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致敬中國人工智慧奠基者王湘浩先生

致敬中國人工智慧奠基者王湘浩先生

關於昨天(5月5日),大家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這恐怕是大家的第一反應)

對於中國人工智慧行業來說,這個問題有另一個答案——5月5日是中國人工智慧奠基者之一的王湘浩的誕辰。王湘浩生於1915年5月5日,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曾任吉林大學副校長,長期擔任數學系和計算機科學系的系主任。1979 年組織召開了計算機科學暑期討論會,這場大會也是有資料可考的中國第一次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大會,堪稱中國的達特茅斯會議。

(吉林大學王湘浩教授塑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所有者:刻意)

在學術的道路上,王湘浩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他重視年輕教師的成長,積極迎接挑戰和新的變化,幾度擁抱新的領域:1946 年,王湘浩從拓撲學轉學代數;1958 年,王湘浩從數學轉而研究計算機;1977 年,他又一錘定音,首先倡議開展人工智慧的研究,今日中國人工智慧研究四處開花,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國內的人工智慧研究者們,都應該感謝他在人工智慧研究的關鍵時刻在背後的推動。

萬里歸來顏愈少

1958 年的一天,有一個強烈的念頭盤旋在東北人民大學(後改名吉林大學)數學系主任王湘浩腦海里,一直揮之不去。那就是:究竟要不要把自己的代數研究放下,轉向計算機研究。當時的王湘浩或許已經想到,這對他而言可能是又一次的重要抉擇,但他一定並沒有意識到,這一抉擇對二十多年後,剛剛起步的中國人工智慧研究將會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

從各方面看,這都是一件頗為「書生意氣」事情:當時王湘浩已經 43 歲,再去涉足一個新領域並非易事;更重要的是他在數學界已經功成名就,在新的領域能否值得?要知道在 1955 年,在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評選中,他與華羅庚等另外 8 名數學家一起,成為首批入選的學部委員。1956 年,在國家「向現代化科學進軍」的號召下,國家制訂了《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將電子計算機列入四項緊急措施,王湘浩正是數學與計算技術規劃組的 26 名成員之一。也正是在這次討論之後,他對計算機的興趣愈發濃厚。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正在事業巔峰的王湘浩,放棄自己在代數方面的所長,轉向一項全新的領域?一個可能的猜測是,作為普林斯頓的校友,王湘浩比當時國內大多數人更明確意識到了計算機的威力;或許當時比他更了解這一點的就只有華羅庚,而華羅庚,也正是另一個「普林斯頓人」。但在計算機方面,華羅庚更多的是鼓勵和推動,在 1955 年當選的第一批 9 名數學學部委員中,最終改行研究計算機的,就只有王湘浩一人。

普林斯頓這所出過 15 點陣圖靈獎得主的常青藤盟校,在計算機發展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普林斯頓是圖靈的母校,還因為馮諾依曼——從電子計算機研究早期的 EDVAC,到當前最先進的計算機,所採用的都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因而馮諾依曼也被稱為「電子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大多數構想和探索,正是在普林斯頓完成的;馮諾依曼在曼哈頓計劃後回到普林斯頓研究院,與在那裡做研究的華羅庚等華人學者多有交流,後來華羅庚回國時,隨身攜帶的一個大箱子里,裝的就是滿滿的計算機資料。普林斯頓也誕生了多位人工智慧研究的相關華人學者,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李凱在吉林大學計算機系受教於王湘浩,他後來在耶魯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來到普林斯頓任教)、耶魯大學計算機系主任邵中、華人唯一圖靈獎得主姚期智、ImageNet 作者李飛飛、鄧嘉等人。

(李凱(左)與雷鋒網創始人林軍)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王湘浩所做出的選擇,也與其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經歷密不可分。在此之前考大學以及來美進修之時,王湘浩同樣經歷了兩次巨大的從原來的方向上「改弦更張」的過程。這樣的經歷或許能幫助王湘浩堅定了轉向自己認為未來會有著巨大潛力的新領域的決心,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他內心深處還有著古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信念,也使他後來在 1977 年對人工智慧態度尚不明朗之時,挺身而出舉起了首倡人工智慧研究的旗幟。這種信念雖然並未細說,但從他的實際行動中可以感受到,就如同在後來新世紀之交,一個長得像外星人的英語教師,在創業之初鼓勵他的團隊時經常提起的那句話——

If not now, when? if not me, who?

