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孩子不乖怎麼辦?不要慌,看看古人陶淵明如何對待自己的兒子

孩子不乖怎麼辦?不要慌,看看古人陶淵明如何對待自己的兒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的教育成為了無數家長心中最看重的地方。當然,孩子既然被稱為孩子,那他們總是擁有一種不諳世事的樂觀,所以,面對很多事情,也沒有壓力,常常都是以享樂為主的。當然,這樣的孩子其實才是正常的孩子,但偏偏這樣的孩子遇上懷抱大希望的家長,總會撞出一些不一樣的火花。許多家長都說,自己管不了孩子,但其實,教育孩子也沒有那麼難,不信,你看看古人陶淵明是怎麼做的。

陶淵明是古代的知名文人,他的才華是我們無需辯駁就已經知道的優秀。這位詩人風趣幽默,縱然生活在相對混亂的東晉時期,也還是憑藉自己的心境,過出怡然自得的生活,可以說,這樣的文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與所有的家長一樣,他也一樣會遇到孩子不聽話,總是不好好學習,看起來一點都不成器的事情,但是他的態度就非常的好。

在大約是東晉408年,陶淵明四十四歲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名字就叫做《責子》。全詩的內容是這樣的:「白髮覆垂在兩鬢,我身已不再結實。身邊雖有五男兒,總不喜歡紙與筆。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阿宣快到十五歲,也是無心去學習。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識六與七。通兒年齡近九歲,只知尋找梨與栗。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飲酒莫論理。」。這首詩,是律詩,是講述孩子缺點的,但偏偏,你能從中找到一些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首詩開篇的時候,詩人就寫出了自己的狀態。他寫自己已經是一個身體不再結實的人,白色的頭髮已經是垂在兩鬢了。這是他的狀態,同時也寫出了這樣一個稍顯老態的家長對孩子的殷殷期望。之後,他開始說自己的兒子,身邊一共有五個男兒,可偏偏都不喜歡紙和筆。十六歲的阿舒有些懶惰,十五歲的阿宣還是不喜歡學習,十三歲的阿雍和阿端,都還不認識六和七。更不用說,九歲的通兒,一點都沒有孔融的樣子,只懂得找吃的。可以說,這些孩子似乎就是父母眼中不好的象徵和代表。也是大多數家長會遇到的孩子的模樣。

但是,明明是對自己孩子的批評,可轉過頭來,陶淵明就不再對孩子有批評了。他最後一句話就說,這大概就是天上註定的命吧,既然如此,那就不用再強求了,就來喝酒吧,不必討論這個理了。可以說,即便陶淵明說的是責子,但事實上,他說的,其實是對孩子最好的辦法。不過多的責難,也不過多的有期許,讓孩子活的自由一些,總是好的。我想,這樣的道理其實也是值得我們如今應該了解的,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卡 的精彩文章:

被迫和三界鬥法的青牛精,為何如來都不敢惹,看看金剛鐲的來歷
藍臉的竇爾敦是誰?為何可以進入唱段的人物,和關羽並列

TAG:歷史小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