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海光源十年內誕生多個國際頂級科研成果,將助推張江大型科學裝置集群建設

上海光源十年內誕生多個國際頂級科研成果,將助推張江大型科學裝置集群建設

記者 | 楊舒鴻吉

編輯 |

1

坐落於張江地區的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作為目前我國建成使用的最大科學工程,投入使用十年間,多個國際頂級科研成果在這裡誕生,包括埃博拉病毒機理研究以及外爾費米子的發現……

界面新聞5月6日從上海光源建成10周年慶典活動上獲悉,以上海光源為引領,張江地區將擴建大型科學裝置集群,總經費將達137.75億元。

1993年12月,丁大釗、方守賢、冼鼎昌三位中科院院士建議「在我國建設一台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後經論證建設,上海光源項目於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作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建設投入使用時,其總體性能位居國際先進水平。

建成使用的上海光源包括一台150MeV電子直線加速器、一台全能量增強器,一台3.5GeV電子儲存環和已開放的13條光束線和16個實驗站。

基於這些設備,上海光源成為一家「光線工廠」,化身一台「超級顯微鏡」,為多學科科研研究和高技術開發應用提供最先進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趙振堂透露,上海光源每年開機約7000小時,其中實驗供光約為5500小時。截止2019年4月底,通過十年的運行開放,首批線站累計為用戶提供實驗機時超過34萬小時,執行通過專家評審的課題近13000個,用戶遍布全國各地,用戶所在的單位數量已達到518家,其中高校262所、研究所162所、醫院34家、公司60家;用戶所在的研究組數量達到2778個,實驗人員達41404人次,共計23254人,已形成了我國相對穩定的高水平同步輻射用戶群體。

他還透露,在上海光源的平台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涵蓋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能源、環境、地質、考古等學科領域。用戶已發表期刊論文約5000篇,其中,Science、Nature、Cell三種頂級國際刊物的論文96篇,SCI-1區論文約1500篇,已成為諸多學科領域前沿突破和高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實驗平台。

隨著使用用戶的攀升,上海光源項目誕生的世界頂級科研成果呈「井噴之勢」。

北京大學魯安懷教授課題組正在上海光源線站內進行礦物膜的相關實驗。攝影楊舒鴻吉

其中,在上海光源項目中誕生的轉錄激活樣效應蛋白特異性識別DNA的結構機理研究,被《科學》雜誌評選出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由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的「單原子催化」、並由上海光源首次證實其存在的系列成果被美國化學會化學工程新聞評選為2016年度化學化工領域「十大科研成果」……

文物研究方面,上海光源與故宮博物院緊密合作,成立了「上海光源故宮博物院聯合實驗室」,已在乾隆時期紫金釉微觀結構、古絲綢之路與新疆省山普拉墓地遺址玻璃珠內部結構、故宮東華門清代天花彩紜製作原料及工藝研究等方面聯合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上海光源不僅支撐產出了大批學科前沿研究成果,在國家戰略需求與重大應用方面也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據悉,目前已有60家企業利用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涉及行業包括製藥、能源、日化、技術鑒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多家公司把利用上海光源平台開展研發,作為公司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世界十大製藥公司中,諾華、羅氏、葛蘭素史克、輝瑞等均利用上海光源獲得的大量結構數據進行了新葯研發,聚集在上海張江地區的生物醫藥公司大多已成為上海光源的用戶,藉助上海光源開展新葯研究,已有多個新葯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初步形成了製藥企業科技服務產業集群。

慶典活動上,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研究員施爾畏透露,乘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東風,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將迎來建造大型科學裝置集群的高潮。他透露,包括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在內的9個項目將開始建設,總經費達137.75億元。這也是中國迄今在建的投入量最大、集中程度最高的大型科學裝置建設項目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三全食品榮膺2019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指定食品」
盒馬門店數超過150家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