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時期,官員天黑就要進宮上朝,為何皇宮不點亮路燈?

明清時期,官員天黑就要進宮上朝,為何皇宮不點亮路燈?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有一首詩,前兩句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意思是讀書的男子,在三更五更的時候就要起床,發奮學習。如果年輕時不刻苦,到老了後悔也沒用了。古代男子發奮讀書,自然是為了考功名,成為棟樑之才,做高官為國家效力。但不要以為做了官員日子就輕鬆了,但是上朝打卡一樣,現代人估計都覺得不可思議。

至遲在春秋時期,官員們上朝的時間就定了,那就是雞鳴之時。所謂雞鳴時,大概就是早上五點。

起這麼早,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官員們不是住在皇宮裡。他們多是住在京畿之地,從家往皇宮裡需要一段時間,進了皇宮不能騎馬坐轎,步行到大殿還要一段時間,所以必須要早起。遲到了可不得了,會被打屁股的。

每天摸黑就要趕去上朝,很容易出事。明朝時,一位官員在雷雨天上朝,因為擔心遲到,所以很匆忙,結果不幸失足滑到護城河裡,就此隕命,令人惋惜。另外,因為天黑趕路,許多官員還因此經常撞到,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難免。

說到這裡,您可能發現了問題:難不成故宮裡連個路燈都沒有嗎?

這首先要說燈的歷史。

至遲在戰國時期,中國已經有了最早的燈具,漢代的長信宮燈、雁魚燈、銅牛燈不但造型精美,而且設計合理。燈油燒出的煙可以經過管道(虹管、雁脖、牛身)最後被水吸收,不但綠色環保無公害,而且能夠節省能量,避免火災,還具有相當高的審美。最牛的是,這些宮燈還能調節明暗,若是嫌太亮刺眼,可以把燈罩關多一點;若是嫌棄太暗,則拉開燈罩,這樣還具有防風功能,可以說是當時科技的集大成者。

唐代有一種瓷盞燈,相當節省。

照書燭必令粗而短,勿過一尺。粗則耐,短則近。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陸遊《老學庵筆記》

這種燈是什麼樣?

1951年,收藏名家鄧只淳曾經捐贈過這種燈:此燈敞口鼓腹,腹下漸收漸窄,呈假圈足狀。腹部一側設計燈嘴,通至腹內,另一側置環形柄,器身為碗形夾層,整體看起來有點像「阿拉丁神燈」。其節省的原理是:燈具中空,使用時夾層內注水,這樣可以降低油燈熱度,避免因為太熱而增加揮發,以此達到省油的目的。

宋元之後,各種各樣的燈就更多了。明清時期,燈不但樣式繁多,而且材料也很豐富,除了金屬燈、瓷器燈、玉石燈之外,還有琉璃燈、琺琅燈、牛角燈等。皇宮之中的燈,不但造型美,裝飾美,而且全部用蠟燭。

皇宮內部的燈有供桌的桌燈、牆壁懸掛的彩燈、結婚祝壽有喜字燈和壽字燈,庭院有牛角明燈……其中牛角明燈就是為了方便宮內人行路及官員上朝。

牛角明燈,顧名思義就是用牛角製成的燈,這種燈透明性極好,通常放在離地高1.6米高的石柱子上,四面粘糊上牛角製成的皮紙成為燈罩,可以避風吹。此外,燈的罩門可以很方便的開啟關閉,以便隨時替換蠟燭,為燈盞加油;路燈上部設有一定粗細的的通煙道,以便排煙,這樣可以避免煙污染,人性化的設計,足以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明朝前期、中期和後期,故宮之中自然也有路燈,但是後來因為一個人,路燈就被撤掉了。

紫禁城是朱棣下令建造,一共耗時14年才完成。當時考慮頗為周到,城內道路都有路燈,每天傍晚點燃,到了早上就熄滅,路路通明,年年如此。到了1621年,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熹宗朱由校繼位,就是那位著名的木匠皇帝。

大太監魏忠賢久居宮中,深知權力的好處,他利用朱由校的昏庸懦弱,後來當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並提督特務機關東廠,這個職務位高權重,有批紅的權力,他總攬了朝廷大權,一時權勢熏天,炙手可熱。為了表示其地位之重,手下人尊稱他「九千九百歲」,僅次於「萬歲」,可謂是牛氣。

但為了鞏固地位,他開始打擊異己。這種事白天 不好下手,大多是深更半夜,所以魏忠賢的打手們經常在夜中出入故宮,迫害賢良。這些人擔心晚上宮中路燈太明亮,行兇時會被人發現,所以魏忠賢跟皇帝說要「慎重火燭,小心火災」建議關閉故宮的路燈。

故宮火災是常有的事,許多宮殿門口都會放大銅缸,缸中永遠放滿水,為的就是發生火災時方便救火。朱由校採納了魏忠賢的建議,關閉了路燈,崇禎和清朝皇帝們沿襲了這種做法,於是故宮的路燈就再也沒亮過。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兩句話:故宮有路燈,但是因為魏忠賢,所以天啟帝之後便不再點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娘」是母親的意思,為什麼古代女性名字常帶「娘」字
晚清陝西老照片:老態龍鐘的警察局局長,凍成冰的瀑布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