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弟子規也算國學經典?孔子的棺材板都該壓不住了

弟子規也算國學經典?孔子的棺材板都該壓不住了

作者:霍小山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公知荀子曾經曰過: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

荀子的這句話,是對孔門後學中子夏一派的嘲諷。子夏作為孔子的學生,沒有很好的繼承孔子思想的衣缽,只知道迂闊拘謹,專講形式,所以被荀子看不起。

早在荀子之前,孔子的另一位得意門生,同時也是子夏的同學子張,就很看不慣子夏一派,皇侃《疏》:「子游言子夏諸弟子不能廣學先王之道,唯可掃灑堂宇,當對賓客,進退威儀之小禮,於此乃為則可也。」

沒錯,如今騰之於眾口,傳誦於民間,登台於廟堂的《弟子規》,正是在培養一個又一個新時代的「賤儒」。

弟子規也算國學經典?孔子的棺材板都該壓不住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4年,浙江某小學組織學生誦讀《弟子規》

一、不倫不類的《弟子規》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他既沒有中舉,也沒有其他學術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

如果沒有《弟子規》,可能他的姓名永遠不會被人提起。

《弟子規》從寫成以來,就一直坐在冷板凳上,百年蕭條。然而近年來,《弟子規》突然間躥紅,被無數人冠上「國學經典」的稱號。

書店裡,《弟子規》的各種讀本數以百計,很多幼兒園、中小學也將其列為指定讀物,還被改編成了歌曲、舞蹈、動畫片等。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如果《弟子規》都能成為國學經典,那麼我覺得《燈草和尚》也能位列古典名著了。

在我把三營長的義大利炮拉上來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對《弟子規》猛烈開過火,炮轟的重點,就是《弟子規》中很多荒唐、迂腐、不可救藥的禮儀規範,比如——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

這些禮儀規範早已經被很多人反覆炮轟,我就不再趕來補上一炮了。事實上,《弟子規》全文幾乎都是槽點,每一句話都能讓你吐槽半天。

如今,槽點如此橫溢的,我看也只有最新版的《封神演義》和《重耳傳奇》可以與之一較高下。

所以,我把火力避開《弟子規》的具體條文,而是對準它的某些章節的總領思想。

我認為《弟子規》對儒家學說的斷章取義,不但歪曲了儒家學說的真實面目,而且讓儒家學說與其他學說混為一談。

比如,《弟子規》要求「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乍一看,老鐵,沒毛病。

但是,《弟子規》錯就錯在它對「泛愛眾」進一步的闡釋,說什麼「天同覆,地同載」。

眾所周知,孔子效法天體運行之象,認為君子要自強不息,效法地勢持載之象,認為君子要厚德載物。這天行健,地勢坤,跟「泛愛眾」八竿子也打不著吧。

作者顯然是讀書不認真,沒有正確理解孔子的仁愛思想。孔子雖然博愛,但是他的博愛,是有差等的,有分別的。

簡而言之,孔子的仁愛,需要建立在「親親」的血緣關係之上,他人之父與己之父,他人之母與己之母,他人之兄與己之兄都是有差別的,有親疏之分的。

在「親親」的血緣關係之上,再「推恩足以保四海」。孟子對這個「推」有詳細的闡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如果不把這個講清楚,那麼這個「泛愛眾」與墨子所提倡的「兼愛」思想有何區別?

墨子說,「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很明顯,墨子的兼愛是一種無差別的愛。

孟子極力反對這種愛,他曾發文批判墨子,以及另一位公知楊朱,「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孔子的仁愛與墨子的兼愛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只是質疑李毓秀,他這樣寫書,實在是太不嚴謹。

我們再來看「學文」十二則的開頭: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孔子提倡力行與學文缺一不可,二者必須並重。

但是篇首明明有一句「有餘力,則學文」,意思就是主要精力要用在力行上,學文,也就是讀書,只不過是餘暇時間的隨意科而已。

既然如此,那何以在後面說把力行與學文二者並重呢?可見,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羅輯思維混亂,頭腦一片混沌,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寫什麼。

事實上,孔子雖然說過,「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但是他還說過,「亦可以弗畔」,就是說,一個人廣讀詩書,加上遵紀守法,就可以不離經叛道。

原來,在孔子眼中,讀書也好,習禮也罷,最好的效果也只不過讓人守住做人的底線而已。要想成為君子,還差的很遠。

所以,「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句話就錯了,因為只學文,是可以讓人不離經叛道,規規矩矩的。

再次,學文與力行不可等量齊觀,梁啟超曾對此有過詳細的論述,「孔子講學問,還是實踐方面看的重,智識方面看的輕」。

由此可見,李毓秀對儒家學說根本就是一知半解。在這種流沙的基座上建立起來的弟子規,必然是經不起任何推敲的。

《弟子規》中的基本精神既沒有體現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沒有正確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行為規範。

讀者讀了《弟子規》,輕則會產生對儒家學說的誤解與偏見,重則會懷疑中華固有文化都是垃圾。

如果孔子死而復生,看到《弟子規》打著他的旗號在宣揚片面的倫理學說、愚昧的忠孝思想、精緻的利己主義,培養一批又一批的「賤儒」、「陋儒」,我估計他老人家肯定會吐出一口老血,然後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二、《弟子規》也配跟《三字經》並列?

