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黃惇:凡臨不像的都叫「意臨」,還有何原則可談

黃惇:凡臨不像的都叫「意臨」,還有何原則可談

黃惇:凡臨不像的都叫"意臨",還有何原則可談

臨摹古人碑帖,今人以為只是學習書法之基本功練習,因此所有國展都不會有臨摹作品參展。有解釋者謂,書法展所需展示者,必為創作方可。

為了表示臨摹在書法中的特殊意義,又出現了專門的「某某臨書展」,以此界定展覽的屬性。於是創作與臨摹在展覽中被分家了。

然若縱觀古代書法家及其傳世之作,常常直接以臨摹為作品,以《蘭亭序》為例,如褚摹、馮摹或還是以複製為目的,而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人的臨本,臨後往往加上題跋,並鄭重鈐印,落筆作千秋之想,這樣的臨作則與所謂創作實際上是分不開的。

董其昌臨《閣帖》,王鐸臨《閣帖》,不僅有長卷流傳,就連巨幅大軸也直以臨摹為作品。對於書家來說,在臨摹中不斷汰去自己習氣或不斷強化己意,兩方面都非常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今人將創作與臨摹分得如此清楚,正是得不償失。

學書的過程當伴以終身不輟的臨摹,如吳昌碩臨《石鼓》,稱每臨一次皆有新境界。應該提倡將臨摹當作品來寫,求其筆法、結字、章法的高度統一性,反對那種以「練」功為單一目的的臨摹,臨了就扔,計算自己臨了多少遍,練了多少年,其實沒有實質意義,不求甚解之臨百遍,不如用心解讀、心摹手追之一遍,故臨帖亦當求高質量。

臨摹有人主張忠實原作之實臨,亦有主張意臨。然意臨是有欺騙性的,凡臨不像的都可叫「意臨」,如此一來,還有什麼原則可談。故我主張首先是實臨,待形神兼備後,其意自得,此時若求意臨,則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實臨也要誠實,不可自欺欺人。臨的同時要讀,首讀筆法,次讀結字,讀不懂自然就臨不好,臨不好自然就無所得。伴隨臨摹,又必弄清所臨對象的許多特徵,如用什麼性質的紙、用什麼性能的筆、寫字的速度、落筆的輕重、字的大小、行之距離、墨之濃淡燥潤等,都要儘力與所臨的對象合,合則近,離則遠。

莫以粗糙之紙臨精細之字,與莫以光滑之紙臨粗糙之碑一樣。曾在評選展覽作品時,見一書者以六尺凈皮徽州生宣寫蠅頭小楷,數千字一絲不苟,我嘆曰,此人以如此粗糙之紙,書如此精工之字,尺幅又如此之大,筆筆全在控制水分,實在可悲,全為偽功力所害,而何為書法則渾然不知,未入門也。

古代有作為的書家都非常注意取法,並在學習中「直追本源」,直追本源才能避開時風。只有避開「同」,才能發展「不同」,並在「不同」中漸成自己風格。

今人喜參加各種展覽,故「趨同」性尤重。如何處理與人不同,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竊以為古代經典作品終身要臨、要讀、鍥而不捨;博物館的古代作品展覽盡量多看,看一次少一次;當代作品展覽會不可不看,亦不可多看,走馬觀花即可。此非厚古薄今,實為不染時風之良方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韻上品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畫家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夫油畫作品欣賞
書法乾貨:書法臨習的十大訣竅

TAG:清韻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