笑時猶帶嶺梅香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王湘浩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在求學途中更是有幾次大的轉折。

其中第一次是在中學時,受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的叔父的影響,王湘浩一度立志追隨叔父足跡進入北洋大學,他在初中畢業後,考取了作為北洋工學院預科學校的北洋工學院附屬高中。但工科基礎的機械製圖課程是王湘浩的弱項,所以他最終放棄了直接升入北洋工學院本科的機會,而是另外考取了北京大學的數學系......

(我小時候也糾結過,後來我發現我想多了...)

進入北大數學系學習的王湘浩在自己所擅長的數學上如同如魚得水,幾度拿到 260 元(大洋)的最高獎學金。當時的 260 元相當於什麼水平?30 年代中的《勞工月刊》資料記載,目前武漢一般工人工資平均每月 15 元,上海的工資要稍高一些,每月 20 元。也就是說,單憑獎學金,王湘浩的收入就能和在外工作持平。

王湘浩畢業的時候正值抗日戰爭爆發,他也隨之南遷,在長沙過了一段生活無著的窮困日子,直道後來江澤涵答應留下他做助教才有所改善。王湘浩後來一邊在西南聯大當講師一邊攻讀江澤涵拓撲學的研究生,這段經歷也使他更加努力學習和工作,經常徹夜不眠。正是這種執著的精神,是其能在美國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礎。

1946 年夏天,王湘浩獲得美國國務院獎學金赴普林斯頓大學留學,他選擇代數學作為研究方向,導師是當代著名代數學家阿廷 (E. Artin),與沃爾夫獎、阿貝爾獎獲得者塔特(J. Tate)是師兄弟。王湘浩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碩士學位;在剩下的兩年時間裡王湘浩又拿下了博士學位。在如此短的時間拿到碩士博士學位,除了比常人更加勤奮和努力外,另一個原因大概是因為助學金不夠用(這也是當時留美的學生常見的狀態),想趕念完書....

王湘浩的博士論文也頗具傳奇色彩。據說在最初改行之時阿廷讓王湘浩做格倫瓦爾德(Grunwald)定理,王湘浩一開始是念不懂的;但憑藉努力,他很快就搞清楚了相關內容,並發現了當中的缺陷。他到辦公室找到阿廷,說明自己已經找到定理的正確敘述和證明。王湘浩告訴他們說格倫瓦爾德定理證明中的一個引理是錯的,並且當場構造了一個反例。當時塔特也在場,據塔特回憶,阿廷本人極為吃驚,因為這個定理已經有近二十年的歷史,此前已經有兩個公開發表的證明了,阿廷本人又以講課嚴謹著稱,他也沒有發現有錯誤。阿廷後來就告訴王湘浩,他已經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這篇名為「關於格倫瓦爾德定理」(On Grunwald"s Theorem) 的論文據說是數學界最短的一篇博士論文,僅有一頁半。這一成果後來被稱為 Grunwald- Wang 定理,阿廷在 1954 年出版的《Class Field Theory》講義中專門有一章講述。

王湘浩於 1949 年春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儘管胡適曾多次勸說他留在美國,如果要回國可以去台灣大學,那裡「會有更好的研究環境」,他還是於 1949 年 6 月回國,被母校北京大學數學系聘為副教授,講授代數數論等專業課及其他基礎課程,當時的學生中就包含後來的北大校長丁石孫。1955 年,憑藉他此前在代數數論方面的研究與格倫瓦爾德定理的補充、他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是數學方向最早的 9 位學部委員之一。

