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搶救未刊庫藏古籍——《浙學未刊稿叢編》讓珍貴孤本化身千百

搶救未刊庫藏古籍——《浙學未刊稿叢編》讓珍貴孤本化身千百

搶救未刊庫藏古籍——《浙學未刊稿叢編》讓珍貴孤本化身千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浙學未刊稿叢編》第一輯

搶救未刊庫藏古籍——《浙學未刊稿叢編》讓珍貴孤本化身千百

《陶篁村稿》稿本 資料圖片

搶救未刊庫藏古籍——《浙學未刊稿叢編》讓珍貴孤本化身千百

《全韻梅花詩》稿本 資料圖片

搶救未刊庫藏古籍——《浙學未刊稿叢編》讓珍貴孤本化身千百

《說文解字考異》稿本 資料圖片

近些年,有些「熱門」古籍,被各種叢書重複收入,反覆影印,不僅造成了浪費,也讓圖書館的書庫不堪重負;與此同時,有些珍稀孤罕的「冷門」古籍,深藏在圖書館、博物館的書庫之中,普通讀者求之無門,難睹真容。

將那些未曾刊印過的、具有一定學術文化價值的古籍儘快影印出版,助力學術研究,促進文化傳承,成為許多圖書館人和學者的共同心愿。日前,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浙學未刊稿叢編》(第一輯),就把目光對準了「未刊稿」:凡在1949年後影印或整理排印過的古籍,一律不收;所收近150種稿本、抄本古籍,對絕大多數圖書館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珍稀古籍」,對絕大多數學者來說,都是可以探究新學問的新發現。

1.去圖書館之痛:避免重複出版

「使珍貴古籍化身千百」——談到古籍影印的好處,人們常常會想起這句話。過去,為了核對稀見古籍中的一條資料甚至一個字,學者都不得不千里迢迢趕赴異地圖書館,耗時費力。影印出版,使原本收藏在少數圖書館的珍稀古籍版本,化身百部、千部,便於讀者就近使用,無疑是嘉惠學林的好事。

可是,一些列入影印出版目錄的古籍,很多已不是學界迫切需要的版本。

「我做圖書館采編部主任時,面對新出版的那些幾百冊、上千冊的古籍影印叢書,經常感到很糾結:常常是叢書中2/3的內容,我們很需要,但還有1/3的內容,與其他叢書是重複的,我們已經收藏了。不買,覺得可惜;買了,又是重複。」對於圖書館來說,古籍重複影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痛點」,身處其中的浙江圖書館原館長、《浙學未刊稿叢編》主編之一徐曉軍深有體會。

古籍重複影印為何頻頻出現?原因多種多樣。有時,是出版方掌握了一些稀罕的版本,希望再「搭配」一些不那麼稀罕的版本,以壯大聲勢;有時,是編選的角度不同,有以圖書館館藏特色為主題的文獻叢刊,有以地域為主題的文獻叢刊,有「宋元」「明清」之類以時代為限的文獻叢刊,有「經學」「史學」之類的專題文獻叢刊,有求全的「全書」,有求善的「珍本」,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重複交叉在所難免;有時,則純粹是經濟利益的驅使……

「這樣的重複出版,任何一家圖書館都是吃不消的。」徐曉軍介紹,現在每年出版的紙質圖書數量龐大,即使是一家新圖書館,開館5年後也會出現「漲庫」現象——書庫飽和、書架超載,對於科技類、財會類等知識更新速度很快的書籍,圖書館一般會定期「剔舊」——剔除舊書的複本,只保留一種版本,但對於影印古籍,為了保證文獻的完整,則很少「剔舊」,「在這種情況下,編輯出版幾百冊上千冊的大部頭,必須要考慮避免重複出版,不要佔用圖書館寶貴的書庫。」

從1500冊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到1200冊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800冊的《續修四庫全書》,從1000冊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甲庫善本叢書》到14000多冊的《中華再造善本》,再到各種方誌、海外漢籍,大多數重要的刻本古籍已經影印出版。現在,讓讀者求之不得的,主要是各種未經整理影印的稿本、抄本。浙江省古籍普查報告顯示,該省近百家單位藏有明清至近代的稿本5700多部、抄本17000多部,其中許多是在近年的普查中新發現的,以前沒有被各種古籍目錄著錄,更沒有整理出版過。

「向社會充分揭示這些祖輩留下的寶貴財產,是當下古籍保護、整理的重要任務。」徐曉軍說,《浙學未刊稿叢編》計劃分5輯出版,擬收入各種稿抄本400餘種,「集中影印出版未刊稿,可以提高資源共享的效率,避免浪費。」

