的眼睛被華爾街打造成相近的視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努力跳脫這個制約,從另一個維度來觀看世界。我們可以暫時離開凡事依靠錢的環境,拜訪一些不依靠錢、無法依靠錢的環境,去感受一下錢在什麼時候沒有用。我們到偏遠部落,看看原住民如何務農、狩獵為生;我們到空氣嚴重污染的都市,看看人們呼吸的困難;我們到孤兒院,看看渴望父母擁抱的孩子;我們到加護病房,到安寧病房,看看垂死的癌症病人。或許我們會發現並體會到某些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我們也可以試著過簡單一點的生活,學習在簡單中找到喜悅。有一次,我的後腳跟受傷,縫了四十多針,打石膏打了十二個禮拜,不能洗澡,後來石膏拆了,終於可以洗澡了,我非常興奮,淚水都流了出來,原來洗澡是這麼令人開心的事。我也觀察過自己喝茶的感受。我們喝茶的人嘴巴總是愈喝愈刁,後來我發現,我每天喝好茶,久而久之,這茶就不怎麼特別了。如果我每天粗茶淡飯,突然喝了一口好茶,不自覺心生讚歎:這茶真是好呀。

平平、薇薇,爸爸期許自己儘可能幫助你們找到內在的富有,體驗施予的快樂,但是爸爸不會留給你們足以終身衣食無缺的財產。如果有一天,你們變得很窮(其實爸爸不希望你們變得很窮,當人為了金錢而掙扎的時候往往會貶損品格,失去尊嚴,可能就會像《悲慘世界》的男主角冉·阿讓,為了不讓姐姐的兒女挨餓而去搶一個黑麵包),或許因為戰亂,因為某些我們不可預知的因素,你們真的變得很窮,爸爸希望你們記得一點:只要你們有信仰、有知識、有專業,你們就不會永遠貧窮,你們要在貧困中時時保持盼望。

如果有一天,你們變得富有,爸爸希望你們有能力駕馭金錢,而不被金錢所駕馭。你們要把錢施捨出去,祝福更多人。爸爸也希望你們用根本的價值觀來教導你們的孩子,讓你們的孩子不受金錢觀的制約,就像爸爸跟你們的生活一樣,用簡單的物品,穿舊衣服也很開心。與人交往就是用真誠的心去欣賞對方,工作的時候就去享受工作本身,戀愛的時候就去享受愛與被愛,讓孩子很單純地為了喜歡而喜歡,為了完成一件事而做一件事,讀書就是單純讀書,學音樂就是單純喜歡音樂,沒有任何摻雜,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可以考藝術學校,將來變成賺錢的大明星。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讓這一切都回到根本的價值觀,也願這成為世世代代的祝福!

摘自陳少民《老爸的叮嚀——一位矽谷高管爸爸給孩子的七個禮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如何把商品賣給80後?
莫言:雜談讀書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