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防止鄭成功騷擾,康熙頒布史上最嚴禁海令

為防止鄭成功騷擾,康熙頒布史上最嚴禁海令

清朝入關伊始,南方的軍事抵抗行動一直未結束,尤其東南沿海鄭氏一族以廈門、金門為據點,通過各種手段與清朝抗爭。為防止鄭氏勢力之侵擾,清廷頒行了一系列嚴厲的海禁政策,但隨著鄭成功奪取台灣,遷海令不僅無法重創鄭氏集團,更為禍沿海地區。

1644年,滿清入關後取得中原控制權,但是南明勢力龐大。此刻的中國有兩大政權分別宣稱其代表中國唯一的正統,並竭力角逐作為中國正統王朝的地位。

為了迅速奠定屬於清朝的天下,清廷頻頻發動戰爭,但效忠於南明小王朝也屢屢反擊,在桂王於廣東肇慶即位為永曆帝時,期間瞿式耜、李定國、鄭成功及其他明將先後收復華南各省。

1649年,各地抗清勢力南明盡喪江西、湖廣一帶,西北一帶抗清勢力也被清軍壓制,只有鄭成功勢力有所發展。

對於鄭氏,都察院左都御史職王永吉奏報:「(鄭)從前飄泊海島,腳跟不定。今得盤踞於漳、泉、惠、潮之間,用我土地養彼人民,用我錢糧練彼精銳,養成氣候,越顯神通,將來求索糧餉,擾害地方,脅迫官吏,目無王法,日強日驕,何所不至。稍不遂意,乘機構會,借口挑激,頓呈逆謀,此必然之理,必至之勢也……」

清廷多次前去招降,均遭到斷然拒絕。為了切斷當地民眾對明鄭勢力的支持,清廷於1652開始禁海,「凡浙、閩、廣東海寇,俱責成防剿。其往來洋船,俱著管理,稽察姦宄,輸納稅課。若能擒馘海中偽藩逆渠,不吝爵賞……」

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寧海依舊是反清復明的基地,騷擾終日不斷,鑒於各地情形,清廷認為鄭成功能夠多次在沿海襲擊清軍,是因為沿海人民的支持和接濟。為了斷絕沿海地區居民與鄭成功的聯繫,1656年,清廷頒布禁海令「不許片帆入口,一賊登岸」,清廷解釋稱「若不立法嚴禁,海氛何由廓清?自今以後,各該督撫鎮著申飭沿海一帶文武各官,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而且「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發,即將貿易之人,不論官民,俱行奏聞處斬,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其該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緝,皆革職從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皆處死。」

然而令清廷尷尬的是,就在清軍將兵力集中西南之時,1658年,鄭成功北上展開長江戰役,意圖奪取南京。雖然鄭成功未能成功,此戰役政治影響卻不可低估。它動搖了東南半壁,順治也為之驚惶失措,據說甚至一度打算退出中原。

清廷險勝之後,鄭成功再次退回金門、廈門,他仍然擁有一支相當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水上艦隻損失並不多。憑藉海上優勢,鄭氏擊敗了達素帶領來攻的清軍。但是西南永曆朝廷一蹶不振,鄭軍有效控制的沿海島嶼無法支持一支龐大軍隊的後勤供應。為了繼續同清廷抗衡,鄭成功驅趕了台灣島上的荷蘭人,收復了台灣。

這個決策無比正確,就在收復台灣之前,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斬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學衚衕西口,元代以來的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清廷採用了遷界的提議,當年秋天,以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四省逼近明鄭「賊巢」而不時受到侵犯、百姓不得安寧的理由,將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為了斷絕遷民後顧之心,界外的房屋全部焚毀一空。並且再次申明「片板不許下海」。

時任兵部尚書蘇納海與侍郎宜理布受清廷命令遷往四省沿海進行遷移範圍的劃定。1662年到1664年,清廷幾次重申遷界令,「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

