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茶為道,有同有別,不即不離

以茶為道,有同有別,不即不離

一茶一禪,是不同的兩種文化,但卻有相似之處,也甚是和諧。

一啜一飲,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國的茶禪文化傳入日本,稱之為「茶道」;傳入英國,變身為華麗的「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是所謂「基督禪」者。所以說中國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至名歸。

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即是要求人們立足和正視現實,在生活的當下就完成覺悟與解脫。

一千多年前,趙州從捻和尚的「吃茶去」三字禪,開示以及提醒人們禪修要注重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日常的喝茶、洗缽、吃飯、睡覺一樣,通過這種實踐親身體驗,甘苦冷暖自知。

「飯罷濃煎茶吃了,池邊坐石數游魚」「粥去飯來茶吃了,開窗獨坐看青山」「禪余高誦寒山偈,飯後濃煎穀雨茶」這是一種多麼嫻雅、悠揚,靜謐,多麼自然、無求的姿態,怡然自得且是最恰當的形容。

禪師舍諸亂意,來到一個寂靜、空靈、幽靜而不受干擾的地方,「煙薰茶灶黑,麻蒸布裘斑。不悟空王法,緣何得此閑。」

這裡的閑,是去掉雜念和糟亂心思的閑,是真正的從容不迫,如入禪定。

「風揚茶煙浮竹榻,水流花瓣落青池」,如果沒有茶禪一體,誰又能解得此種空闊、坦蕩蕩的禪之嬌美呢?

就如同我們今天一直在緊張、繁忙的生活中,忙裡偷閒的用心去泡一碗茶,品一口,就能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因為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

相傳當年神農嘗百草,就已經知道茶有解毒的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

隨著華夏文明演變發展,演至唐代,茶文化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到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至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皆是茶禪文化的歷史演變和深入人心。

茶隨著歷史的長河滲透於文化生活,進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如百花齊放,而又萬變不離其宗。

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饋禮,以茶定親,以茶貿易,實踐萬事,似乎都能與茶想通、相融。以至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期由達摩傳來中國。相傳達摩在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

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

禪文化滲透於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就語言歷史來說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來看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運用於建築工藝則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論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無一例外的對各行各業產生極大而深遠的影響。

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

茶文化與禪文化同時興盛於唐代,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出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叢山密林中,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雲里霧裡,非常適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傳統。

禪僧務農,大都會專註於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並源遠流長。

其次茶的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並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逐漸形成了中國的茶禪文化。

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

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薇:「以茶為道」,免費學習茶道、茶藝、茶禮、茶德、茶文化等!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如果您覺得不錯的話,那就趕快分享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吧,記得關注我並在下方點贊留言。

?本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小八 的精彩文章:

以茶為道,茶香有9種香型,你喝過幾種?
以茶為道:修心養壺,享受精緻慢生活

TAG:茶小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