1991年,台灣民間開始出現大量民間《弟子規》學習班,多數為佛教寺廟與團體組織。

2013年8月,台中監獄舉辦「弟子規」背誦決賽,要在3分鐘內背完。台灣如此,大陸也不能倖免。很多政府機關、廠礦、學校、私人企業、監獄、看守所組織成員學習《弟子規》。

2008年3月24日,CCTV社會與法頻道《第一線》欄目報道海南省監獄推行弟子規。

2010年7月8日,CCTV《百家講壇》播出由錢文忠主講的22集講座《解讀〈弟子規〉》。

2011年,湖南懷化學院委員會黨校將《弟子規》作為培訓教材。

2013年,中山大學新生報到,校方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間閱讀《弟子規》並寫讀後感。

······

短短十幾年時間,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弟子規》就取得了與誦讀千年的《三字經》一樣的地位。不對,不是一樣的地位,而是遠遠超過的地位。

中國期刊網上以「弟子規」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自從2004年之後的十年間,「三字經」的使用率膨脹了2.4倍,而「弟子規」的使用率膨脹了70倍!

百年冷落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弟子規也算國學經典?孔子的棺材板都該壓不住了

▲《弟子規》動畫片

但是與《弟子規》並列,這其實是對《三字經》的高級黑。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秀才,《三字經》的作者是宋朝進士,作者的水平已經決定了兩本書的質量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種用學歷來判斷作品質量的標準,並不能讓人完全服氣,畢竟,民間也是有很多高手的。

可是,《弟子規》通篇只有生硬的說教,別說孩子,就算是我,讀幾句都感覺像是被人硬塞了一嘴的壓縮餅乾。

再來看《三字經》,它一般都是先跟你講道理,然後用故事做例子,讓你不會心生反感,比如,先講「教之道,貴以專」,後面就是小故事,「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又比如,先講「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後面就是小故事「香九齡,能溫席」。

但是《弟子規》呢,只會用命令式的語氣,告誡你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必須做,那個必須做,而且不提供案例,不提供解釋,不接受辯駁。

因為人家已經把「弟子規,聖人訓」放在篇首了,聖人說的話,你們也敢反對?你們也有資格質疑?

再來看《三字經》,雖然篇首「人之初,性本善」來源於亞聖孟子的性善論,但是作者並沒有拉大旗作虎皮,來一句什麼「亞聖訓」之類的。

如果說《三字經》是循循善誘,那麼《弟子規》就是強制填鴨。

《弟子規》曲解了孔子的思想嗎?

表面上看,《弟子規》的內容來源於《論語》、《禮記》、朱熹《童蒙須知》等書,但是由於作者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淺嘗輒止、大鍋亂燉,導致《弟子規》嚴重偏離真正的儒家思想,成為一本不倫不類的小冊子。

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但是《弟子規》偏偏只講那些迂闊拘謹的禮節。

說白了,作者其實就是受到子夏及其後學的洗腦了,在作者眼裡,要培養一個真正的君子就應該「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了。

孔子死後,孔門弟子分裂為很多派別,最後,子夏這一派得到發揚光大——不發揚光大,也不可能影響到兩千年後的清朝的一個秀才。

梁啟超曾嘆息,「孔門各派都中絕,惟此派獨盛,真算孔子大大的不幸。怪不得墨子看不上這些陋儒,要起革命軍了。」

胡適也曾感慨,「不料他(孔子)的及門弟子那麼多人裡面,竟不曾有什麼人真正能發揮光大他的哲學,其其所成就,不過在一個『孝』字一個『禮』上,做了一些補綻的功夫,這也可算得孔子的大不幸了。」

所幸,「陋儒」編寫的《弟子規》,由於格調實在是太低,不論是在清朝,還是在民國,還是在新中國建立後,都在坐冷板凳。

當然,它也有登堂入室的時候,那就是在偽滿洲國。1942年,偽滿洲國官方指定《弟子規》為小學生讀物。偽滿這麼做,用意如何,還用我多說嗎?

《弟子規》有這樣的黑歷史,現在卻能夠跟《三字經》等國學經典啟蒙讀物並駕齊驅,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弟子規也算國學經典?孔子的棺材板都該壓不住了

▲「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里展出的《弟子規》

更何況,《三字經》的邏輯鏈條基本是沒有問題的,「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苟不教 ,性乃遷,教之道, 貴以專」。從性善論,層層遞進,告訴老師和孩子們,教育的方法要專一。可是《弟子規》卻只有禮儀規範的簡單羅列,沒有邏輯推演,沒有上下關係。

此外,《三字經》言簡而意賅,微言而大義,給老師、家長留下了充分發揮的空間,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可以給孩子講性善論的理論淵源,理論發展,理論影響以及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區別等等;比如「融四歲,能讓梨 」,我們可以繪聲繪色的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比如,「湯伐夏,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我們可以給孩子講封神演義的神話傳奇。

總之,《三字經》可以讓老師、家長與孩子有更多的互動,孩子也會在互動中認識、了解到中華文明的偉大。可是,《弟子規》呢,只有條條框框的令行禁止,沒有寓意深刻的文化內涵,老師、家長也只能照本宣科,給孩子進行灌輸式的教育。

本來,中國就已經有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何必再加上一個不倫不類的《弟子規》呢?