清廷對遷界之處作出明文規定:築造墩台,五里一墩,十里一台,開挖界溝設立木樁,以別內外界區,重兵設防,越界者斬,界外的民屋毀為平地。同時,清廷強令界內未納入移民的百姓應參加建造墩台和開挖界溝等勞役,以責任制形式指定某鄉造某墩某台,在材料消耗上每建一墩或台需銀一、二百兩。

遷界令意圖割斷明鄭政權的與清朝佔據的中國大陸的交通,目的是讓鄭成功糧餉物資來源枯竭,最後迫使其山路五商、海路五商無法經營。

在鄭氏收復台灣之初,由於耕地不足、兩岸聯繫不便,鄭氏一度面臨著相當嚴重的糧食危機,他們終結荷蘭殖民者的蔗糖業,轉而開始屯墾,這一舉奠定了台灣日後的農業基調。在這之後,鄭氏充分利用了台灣的地理優勢,鄭氏的船隻絡繹不絕於東、西兩洋進行貿易,與日本、逞羅、安南、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都有通商關係,把台灣的土特產,如鹿皮、鹿脯、樟腦、硫磺、蔗糖等遠銷海外,換回鉛銅等所需要的金屬貨物。尤其日本,更是鄭成功從海外貿易中獲得最多收入的一個主要貿易夥伴。可以說,鄭氏對台灣的開發使得明鄭仍然可以以軍屯田自給自足,以貿易往來獲得收入。

但是對於沿海百姓就是另一番光景了。世代而居的民眾離開故土倉促奔逃,野處露棲,「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同時,他們的離去致使沿海地帶空虛,海盜趁機活動,沿海社會治安更加不得安寧。

而且因遷界導致土地荒廢的數字也是驚人的,根據資料可知,廣東、福建兩省就荒廢576萬餘畝土地,浙江省喪失上千畝良田。漁業與鹽場也遭到毀滅性打擊,「漁者賣妻鬻子,究竟無處求食,自身難免,餓死者不知其幾」,福建居民被迫體驗低鹽飲食。

其實遷界對清朝自身傷害也很大。《清初的遷海》一文指出,界外土地全部拋荒,如果考慮到鹽課、漁課、商稅等方面的減額,再加上浙江、江南、山東各省的數字,清政府在賦稅方面的損失肯定是相當大的。當時,清朝廷因為連年用兵,財政入不敷出。1661年食言自肥,恢復了明朝剿響,加賦五百多萬兩。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採取了責令界內居民攤賠的辦法來彌補部分缺額。「其(界外)四十里之歲課,同邑共償之。至有所償過於其土著者。……自江南達東粵數千里,鹽場在界內者勿論,其界外缺額商賠之」查東山衣魯春秋。「惟以浙、閩、山東等處因遷而缺之課額均攤於蘇、松不遷之地,日攤派,而鹽課之額極重矣」。

這未損到敵人反而損傷自身的遷界禁海令一直遭到沿海民眾的抵制,畢竟江浙地區需要台灣的糖以及原材料,而台灣的生活用品大多來自江浙,在廈門擁有基地的鄭氏遂克服了制約海峽兩岸海上交通的各種因素,另一方面在台漢人大量增加,兩岸的交通和貿易活動反而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清方守邊將士為求得安靜寧謐則私下放寬禁令:「雖汎地謹防,而透越不時可通,有佩鞍穿甲追趕者,明是護送;即巡哨屢行,有耀武揚威才出者,明使迴避。故台灣貨物船料,不乏於用」台灣外紀》卷十五。一位當時的福建鄉紳在詩中不無諷刺地說「閩海昔遷徙,流離我黔首。高棟灰咸陽,寒煙昏白晝。四郡美田園,割棄資通寇。拒門撤藩籬,階除議戰守。群盜方椰渝,佃漁態奔走。流亡死內地,窮蹙遑相救?」

清廷內部也有人一直反對禁海令,因此在長達20年的遷界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局部的反覆。當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不足以對清朝統治構成威脅後,開界的問題才再次提上日程。2年後鄭克爽降清以後,清廷決定全面復界,遷界的歷史正式結束。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民間歷史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這7大姓居然將楊姓人作為祖先!
53度飛天茅台酒,五折大促,狂歡特惠購!搶購熱線:18586837713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