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山水畫 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乃皴法之妙

山水畫 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乃皴法之妙

唐岱《繪事發微》皴法篇:夫皴法須知本源來派,先要習成一家,然後皴山皴石,方能入妙。昔張僧繇作沒骨圖,是有染而無皴也。李思訓用點攢蔟而成皴,下筆首重尾輕,形似丁頭,為小斧斫皴也。王維亦用點攢(cuan)蔟而成皴,下筆均直,形似稻穀,為雨雪皴也,又謂之雨點皴。二人始創其法,厥派遂分,李將軍為北宗,王右丞為南宗。荊、關、李、范,宋諸名家皴染多在二子之間。惟董北苑用王右丞渲淡法,下筆均直,一點縱長變為披麻皴。巨然繼之,開元諸子法門。至南宋劉松年畫石,少得李將軍糟粕,李唐近之。夏圭、馬遠,一變其法,用側筆皴,以至用卧筆帶水搜,謂之帶水斧斫,訛為北宗,實非李將軍之肖子也。又有解索皴、捲雲皴、荷葉筋之皴。

山水畫 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乃皴法之妙

杜艷作品

古人作畫,非一幅,畫中皴染亦非一格。每畫到意之所至,看山之形勢,石之樣式,少變筆意。郭河陽原用披麻,至礬頭石,用筆多旋轉似捲雲。王叔明喜用長皴,皴山巒準頭,用筆多彎曲絲解索。趙松雪畫山,分脈絡似荷葉筋。此三家皴,皆披麻之變體也。蓋皴與染相洽,皴用乾濕,染分濃淡,山水全憑皴染得蒼潤嵯(cuo)峨之致。或云:多皴多染則膩滯,皴染少則薄而不厚。非也。皴染之法,仍歸於落筆,落筆輕鬆,用意閑雅,則不膩不薄也。總之,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得此方人皴染之妙也。

山水畫 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乃皴法之妙

何三寶作品

周遠斌注釋《繪事發微》皴法篇:按照唐岱在文中所列的皴法:張僧繇,有染而無皴。李思訓,小斧斫(zhuo)皴。王維用雨雪皴,又謂之雨點皴。「荊、關、李、范,宋諸名家皴染多在二子之間。」董源用披麻皴,巨然繼之。夏圭、馬遠,用側筆皴,謂之帶水斧斫。又有解索皴、捲雲皴、荷葉筋之皴。郭熙原用披麻,至礬頭石,用筆多旋轉似捲雲。王叔明用長皴,再加上趙松雪,此三家皴法系披麻皴的變化。「皴用乾濕,染有濃淡……總之,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得此方人皴染之妙也。」這些皴法和名稱都基本是前人著述所列,不是創新之言。從董其昌「南北宗」論出現以後,各流派對皴法的繼承和發展各不相同,可以說唐岱所列的皴法都出自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所記載的皴法。

山水畫 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乃皴法之妙

陳艾作品

從明清以後,董其昌為「正統山水」樹立了典範和規矩,「正統山水畫家」基本都按照他的講法作畫。但古人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根據興緻與需要,不斷變化技法,以滿足筆意的需求,不能單純地說哪一家固定用哪家的皴法。作畫不在於皴法的區別所在,也不在於多少,而在於用筆,即皴法實則筆法,這種思想是比較中肯的。不過,唐岱這裡說的不是十分透徹,在清人笪(da )重光《畫笙》(sheng)中講到:「從古畫家,各立門戶,藉由皴法不同。自唐五代南北宋以至元明,其筆法有如方枘(rui)圓鑿之難入者。然其中自有一貫通之理,故能精於一家法,而得其變化離合處。則諸家畫法一以貫之,更無凝滯。今人之蔽,只在不能專攻一家,故諸家皆無人處也。觀此論皴法精詳,開墨妙之玄秘,補前人之缺略,真六法之微言也。

山水畫 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乃皴法之妙

肖大平作品

畫中惟皴法最難,所宜亟講。各家畫法,未易兼綜,然須畫北宋,勿使一筆人南宋法;畫南宋,勿使一筆人元人法;畫元人,亦勿使人南宋諸家法。諸家各有門庭,勿相混淆。惟通其理而化其偏,讀此可以豁然開悟。」可以想見,唐岱由於自視「正統山水」,對於北宗必然有所保留,不能說得太過分,但其思想自然還是博採眾長之意。

山水畫 皴要毛而不要滯,光而不滑,乃皴法之妙

方染之作品

本文配圖作品為:著名畫家杜艷、肖大平、陳艾、何三寶、方染之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