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讀關於陳友諒的文獻典籍,深感「歷史」乃勝利者的歷史,敗者不過是勝者的註腳或反襯。朱元璋的成功與陳友諒的敗亡,在明初的史籍中更多的是以二人的對比來出現的。《明實錄》等諸多文獻主要通過朱元璋與劉基等人的對白,對比兩人的性格、兩支軍隊和兩大政權,以達到美化成功者,醜化陳友諒的目的。

明初,劉辰在《國初事迹》中就通過比較陳友諒與朱元璋二人,定下了勝敗的基調:「陳友諒有趙普勝,疑而殺之,卒致群小離心,尚欲與我太祖角勝,難矣!其驅逐胡元,肇造函夏,詎不易哉?」明朝建立之後,後世史家更是不遺餘地,以陳友諒之亡為教訓,為樹立自己權威的需要,批評、貶低、醜化「戰敗者」,陳友諒的形象進一步被扭曲。

以「斌君」之名全盤否定陳友諒先殺其帥倪文俊,再除其主徐壽輝,這是史實。其實,在當時那樣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革除天命,除舊布新之時,僭制越禮之舉,比比皆是。因為,非推翻舊主,無以立新君。雖然陳友相繼殺掉趙普勝、徐壽於之後,「將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的情況確實存在。但如果說陳友諒因「斌君」之名,既被永遠冠以賊、弒、僭之名,又成為被全盤否定的理由,卻不應該。

陳友諒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和宏大的抱負,遠在張士誠之上,明朝人將他比作項羽、李建成等。雖然明朝人持批評意見的居多,但他們對陳友諒的能力、謀略和作風大都予以肯定。如高岱說:「當時論兵強,莫如友諒;友諒常有虎視中原、鯨吞海宇之志,故其用兵如飄風疾雨,屢敗不懾。」高岱在「陳友諒」本傳中,充分肯定了陳友諒的過人之處,高人一等,真乃「一世之雄」!即使是在陳友諒死後,陳理已出降,大批陳友諒的追隨者,他們並沒有投降於朱元璋,而是各自為戰,各守一方,奉陳友諒的旗號,繼續開展反元鬥爭,與朱元璋為敵。

從陳友諒起事到他的敗亡,前後的時間本來不長,又恰值元明易代之際,史家的立場勢必影響到陳友諒的命運。在記載陳友諒與朱元璋在洪都、鄱陽湖的對決時,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即雙方的兵力對比。史載,陳友諒60萬大軍萬眾敗於朱元璋20萬大軍,陳友諒之敗,在於戰術失敗、軍士離心等,朱元璋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實際上,雙方的力量對比並非如此懸殊。

細讀《明書》的這一記載可知,陳友諒號稱60萬之眾,實際肯定遠遠低於60萬。首先,所謂的「號稱」,往往是敵我雙方互相迷惑或宣傳的需要,不足信為實數;其次,隨陳友諒出征的人員中,包含有「家屬百官」,又「空國而來」,顯然能打仗的更是遠遠低於實際人數。朱元璋的20萬「舟師」卻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軍兵,可以完全投人戰爭的有效兵力。

為了展示陳友諒的強大,一些史學家,還描述了陳友諒的裝備精良。比如《明史陳友諒傳》說:樓船數百艘,皆高數丈,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這段記載給人的印象是船堅炮利,大有戰無不勝的味道。它實際是營造了強大的外表,為後面陳友諒的失敗做鋪塾。黃雲眉先生結合明初俞本《皇明紀事錄》認為「陳友諒軍隊,戰船質量之差、使用不便,固愈多愈速敗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蜀漢經過43苦心經營,人口為什麼停滯不前?
歷史上真實的孫權:既不是奸雄,也不是梟雄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