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談談龍利魚和巴沙魚

談談龍利魚和巴沙魚

在上回書一篇認清真鱈魚假鱈魚的留言中,有朋友對「龍利魚」表示了疑惑,說此魚價廉,常用在水煮魚中冒充草魚等;然龍利魚系海水魚,本地海域即有產出,雖非特別名貴,但以草魚之名下鍋實屬以好充次,殊不可解。

龍利魚者何也?稍一搜索即可知,就是舌鰨。這傢伙大大的有名,「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手裡提拉著五斤鰨目」,「鰨目」即是舌鰨之流。舌鰨屬於鰈形目之下的鰨形亞目,也算廣義的「比目魚」之一類,外觀和一般鰈鮃類迥異,整個身體分不出個三圍來,既像鞋墊又像舌頭,故名「舌鰨」。

談談龍利魚和巴沙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攝於湛山前海

鰈鮃類按下不表,單說鰨形亞目。根據眼睛的位置,該亞目分為兩大派別:眼睛長在頭部右側的是鰨(科),左傾的才是舌鰨(科),供食用的以舌鰨更常見。上圖中恰好集中了兩大派別的兩個代表:前面的為帶紋條鰨/Zebrias zebra,後面的可能是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可以通過觀察它倆深刻領會一下眼睛在左側和右側的區別。

話說鰨目怎麼就成了龍利魚了呢?這是老廣們起的頭兒。按其本意,龍利魚實為「龍舌魚」,然「舌」「蝕」諧音,廣東又是迷信大省、風水重鎮,生可忍熟也可以忍,唯意頭不好絕不能忍,遂以同為舌頭之意的「脷」字代之,通常寫成「龍利」。龍利魚之於舌鰨,猶如提子之於葡萄,車厘子之於大櫻桃,都是一回事兒。

談談龍利魚和巴沙魚

舌頭魚

舌鰨在青島就叫「舌頭魚」,雖其貌不揚,身材略嫌單薄,但味美肉嫩,刺少,清蒸油煎兩相宜,頗受廣大食客歡迎。上圖是今天下午剛拍的舌頭魚,可能是短吻紅舌鰨/Cynoglossus joyneri,也叫喬氏龍利魚,居然忘了看價格,但肯定比草魚貴。草魚屬於鯉科魚類,萬惡的肌間刺是少不了的,且有淡水魚的土腥味兒,不能和舌鰨相提並論,用舌鰨來做水煮魚實屬暴殄天物。

但超市中確有一些被稱為「龍利魚」的便宜魚肉出售,一般切割成塊或片,基本上見不到全屍。這些所謂的「龍利魚」又是什麼呢?可以肯定不是舌鰨。舌鰨絕對不會太便宜,那些廉價魚肉基本上都是用「巴沙魚」冒充的。說冒充也不完全準確,只要價格並未上揚,也只能說是對「龍利魚」的概念有誤會,不算欺詐。

談談龍利魚和巴沙魚

博氏

那麼,巴沙魚又是何方妖孽呢?其實是鯰形目科部分物種的商品名,以博氏/Pangasius bocourti低眼無齒/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生活在淡水中,屬於廣義的鯰魚,和鯰魚一樣食性雜且生長迅速,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和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大量養殖。它們和舌鰨之間八百杆子打不著,除了都是硬骨魚之外,恐怕沒什麼相似之處了。

談談龍利魚和巴沙魚

巴沙魚柳

有一個老太太做了個短視頻,說「巴沙魚含水分大,營養不高」云云,幾乎將其視為渣魚,這是言過其實,巴沙魚的蛋白質含量並不顯著低於常見淡水魚,而且無小刺無土腥味兒,適於各種烹調方法。價格低廉主要是因為養殖成本低和產量大,並非因為它有什麼特別的劣勢。說起來人也是有個賤脾氣,總感覺便宜沒好貨,就如同對你千百樣好的人,你偏偏就棄若敝履......

談談龍利魚和巴沙魚

長絲

一般我們見不到完整的巴沙魚,更不可能買到活體,因此對其全貌缺乏感性認識。沒關係,菜市場上無,花鳥魚蟲市場卻有。科有部分種類被作為觀賞熱帶魚飼養,常見的有長絲/Pangasius sanitwongsei,商品名「成吉思汗」或「成吉思汗鯊」。這種灰頭土臉一副弱智相的丑魚有什麼觀賞價值呢?很難理解,我覺得遠不如剝皮切塊更可愛,香煎之後則更增嫵媚。

關於巴沙魚和龍利魚,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也沒啥更多的可以演繹。但還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二者差異如此明顯,怎麼就老是聯繫在一起呢?我猜原因有二:其一,巴沙魚在切(扁)片出售的情況下,外觀和龍利魚肉易混淆。其二,龍利魚在粵語中又稱「撻沙魚」,與「巴沙」僅一字之差且韻母相同,容易聽錯引發誤會。

這倆原因都是本磚家瞎猜的,聊備一說而已,不必信。最後總結陳詞:如果你在超市買到了十幾塊一斤的便宜「龍利魚」,那極有可能是巴沙魚;如果你買(吃)到了昂貴的龍利魚,那......有可能還是巴沙魚。直接到市場上買「舌頭魚」就不會上這個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