試問嶺南應不好

王湘浩於 1977 年首先在國內倡導開展人工智慧的研究。在此之前,國內也有一些有遠見的研究者接觸到了人工智慧,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像王湘浩這樣在學術界有影響力的教授力挺人工智慧,則頗有「敢為天下先」的味道。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誕生於 1956 年的達特茅斯會議。在此後的二十年中,人工智慧的研究在西方國家得到重視,也因此催生了「人工智慧第一次浪潮」。但在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陣營,人工智慧卻受到了批判——關於「機器能否思維」本是學術之爭,但此時卻被賦予了唯物唯心之爭的含義。受蘇聯影響,我國科學界長期以來將人工智慧的研究視為「修正主義」,「人工智慧」一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一個涉及意識形態的禁區。

文化大革命的結束為人工智慧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國際上,人工智慧的研究迎來了春天,進入了新的一輪上升期,這是天時;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國內計算機基礎研究已趨穩定,計算機應用開始成為這一時期計算機研究的重點,這是地利;高考的恢復使得高校教學科研逐步恢復正常化,為高校帶來新鮮血液,這是人和。儘管如此,剛剛經歷過運動洗禮的中國研究者們,哪怕明知人工智慧研究「風景這邊獨好」,依然保持著一份慣有的謹慎,而王湘浩代表學術界發聲,呼籲開展人工智慧研究可謂一錘定音,讓不少觀望者開始參與到人工智慧中來,才有了之後可比為「中國的達特茅斯會議」的「計算機科學暑期討論會」的召開。

1979年7月23日到30日,剛剛恢復活動不久的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的前身)在吉林大學召開了「計算機科學暑期討論會」,王湘浩擔任會議領導小組組長。之所以認為這次會議可比為「中國的達特茅斯會議」,是因為人工智慧成為了這次討論會的一個重要方向,尤其在全體會議報告4名演講者吳文俊、陸汝鈐、吳允增、張鳴華中,其中吳文俊講的是幾何定理機器證明,他提出的「吳方法」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其學術思想由高小山、張景中等人繼承和發揚光大,搜狗創始人王小川走上人工智慧的道路,也是從高中時學習「吳方法」開始;陸汝鈐是中國早期專家系統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在大會上演講的主題是計算機語言的文本和文法,後來他完成了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的設計,是80年代國內專家系統開發的代表性作品;吳允增是著名數理邏輯專家,中科院計算機學組長,他講的是機器智能與人的智能的邏輯關係,風靡全球的奇書《哥德爾 艾舍爾 巴赫——集異璧之大全》中文版序言中原作者侯世達就表示,將此書的中文版「獻給吳允增教授,以表達對他的懷念」;來自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的張鳴華講的是數據流的主題,4個報告大都與人工智慧有關。

以中國計算機學會為陣地,王湘浩還在學會下建立了人工智慧學組並擔任組長,中國計算機學會也成為了國內最早系統組織和開展人工智慧研究的學術組織。這個學組後來在1986年升級為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委會,王湘浩擔任專委會主任,第一屆專委會的創始理事包括何志均(兩任浙大校長的老師、浙大計算機系的創建者)、馬希文(最早在國際頂會上發表人工智慧領域論文的北大教授、中文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先驅)以及陸汝鈐、宣國榮、劉敘華、何永保、管紀文等人。如果把這個專委會的歷任理事的名字和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列出來,就是大半本中國人工智慧簡史(關於上述幾位老先生對人工智慧的貢獻,我們將在《中國人工智慧簡史》一書中展開講述)。

