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的枕頭都那麼硬,他們睡起來真的舒服嗎?

古人的枕頭都那麼硬,他們睡起來真的舒服嗎?

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廳,收藏著一個西漢時期的枕頭。它的名字叫做彩繪描金鳥獸雲氣紋玉枕,這個枕頭極其華麗,而且製造工藝紛繁複雜,通常只有帝王和高級貴族才能用得起。

彩繪描金鳥獸雲氣紋玉枕

枕頭由十二條長方形石板和三塊六角石板插嵌而成。側面則畫滿了彩繪描金的圖案,包括鳥獸、雲氣、神靈等祥瑞圖景。這樣的畫面,無疑蘊藏著夢境通向仙境的美好祝願。

但我在網上曬出這個枕頭時,有一個朋友給我留言:為什麼古人睡覺,都用這麼硬的枕頭?他們難道就不嫌頭疼嗎?

這個問題,一下子就把我問住了。於是我開始回憶自己參觀過的那些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中,的確收藏了許多古代枕頭,它們的造型頗為精緻,但比起今天的枕頭,的確有著很大的差別。

(一)古代的枕頭到底硬不硬

唐代絞釉錠形枕

這個來自天津博物館的枕頭外形古樸,花紋也顯得隨意而自然。它誕生於唐朝,名叫絞釉錠形枕。既然看到「釉」字,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它是一個掛釉的硬質瓷枕。

宋代磁州窯白釉剔花兔紋八方枕

這是來自宋代的磁州窯白釉剔花兔紋八方枕,也是天津博物館的藏品。中央有白兔的圖案,周圍也有著繁複而細碎的花紋。和上一個相同,這個造型精緻的枕頭,也是一個硬質瓷枕。

金朝井陘窯白釉珍珠地戳印填褐彩鹿紋枕

這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一個金朝瓷枕。中央有一隻卧在地上的鹿,所以得以被冠名「鹿紋枕」。從這長長的名字中,我們可以得知,這也是一個掛釉的瓷枕,也是一個硬枕頭。

我們之前所見到的四個枕頭,分別來源於西漢、唐朝、宋朝和金朝。這些枕頭,與我們所在的時代相距成百上千年,終歸還是太過古老。現在,讓我們把時間拉近一些,看看枕頭是否變軟了。

然而事實非常殘酷——

清末民國博山窯粉彩瓷枕

這個枕頭是山東博物館的藏品,誕生於清末或民國,距離我們最多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上面有牡丹彩繪圖案,其顏色柔和富麗,而且圖案豐滿。但令人遺憾的是,它仍然是個硬枕頭。

清末民國博山窯貓枕

比起上一個枕頭,這個枕頭的造型顯得調皮了很多。它的造型為貓型,背面為枕,貓四爪俯卧在地,面容溫順,看起來非常呆萌,而且是「天然呆萌」。但再呆萌的外形,也無法掩蓋這個枕頭冰涼堅硬的本質。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博物館留存至今的枕頭,大都是又冷又硬的瓷枕,幾乎沒有例外。

(二)古代中國人的頭髮情結

如果我們仔細翻閱文獻,我們就能發現,古人對這種硬枕頭的抵抗能力,要比現在的我們強出去很多。

《孝經》中有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遵從儒家經典的古人,通常都不會輕易剪掉頭髮。久而久之,頭髮便越來越長。根據記載,周公執政勤勉,往往「一沐三捉髮」——因為頭髮很長,所以洗起來很費時間。一旦中途有人來訪,他便會優先處理政務,並把沒洗好的頭髮隨意握住。待處理完畢後,再去繼續洗頭。

鑒於人們對頭髮的重視,古代的執政者制定了「髡刑」。所謂「髡刑」,指的便是將犯人的頭髮剃光。在我們看來,這或許沒什麼。但在古人看來,這相當於奪走了犯人的一部分生命,已經是比較嚴厲的懲罰了。

