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不是唐僧,卻比唐僧的影響更大

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不是唐僧,卻比唐僧的影響更大

道儒,作為中古古代三大宗教,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據考證,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隨後經中國傳入日韓等地,佛教對亞洲乃至世界影響深遠。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印度,是兩國佛學界的重大交流,隨著《西遊記》的風靡,玄奘去西天曆經千難萬險的征程更是深入人心。其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上西天」的人,並不是玄奘,而是法顯,並且,法顯給中國佛學帶來的貢獻,甚至比唐僧(玄奘)還要大。


歷史背景

法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僧人。法顯出生於公元334年,當時正處於東晉時期,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特殊的時期,當時士大夫階層屢遭壓迫,不受重用,玄學興起。而佛教的核心思想比較利於統治階層統治百姓,所以不管是貴族還是貧民,都紛紛崇信佛教。此時佛教傳入中國僅僅300餘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朝詩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村》中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從這裡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佛教確實十分盛行。必須承認,佛教作為發源於印度的宗教,雖然傳入中國,並且在300多年後迅速發展,但作為「舶來品」,他在中國文化中,必定發生過難以避免的碰撞,佛教雖然在當時風靡,但遠遠沒有達到融合中國文化的高度,甚至發展了不同的分支,管理混亂,就連佛教內部的信徒對教義也產生諸多爭議。所以,去「西天」求取真正的佛教精髓,是中國佛教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第一次成功「上西天」的人,就是法顯


法顯與佛結緣

東晉時期,平陽郡武陽(山西襄垣)當地一位姓龔的士大夫家中,又添了為男丁。但這位男丁3歲那年,就被父母含淚送進寺廟中當了幼僧。因為龔家有4個兒子,前三個都夭折了,古時候篤信迷信,人們認為,龔家孩子有災,只有當了和尚,受佛祖保佑,才能保住性命。這個孩子,就是法顯

7年後,法顯的父親病逝,有人勸發現還俗繼承父親的家業,法顯雖然只有10歲,卻迷上了佛法,他立志要遠離塵俗,辦完喪事後,繼續回到寺廟。20歲時,法顯接受了「大戒」,從此堅定心志,逐漸成為得道高僧。

《高僧傳》記載:(法顯)嘗與同學數十人于田中刈稻。時有飢賊欲奪其谷,諸沙彌悉奔走。唯顯獨留。語賊曰:「若欲須谷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飢貧。今復奪人恐來世彌甚貧道預為君憂耳。」言訖即還。

法顯曾和眾多僧人氣在僧田重收割稻穀,有許多饑民來暴力搶糧,眾僧人嚇的紛紛逃跑,只有法顯一人沒有走。他對那些饑民說:「你們若想搶稻穀,就直接拿走吧。但你們之所以會如此貧窮,是因為你們之前沒有做善行。如果現在你還要來搶奪糧食,恐怕以後會更加貧窮!」那些饑民聽了法顯的話,受到感悟,紛紛放下糧食而去。


西天取經,九死一生

法顯在修行的過程中,最令他嘆息的事情就是經書殘缺不全,而且很多梵語(古天竺語)經過多次音譯,只知其音,不知其意。所以,法顯有個非常大膽的想法,為了求真,他想去西天取經

需要說明的是,在法顯之前,並不是沒有人想去取經,但沒有一個成功的,大多還沒走出西域便半途而廢。當時去取經,面臨三方面的困難:

第一,自然環境惡劣,需要穿越未知的茫茫沙漠,經過不同的國度,危險重重,對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

第二,適逢亂世,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混亂,盜賊橫行,就算是太平年代,也要面臨各種盜賊和飛禽走獸的襲擾,能活著到達「西天」,難度太大。

第三,路途未知,當時人們只知道天竺在西邊,到底走那條路線,會途徑什麼地方,並不為人所知。

法顯62歲時,洗臉時曾看到自己皺紋滿面,嘆息曰:不能再猶豫了!為了自己的夢想,他和另外四位僧人(慧景、道整、慧應、慧嵬)一起,帶上乾糧開始了未知的取經之路。

《高僧傳》曾記載:發自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望人骨以標行路耳……皆漢之張騫甘父所不至也。

法顯一行人從長安出發,往西直接穿過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環境十分惡劣。只能看太陽來辨別方向,把路上的人骨當做路標,就算漢朝的張騫也沒有來過這種地方。