另一個對中國人工智慧有重要推動作用的事件則是「吉大人工智慧研究班」的召開以及全國高校人工智慧研究會的成立。1980 年,吉林大學受教育部委託舉辦人工智慧研究班,幫助兄弟院校培養人工智慧的人才,有清華、北航、中科大、復旦、中山國防科大等共計 16 所高校的教師來到吉林大學進修。在王湘浩倡導與組織下還成立了全國高校人工智慧研討會,研討會研究班自 1980 年起每年舉行一次,是國內最早的人工智慧學術研討活動,為推動全國高等學校的人工智慧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 1952 年北上組建東北人民大學數學系,王湘浩便與吉林大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東北便成為了王湘浩的第二故鄉。在吉林大學的四十餘年中,他一直為加強院系建設、提升隊伍整體水平而殫精竭慮:

(王湘浩(中)在指導學生)

他從無到有創立了數學系和計算機系,在幾年間將東北人大數學系打造成為擁有微分方程、拓撲學、計算數學、力學等諸多方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使吉林大學成為國內最早開展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單位之一;以 62 歲高齡擔任計算機系主任,先後將兩個系打造成為方向齊全、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學術基地;

他是中國人工智慧學術研究公認的第一人,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和模式識別專委會的創辦者和第一、二任專委會主任。抓住人工智慧研究的機遇,開展定理機器證明、專家系統、計算機繪畫的研究,使得吉林大學的人工智慧研究集體,在當時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他善於聽取他人意見,善於發揮各種人才的作用;他不存私心,每屆畢業生留校時,都把學習最好的學生安排到最重要的方向上;他關心學生和年輕教師的成長,在他的學生中,湧現出了包括吉林大學校長伍卓群、中山大學校長李岳生、全國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主任劉敘華、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管紀文、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等一大批人才;

除了在數學和計算機、人工智慧上的成就外,他還有很多愛好。他喜歡下象棋、打橋牌,曾在全校晚會上表演過京戲;他喜歡看章回小說,效仿古人吟詩填詞,他研究《紅樓夢》,著有《紅樓夢新探》一書;他熱愛傳統文化同時又與時俱進,曾用數學中的ε-δ語言編過戲詞,用計算機語言填過《沁園春》;在他諸多成就中,他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在五十年代時為幫助學生記憶,他將初等函數微分公式編成三字經,在他的墓碑上,銘刻的就是這樣的文字:

這經文,若能背,微積分,便學會;

n 次冪,算微商,乘以 n,降一方;

賽因 X,作微分,結果是,柯賽因;

柯賽因,求導數,得賽因,加個負;

指數函,更方便,微一微,它不變......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 《王湘浩:中國計算機的開拓者之一》,所有者:陽新)

文末彩蛋

本文前四節的小標題,出自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下闕,這首詞也正是那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原始出處。詞牌名「定風波」,恰恰暗含在人工智慧研究起步之時,在當時頗為困難的研究環境下,王湘浩起到的定海神針的作用。詞云: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 AI 君看來,這首詞同樣也是對以王湘浩為代表的中國人工智慧研究者們的歷程的概括。試問今日人工智慧研究者們,哪個不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在人工智慧的道路上,哪一個令人矚目的成果,不是磨礪得來?幾十年來,人工智慧經歷幾次大起大落,研究者們也為此不斷上下求索,嶺南風土,當為無恙?只有不盲目、不跟風,安心堅守自己的研究領域,才能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越走越穩。

文末再做個劇透:為更好回顧與總結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發展的歷程,之後我們將繼續推出一系列致敬文,本文也是《中國人工智慧簡史》向中國人工智慧先驅致敬的第一篇。從去年十月起,我們已經拜訪和採訪了多位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的老、中、青三代代表人物,作為致敬中國人工智慧四十周年之作,《中國人工智慧簡史》的後續採訪和寫作正在進行中,也將於年內出版,歡迎關注。

CVPR頂會交流小組已經突破 2300 人次,頂會贊助計劃開啟也有了一段時間~

為了增進彼此的了解,希望可愛的你能夠幫忙填寫一下這份調查問卷。右側掃碼即可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DeepHash-深度學習哈希開源庫
特徵工程自動化如何為機器學習帶來重大變化

TAG:AI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