2.去學者之痛:少奔波不求人

《章鋆詩文稿》《望雲山館賦稿》《小匏庵隨筆》《小匏庵詩草》……仔細查看《浙學未刊稿叢編》(第一輯)的目錄,對於這些普通讀者很少耳聞的典籍,《文獻》雜誌社編審張燕嬰有著特別的感情。

多年前,為了研究需要,張燕嬰曾專程到上海、杭州、寧波等地借閱這些典籍。為了節約時間,她常常早晨趕到圖書館,下午閉館才離開,午飯都來不及吃。

這樣的體驗,很多學者都不陌生。

「對於學者來說,到圖書館借閱善本,特別是搜集整理稿抄本,簡直是個讓人『脫層皮』的活兒,太難了。」《浙學未刊稿叢編》的另一位主編、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聖華,與圖書館古籍部打交道的經驗很豐富,有的圖書館要求攜帶現在已經很少見的介紹信,有的圖書館要求辦理臨時借閱證,有時費盡周折效果卻未必盡如人意,「不久前,我的一個學生到外地一家圖書館借閱古籍,按照這個館的要求,提前預約看書,去後才知道,每人每次只能預約兩種善本。無論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都太高了。」

學者借閱古籍難,是徐曉軍歸納的又一個「痛點」。這種「痛」,學者有,徐曉軍這個「圈內人」也有。

有一次,為了在一家圖書館獲取底本,徐曉軍先後獲得了該館館長、分管副館長的簽字批准,但到了古籍部主任那兒,仍然吃了閉門羹。他一點辦法也沒有。一個省級圖書館館長,與圖書館打交道尚且如此之難,對於普通學者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而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利用特殊門路,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古籍,並搶先發表學術成果,讓其他學者既氣惱又無奈。

「我們把這些未刊稿影印出版,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者們不用為了看書四處找關係求人,能夠在同樣佔有文獻資料的前提下,同時起跑,公平競爭。」徐曉軍說,為了解決珍貴古籍借閱難的問題,《浙學未刊稿叢編》的一條選目原則就是優先影印那些入選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省級珍貴古籍名錄的典籍,「這些珍貴古籍整理影印出版後,學者基本就不用借閱原件了,這其實也是對古籍原書一種特別有效的保護。」

3.解學術難題:文化之幸

「翻閱《浙學未刊稿叢編》,讓我對學術史的認識有了很大改觀。比如,陳選是明代重要的小學家,他的文集早就失傳,收入《叢編》的《恭愍公遺稿》為清初抄本,詩歌數量差不多是清末張廷琛所輯《陳恭愍公遺集》的十倍。明代書法家豐坊的《南禺外史詩》稿本,不僅有文獻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書法價值。明末學者祁彪佳有不少著述傳世,《叢編》收入的七種稿本,可與其他文獻相互參照,進一步推進相關研究……」說起《叢編》第一輯中的百餘種文獻,李聖華如數家珍,似乎每一種書背後都有說不盡的故事,而最讓他感到興奮的,是藏於餘姚博物館的一部《宋元學案》稿本。

清康熙年間,黃宗羲撰成《明儒學案》一書,梁啟超認為「中國自有學術史,自此始也」。而後,黃宗羲又計劃向前追溯,撰寫宋元時期的學術史——《宋元學案》。黃宗羲去世前,僅得發凡起例,其子黃百家及浙學傳人全祖望、黃璋、黃征乂、王梓材、馮雲濠等多人相繼增補、校勘,直至道光年間,《宋元學案》百卷才刻印出版。

「在《宋元學案》成書過程中,黃宗羲、黃百家、全祖望、黃樟、黃征乂等人各有何貢獻?纂修思想發生過怎樣的變化?」李聖華說,《叢編》收入的這部稿本,保留了全祖望、黃璋、黃征乂的手跡,將其與其他版本的《宋元學案》相互比對,析骨還肉,就可以辨析諸家的思想異同、貢獻得失。

其實,早在1985年,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光在尋訪黃宗羲遺著時,就在餘姚發現了這個《宋元學案》稿本。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他還在發出呼籲:「……其獨立存在價值不容忽視。惜其未被刊印,尚待餘姚學行兼優、淡泊名利之士能擔當重任,刻苦整理,期使珍貴孤本得見天日,公開出版發行。」如今,學者的心愿終於實現了。

李聖華介紹,《叢編》即將陸續出版的第二輯、第三輯,會集中網羅朱駿聲、平步青、陶方琦等人的著述,第四輯專收《復庄今樂府選》稿本,第五輯專收《明文類體》稿本,都是學界期待多年的文獻。

撿拾這些散落在全國各家圖書館、博物館的珍稀稿抄本,合璧出版,是典籍之幸,是學者之幸,更是文化之幸。

來源:光明日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巴金《家》初版本存世知多少
晚清著名官書局廣雅書局出版事業的興衰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