三國時期,漢丞相曹操在行軍途中,因為胯下馬匹受驚,所以不小心踐踏了秧苗,按照律令當判處死刑。鑒於「法不加於至尊」,所以用劍斬下一綹頭髮替代,意為「割發代首」。雖然這個過程不乏表演的意味,但這也反映了古人對頭髮達成的共識——割掉頭髮,的確是不折不扣的刑罰。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如果想要讓他們移風易俗,就要冒上極大的風險。當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原時,攝政王多爾袞頒下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命令。這激起了南方民眾極大的反感,各地紛紛爆發起義。直到多爾袞去世,民間的反對勢力仍未被徹底消滅,這種文化間的衝突可見一斑。

既然人們如此珍愛頭髮,他們便會認真打理自己的頭髮。想要梳理出整齊的髮型,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這麼長的頭髮盤在頭上,宛如一個極厚的大帽子。有了這頂「大帽子」,那些堅硬冰冷的枕頭,似乎也沒那麼難以接受了。

一旦到了夏天,這頂無法摘掉的大帽子,便成為了沉重的負擔。而冰涼的瓷質、玉質枕頭,則成為了極好的納涼用具。由此可見,不同的傢具放在不同的時代,也會為人們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

(三)到底有沒有軟枕頭?

1972-1974年,考古學家在湖南馬王堆鄉發掘出三座西漢古墓。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的遺體在出土後,仍然形體完整,全身潤澤,幾乎與新鮮屍體無異。由此可見,這些古墓在上千年的歲月中,幾乎沒有遭到破壞,因此擁有極好的文物保護環境。因此,我們也得以見到更多樣、更稀有的文物。

而屬於辛追夫人的一件遺物,則完全可以刷新前文對枕頭的刻板認知。

西漢辛追葯枕

上圖為辛追夫人用過的枕頭。考古學家在實際測試後,發現這個枕頭仍然略有彈性。其外皮由高級絲綢製作而成,內部的填充物,則是氣味芬芳的佩蘭。這是南方常見的香草,可以解暑化濕,兼有健胃、止吐的功效。

無獨有偶,西漢的皇室女性,可能也在使用著同款的枕頭。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中,便有這麼一句:「摶芬若以枕兮,席荃蘭而麝香。」由此可見,將藥物裝進枕頭的習俗,曾經在西漢年間盛行一時。為了確保藥性能夠有效逸散,這種葯枕的外殼,往往不是冰冷堅硬的陶瓷。取而代之的,是布料、絲綢等柔軟的物質。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多次提到了葯枕的卓越功效。後來,葯枕漸漸演化成為如今常見的蕎麥枕。人們以布作為枕套,將蕎麥皮置於其中,成為了流行多年、長盛不衰的標配枕頭。

由此可見,蕎麥軟枕並非靈光一現的創意,在正式誕生之前,它的祖先早已造福人類很多年了。

但除了這件馬王堆文物之外,我們很難從博物館中,見到古代的軟枕頭,其背後的原因不言而喻——包裹枕頭的絲綢,其主要成分為蛋白質。隨著時間流逝,外面的絲綢連同內層的草藥,有很大幾率被微生物漸漸分解,其材質將變得衰朽不堪。一旦其周圍的保存環境出現變化,這些東西便會煙消雲散,無法在被後人所看到。

而馬王堆良好的保存環境,無疑是特例中的特例。我們也得以通過辛追夫人的葯枕,洞悉歷史更不為人知的一面。

(四)枕頭論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古代並非沒有軟質枕頭。但比起由硅酸鹽構成的陶瓷,以絲綢、藥材為主材料的軟枕,很難穿過歷史的考驗被保存下來。它們更容易毀於戰火、自然災害或者微生物的侵襲。

至於硬質枕頭的實際體驗,可能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差。究其根本,是因為古代人的頭髮,比我們要長很多。這些頭髮可以在硬質陶瓷枕與頭部之間,形成有效的緩衝。

如果在炎熱的夏季,陶瓷枕頭無疑會帶來珍貴的涼爽體驗。對於頭髮厚重的古人來說,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涼爽,是其他枕頭無法帶來的感受。

這便是真實的歷史。只要我們肯深入挖掘,便能從平靜的表象背後,挖掘出更多的細節。當這兩者拼湊到一起時,我們與歷史真相的距離,便又近了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奇說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元朝的皇帝多數壽命都很短?原因在這裡,尤其是第三條
古代人都是這麼談戀愛,套路之深,望塵靡及,怪不得你現在還單身

TAG:小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