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影視劇會促發自殺傾向么?一部美劇又激化了這個討論

影視劇會促發自殺傾向么?一部美劇又激化了這個討論

從暴力毒品到自殺色情,熒屏上任何的敏感內容都逃不過家長群體的審查。

Netflix 2017 年廣受好評的系列劇《十三個原因》就因為涉及自殺題材,一直遭到批評。近日,一項新研究甚至針對性地指出,在該劇首播的一個月內, 青少年的自殺率出現大幅增長。

《十三個原因》改編自 Jay Asher 的同名暢銷小說,劇情圍繞一名中學少女的自殺展開。死前她為自己的朋友留下 13 個錄像帶,每一個都揭示了她為什麼會了結自己的生命,引出了包括校園欺凌、性侵犯在內的許多主題。

該劇開播前就有專家警告其可能帶來的心理風險,第一季播出後片方更是深陷大範圍的爭議之中。

但這仍然沒有打消外界的擔憂,電視家長委員會( the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一直在敦促 Netflix 取消該劇集的製作和播放,認為這是傳遞給青少年的一個「定時炸彈」。

這也引發學術界的關注。過去兩年中,已經出現了多個關於《十三個原因》及其對觀眾潛在影響的研究。其中還包括了一個由 Netflix 自己委託西北大學展開的調研。

不過,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會雜誌上的最新研究,仍算得上其中最具傳播效力的之一。這份來自國家兒童醫院的論文顯示,在該劇首播之後的一個月內,10 至 17 歲男性青少年的自殺身亡率比五年前增長了 28.9 %;開播九個月內,整體自殺案件數超出預期 200 件之多。

研究顯示的相關性究竟能說明什麼?為什麼自殺的增加主要存在於男性而不是女性群體?這些增長背後是否另有原因?調查結果引發了一系列的媒體關注,以及更多的專家分析。

當然最終人們最好奇的仍是,媒體上的自殺行為是否會引發公眾效仿?這常常被引為所謂的維特效應,一個起源於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說法,專指由公開的,尤其是名人的自殺觸發的類似行為。

當對象是虛構角色時,維特效應的研究結果往往難以認定。科學美國人對此的一篇分析報道指出,「名人自殺的過度媒體曝光肯定會產生模仿效果,但看起來公眾普遍能夠將事實與虛構區分開來。 」

同期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另一項研究,就得出與前面的研究似乎矛盾的結論。在調研觀看這部劇的心理風險後,研究團隊發現,相比較於沒有看過這部劇的學生,看完了整個第二季的那些學生表現出更為積極的心理狀態,自殺與自殘傾向較弱,且更可能對有自殺意向者伸出援手。

另一些家長也對這部劇發起聲援。悉尼先驅晨報的專欄作家Alan Stokes 在一篇針對此事的文章中寫道,作為 5 個孩子的父親,他花費十幾個小時和孩子共同觀看了這部劇,「為什麼要看?因為我們的兒子真的希望我們看到這一切。」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這部劇幫助人們正面審視了青少年複雜的生活與人際網路。而一些認為劇情內容過於「負面」、「消極」的評論,可能恰恰是低估了現實中青少年群體面臨的真實困境。

但不管如何,到了這個階段,這部劇已經主動或被迫地負擔起了某種教育職責。大家都在關注著接下來的劇情,家長希望內容變得陽光一些,心理分析師仔細檢視著劇中的不合理之處,當然也有劇迷,關心的主要是接下來還可以怎麼演。

《十三個原因》第三季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開播。

題圖與文內圖均來源於豆瓣劇照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款隨意斜切的斗櫃,可以擺放你的各種所需|這個設計了不起
包豪斯 100 周年: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如何塑造了現代生活(上) | 好奇心商業史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