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能鎮壓太平天國,為何對實力較弱的捻軍卻束手無策呢?

曾國藩能鎮壓太平天國,為何對實力較弱的捻軍卻束手無策呢?

咸、同時期,內憂外患,而相比列強的入侵,太平天國和捻軍更讓朝廷頭疼,因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不過,從兩者的形勢對比來看,太平天國運動無論是烈度還是破壞力都遠遠要大過捻軍,朝廷也將大部分的精力花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上。

自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創建湘軍以來,此後的十餘年間內,湘軍一直是對抗太平軍的主力,最終也在曾國藩的努力下,剿滅了太平天國運動。可讓人不解的是,為何曾國藩在鎮壓力量相對薄弱的捻軍時,卻毫無對策,甚至是以失敗告終了呢?應該說,曾國藩剿捻所以遭到挫敗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捻軍英勇善戰,首領賴文光是個經驗豐富、文武兼備的將領,經他改編後的捻軍在很多方面超過太平軍;而另一領導人任化邦最稱驍勇善戰,曾國藩稱他在捻軍中的地位和作用於太平天國後期的陳玉成相仿。在他們的領導下,捻軍行動迅速,使曾國藩屢遭挫敗,在很長時期內找不到有效的戰守之策。

其次,由於湘軍紀律鬆弛,日趨腐敗;淮軍又不甚聽從指揮;再加上湘、淮軍不和等因素,這就大大降低了部隊的戰鬥力。據說,剿捻期間,曾國藩頗悔不該過快裁撤湘軍,說:「撤湘軍一事,合九州鐵不能鑄錯」。

再次,是戰略上的失策,曾國藩的查圩戰略沒有得到當地團練的配合。曾國藩出發之前曾問趙烈文,北上剿捻應用何策。趙烈文對他說:「北方團練遍地皆是,撫之則為吾用,疑貳則為吾仇」,要他聯絡各地團練,實行堅壁清野之法。但從後來的情況看,北方團練明顯不買曾國藩的賬,並成為曾國藩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極為不利的因素之一。

然而,上面所說的這些都不是主要的,曾國藩剿捻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清政府方面。

在剿捻戰爭中,曾國藩面對的捻軍和太平軍雖有相同之處,但在組織、裝備、作戰方法扥方面又有不少新的特點。其實,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時,也是一邊打仗一邊摸索經驗,前後花了十餘年的時間才總結出一套對付太平軍的辦法,而這套辦法對捻軍則完全不適用。

實際上,曾國藩在剿捻戰爭中也確實在不斷摸索經驗,尋求成功之路。但是清政府卻不給他總結經驗的時間,在曾國藩初次受挫時即下嚴旨斥責,慫恿御史上奏彈劾,逼他下台,並迅速以李鴻章取而代之,使他不得不中途退出戰場,形成半途而廢的局面。

清政府所以對曾國藩採取這種態度也是有多種原因的。首先,清政府高層無人了解捻軍的真實情況,認為鎮壓捻軍是輕而易舉的事,因而從一開始就急於求成,責效過切,對僧格林沁即是如此。僧格林沁敗死清政府仍不接受教訓,對曾國藩依然如此,一有挫敗,就嚴詞責備,連章彈劾,隨之撤去欽差大臣,由李鴻章取代。

其次,同圍攻天京相比,形勢也發生了變化。當時,清廷只能依賴湘軍,而湘軍又非曾國藩不能指揮調動,所以曾國藩雖然一再要求另派欽差大臣,甚至為爭取江西厘金而撂挑子,清政府也只好對他讓步,滿足他的要求,依靠他最後把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下去。而此時的湘軍大部裁撤,主要用淮軍剿捻,當然可以用李鴻章代替曾國藩,於是清政府對他也就沒有那麼大的耐心了。

最後,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曾國藩和他的湘軍集團已經立下再造之功,在朝野內外的名聲已經太盛,如果再將剿捻的大功全部歸於曾國藩,這顯然也是清政府不願看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八旗待遇為何比綠營要高?雍正算過一筆賬認為此舉合情合理
曹操稱帝時機成熟為何最終沒有登基?他自己道出了真實原因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