三、《弟子規》的現實價值

文革時期,戰天鬥地的紅衛兵小將們曾有多篇批判《弟子規》的文章,稱其是一本浸透孔孟毒素的「啟蒙教科書」,把反動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具體化、通俗化,用以培養地主階級的接班人;是封建統治階級強制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規矩和準則,作者李毓秀是一個「守師說不敢變」的腐儒。

平心而論,我覺得小將們的批判有失偏頗。

首先,《弟子規》如我上述所言,由於作者沒有真正理解孔孟之道,所以書里的思想觀念與孔孟之道相去甚遠;其次,《弟子規》從來就不是封建統治階級強制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規矩和準則,你想想,一個鄉間的破落秀才,他寫的書能被統治階級看上,然後大力推廣?

有人在《四庫大系系列資料庫》9153種書里,檢索《弟子規》,只找到兩條文獻。

可見在清朝,《弟子規》確實鮮有人問津,更不要說成為「封建統治階級負隅頑抗的工具」了。小將們這麼批判,完全是在抬高《弟子規》的歷史地位。

《弟子規》其實就是一部小學生守則,它的那些禮儀規範,類似於「飯前便後要洗手」。

只不過這本小學生守則更加迂腐透頂、刻板教條、違背人性而已,本來不應該被群起而攻之,但是,無數的國學班、女德班、企業員工培訓乃至中小學都把《弟子規》奉為經典、請上神壇,要求孩子們正襟危坐、搖頭晃腦、面帶虔誠的全文背誦下來,可以說是對孩子們實施的一種非人道的精神折磨。

受過這種精神折磨的孩子,很有可能小小年紀就唯唯諾諾、老氣橫秋,暮氣沉沉,喪失創造力與好奇心。長此以往,不但祖國的花朵黯然失色,國家的發展也後繼乏力。

且不說《弟子規》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摧殘,就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的得不償失。

本來,孩子們可以用來多背幾首唐詩,幾首宋詞,幾篇古文觀止等真正國學經典的時間精力,卻被用來死記硬背《弟子規》,真不知這到底是在弘揚中華文化,還是在抽底中華文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孩子們記憶力最強、可塑性最高的人生階段就這樣被生生浪費了。

有人可能會說,《弟子規》里也不全是糟粕,仔細看看,還是有很多精華的,我們要本著理性的態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按照這種觀點,希特勒《我的奮鬥》也有很多精華呢,莫非現在的德國孩子也都應該背誦《我的奮鬥》?

當一本書糟粕太多,而精華量小,就應該果斷放棄這本書,而不是跟這本書死磕到底,致力於從裡面提取精華。

專家學者們出於文化研究的需要,可以致力於這種精華提煉工作,但是孩子們還小,我們沒有權力強迫他們天天翻垃圾堆。

對於《弟子規》,學生也好,員工也好,罪犯也好,其實只需要翻一翻,看一看,就足夠了。完全沒有必要把它生吞活剝、死記硬背、自我折磨。

家長們一定要三思,把孩子們送進那些所謂的國學班、女德班學習《弟子規》,孩子們可能會變得十分的聽話、服從、不叛逆,但是代價卻是——完整健全的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天真爛漫的童心。

企業家們一定要三思,給員工們培訓《弟子規》,員工們可能會變得任勞任怨,任你壓榨,但是代價卻是——活潑健康的企業氛圍、勇於創新的企業機制、積極主動的企業文化。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並沒有完全否定《弟子規》的價值。

它的現實價值就在於,可以襯托出真正的國學經典的魅力,就好比現在很多經典翻拍劇播出來後,觀眾們才知道老版的好。

正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弟子規》最好的角色,就是擔當那個「惡」。

參考文獻:

1、北京師院政教系赴北京第一軋鋼廠小分隊《(弟子規)是宣揚孔孟之道,毒害青少年的「黑規」》,《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4年04期

2、北京新華印刷廠凹印車間理論小組、北京師大教育系師生《弟子規》批註小組 《(弟子規)批註選》,《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4年05期

3、梁啟超《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學派》,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版

4、梁啟超《儒家哲學》,嶽麓書社,2010年8月

5、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嶽麓書社,2010年1月

6、毛子水注釋《論語》,重慶出版社,2010年1月

7、熊公哲注釋《荀子》,重慶出版社,2010年1月

8、史次耘注釋《孟子》,重慶出版社,2010年1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興於精英官僚,亡於漢人家奴?
羅馬人為何沒能統治日耳曼?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