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

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

5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聯合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A vitamin-C-derived DNA modification catalysed by an algal TET homologue」。研究首次在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這種單細胞真核生物中鑒定到一種新型的TET同源蛋白,並發現該蛋白可以將維生素C的碳基骨架轉移到DNA上,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文章詳細闡述了維生素C直接參与該DNA修飾的反應機理,並揭示這一蛋白及其產生的DNA修飾在調節萊茵衣藻光合作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徐國良研究組長期致力於DNA修飾酶和新修飾的發現工作,對哺乳動物DNA去甲基化過程中產生的DNA修飾及其生物學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真核生物中,DNA修飾的最主要形式是5-甲基胞嘧啶(5mC)。近年來,包括徐國良研究組在內的三個實驗室發現TET雙加氧酶可以將5mC依次氧化產生5-羥甲基胞嘧啶 (5hmC)、5-醛基胞嘧啶 (5fC) 、5-羧基胞嘧啶 (5caC)。後兩種修飾經由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耦聯的鹼基切除修復或DNA複製等途徑從基因組上被移除,完成DNA去甲基化過程。但有關TET雙加氧酶在進化過程中的保守性,以及其在低等生物中的酶活與功能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在最新發表的工作中,研究者以萊茵衣藻作為模式生物,鑒定到了8個TET同源蛋白。通過蛋白純化以及酶活分析,他們發現其中的CrTET1 可以將DNA上的5mC轉變為兩種不同的修飾鹼基,CrTET1也因此被重新命名為CMD1 (5-methylcytosine modification enzyme 1)。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兩種新修飾都是在5mC的甲基碳上增加了一個甘油基,二者由於空間結構的差異而互為立體異構體,因此將其統一命名為5-甘油基-甲基胞嘧啶(5gmC)。這也是除了目前已知的5mC、5hmC、5fC、5caC、6mA、5hmU和base J以外,在真核生物中發現的第8種DNA鹼基修飾。更加意外的是,在研究5gmC上甘油基的來源時,研究者發現在傳統雙加氧酶反應中所必需的α-酮戊二酸在CMD1酶催化反應中可有可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小分子:維生素C。維生素C不僅通過提供電子參與CMD1的催化過程,還直接將自身的甘油基團轉移到5mC的甲基碳上,形成新的DNA修飾。研究者進一步解析了CMD1催化5mC與維生素C反應的化學機理,證實乙醛酸與二氧化碳為反應的副產物,從而揭示了一條全新的酶催化途徑。通過在萊茵衣藻中開發高效的基因編輯方法,研究者獲得了CMD1基因突變藻株。CMD1突變藻株在強光照射下的適應能力明顯減弱,這可能是由於CMD1突變造成一部分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使得包括與適應強光有直接關係的LHCSR3在內的多個基因的表達受到了抑制,導致光合作用的負反饋調節作用減弱。這項工作不僅首次報道了一種全新的DNA修飾5gmC,同時報道了由維生素C介導的一種全新的酶活反應類型,闡述了CMD1及其催化產物5gmC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重要調控功能。這些研究豐富了研究人員對DNA修飾多樣性的認識。

生化與細胞所薛劍煌、陳國棟、陳輝以及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豪富華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國良研究員、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唐惠儒教授以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黃開耀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參與這項工作還有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丁建平、陳洛南,中科院有機所劉文、朱正江,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尹慧勇,上海師範大學馬為民,德國RWTH Aachen University的Elmar Weinhold,美國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Rahul M. Kohli等數十個課題組。這項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分子平台、植生所質譜平台、馬普計算所計算生物學實驗技術平台的大力支持,以及來自中科院、科技部和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基於砷的新型廣譜抗生素
動物所通過人工合成gRNA骨架進一步拓展Cas12b/C2c1基因編輯工具盒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