根據《佛國記》分析,法顯的行走路線是這樣的: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3月,法顯等5人從長安步行出發,到了第二年,他們才走到張掖(甘肅張掖),在這裡,法顯的隊伍增加到了約20人,沿途有許多僧侶被他感化,和他一起西行。法顯沿著「絲綢之路」出了陽關,然後踏入白龍潭沙漠,在沙漠里行走了17個晝夜,在這裡,有幾個僧侶在沙漠中圓寂。走出沙漠後,他們進入烏隸國(新疆北部),然後由進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再越過蔥嶺,來到印度河流域,經過現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進入恆河流域。到了第五年(公元404年),終於來到印度(東天竺)。此時法顯已經67歲,陪伴法顯到達印度的人,只剩下道整一人,其他僧侶皆死於途中。可見,這一路可謂「九死一生」,法顯之所以能夠到達印度,和他強大的毅力有非常大的關係。

法顯在印度生活了6年,公元410年,發現打算踏上歸途。而他的夥伴道整卻因身體原因無法歸國。法顯為了把「真經」帶回祖國,決定孤身一人回國。

艱難回國,取得「真經」

用今天的「一帶一路」來說,法顯去印度時,走的是古絲綢之路,而歸來時,走的卻是「海上絲綢之路」。因為法顯需要到獅子國(斯里蘭卡)再續經本,所以他先由印度乘船到達獅子國,2年後,取得續本,然後再乘船經過蘇門答臘島,在這個途中,法顯的船隻遭遇風暴,船艙漏水,所幸到達一個海島,把漏船補好後又漂泊百餘天。在法顯從蘇門答臘島乘船去廣州的時候,遭遇颱風,船隻失去方向,隨風漂流,船上的米水都用盡了,終於到達。後來法顯沿海岸線一路北上,在山東嶗山附近登錄,然後到達健康(南京)。這一年,是公元413年,法顯82歲。

67歲西天取經,82歲求真歸來,一位老者,為了執著的信念,歷經千難萬險,終於返回故國。而他的返回,則給中國佛教帶來地覆天翻的變化。法顯在南京整理自己所帶來的經書,翻譯了6部經典(63卷),共計100多萬字。87歲那年,法顯圓寂。這些經書,則是他留下的瑰寶。


法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從佛教文化上來說,法顯臨終之前的幾年,做了大量的翻譯和佛學研究工作。對中國後來的佛教界產生極大的影響。可以說,如果不是法顯,中國的佛教可能還會面臨幾百年的混亂。有人習慣把法顯和玄奘相比,二人相較,法顯時代較早,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之人,玄奘西行,借鑒了法顯的成功經驗。而且,法顯所帶來的佛教戒律和制度,一直被中國佛教沿用。

從歷史、地理文化上來說,法顯親自編纂的《法顯傳》,又名《佛國記》,這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對中國的西域、南海的歷史人文和地理風貌都有較大的價值。中國西域地區的鄯善、于闐、龜茲等古國,湮滅已久,在法顯的筆下,都有相關記述。

另外,法顯對古代航海也有比較詳細的記錄。對中外的翻譯文化,也做出了長足的貢獻。


法顯對印度文化的影響

印度文明,不像中華文明一樣有著一脈相承的延續,在印度,也沒有編撰國史的習慣,所以古印度的很多歷史記載一直處在空缺的狀態。而法顯西行,他的所見所聞,以及他編纂的《佛國記》,對印度歷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甚至可以說, 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芨多王朝的歷史資料,《佛國記》算是為數不多的記載。法顯或許沒想到,他作為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會對印度歷史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

另外,法顯還詳細記錄了印度古佛教的古迹和僧侶生活,作為研究古印度佛教的重要資料之一。法顯還記錄了印度和古中國、波斯等過的貿易。


總結

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一位偉大的旅行家,一位潛心的翻譯家,一位中印文化的傳播者記錄者,法顯對中印文化的影響不可估量。在遙遠的東晉,能夠讓高僧法顯歷經磨難,西渡天竺的,是歷史文化的推動,是中印佛學的碰撞,更是因為他有一顆虔誠、純凈、執著、堅韌的心。

在「一帶一路」廣為世界所接納的現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還有數以萬計的「法顯」,他們正在用自己的努力,為世界各地做出特定的歷史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英國人出版奇書,稱慈禧是他唯一的女友,清朝皇室後裔:絕不承認
假如趙匡胤沒有竊取後周政權,那麼會有其他人竊取嗎?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