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黑楷"……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黑楷"……

編者按:歷來書家對張玄墓誌推崇備至,多褒揚無貶議,久臨慕微收效,又欲擺不能,終不見有似帖者。張玄墓誌為什麼這樣難學,其難點一定有關鍵的秘密所在,現通過下文剖析,揭開點滴張玄墓誌書法秘密,供大家批評。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一、中鋒力運

書是手工技巧性的具象的墨跡的顯示。做到筆畫兩邊光毛一個樣,必須中鋒行筆,只有筆桿垂直才能做到筆筆中鋒。沙孟海執筆不直,曾注意觀察古代人物故事畫中所繪寫字執筆方式,作為古人斜執筆桿的證據,作證各圖執筆,無疑都是斜的,以證明自己執筆正確,但見其雄強筆法的收筆處,似嫌筆鋒未到位。

蘇東坡「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仍感缺提筆之中實,筆鋒不在中間行走。筆者經久臨寫黑女,逐漸覺得筆越直,鋒越中,越有味。側鋒是中鋒用筆使轉的必然,絕無單獨的技法可論。究其原因,筆桿直矣。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張玄墓誌》的神氣、意韻、真拙藝術在每一點畫的邊緣和起首結尾角落的微細處。古人作書以勢為主,通勢者,書道盡矣,書道盡則通神,通神即為現勢。論到底,書法的真諦是跌宕,跌宕,提按也。提按必須中鋒。

《張玄墓誌》跌宕的中鋒筆勢為我們建樹了書法藝術上的極則。

康有為說「《張黑女碑》如駿馬越澗,偏面驕嘶。」他把駿馬縱越溪澗偏面驕傲嘶鳴的狀態,構勒成影印,疊加於豎畫的頭部,看到了豎畫的頭部由略向右上斜勢的平點筆勢構成,十分相象駿馬縱越溪澗偏面驕傲嘶鳴的狀態。

參看下面一些列字,豎畫的頭部,均可體味得到偏面驕嘶狀。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張玄墓誌字形雖小,字格為2.4厘米,從字矩每行20字計,石碑的縱向以達55厘米,該石如平放,超過了手肘長度,要書寫舒展的平捺、變化多端的長橫、偏面嬌嘶的頭部,用枕腕的辦法不可能了,書者必然懸臂。

該石如豎放或斜放,更得懸臂。懸臂寫小字,何等功力。難怪後人不能企及前賢之韻味。書要力運,早在漢代蔡邕就有九勢中說,唐代的孫過庭卻褪說「非力運之能成」,現代書家更提大力士不可能成為書法家。我認為書要臂肘力運,特別需要肘部肌肉暴勒漲緊。

張玄墓誌雄強無匹,是臂肘力運的成果。軟弱,既無粗細的變化運動,不符合主體情感運動的實際,是無筆勢的表現,無力運之出鋒,現代書家多呈此弊。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二、提多於按

書法真諦是跌宕。書無跌宕,只能稱寫字。按為用力,提即發力,每畫的起筆力按,緊跟著筆畫相對較長的用力提筆,甚至提到離開紙面,在提筆力運中又有使轉的隱痕,是張玄墓誌書法跌宕的一大特點,供人優雅的欣賞。

如墓誌中水字豎畫起筆力按,隨後的提筆運行較長的路程中又有左右扭挫的隱痕,在用力的多寡、行筆的長短,顯然提筆占絕對多數,唐楷用筆是無法企及的,唐楷豎畫的中部提筆較少,甚至中實壯粗,與黑楷比,兩者用筆之技巧無法比擬。

黑楷作品順勢提筆、鉤畫含蓄、筆致婉轉、結體秀美,給人以安詳高古之感。只有提筆是筆法的精髓。提筆可以解決調峰問題;提筆可以糾正偏峰問題;

提筆可以舒展絞峰問題;提筆可以了結寫字問題;提筆可以展示變化問題。提筆的前題是筆必須垂直。黑女筆法短悍,極早提筆所為。只有提筆,筆者認為是臨池的筆法精髓。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中國文字是造型的有情世界,有別於純符號的表達。馬敘倫自謂「幼好書,垂老得法;真拙來自懸肘,自然拙不美,摸仿拙反丑。能書壁,則懸肘絕無難矣。」真拙的藝術感染力非同尋常,《張玄墓誌》可謂真拙也。

我認為字的神氣、意韻、真拙藝術在每一點畫的邊緣和起首結尾角角落落的微細處。畫不可一筆直過,也不可以一拓直下,在點畫之內能螺螄殼裡做道場,懸肘而提按連帶衄挫才能實現。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古人作書以勢為主,通勢者,書道盡矣,書道盡則通神,通神即為現勢,勢,乃用筆之道也,形神之間,難在謀勢。勢,在流體運動學中還有一種解釋是微小單元只有平動或變形,但不發生旋轉的運動。

書法的筆墨流動,也只有平動或變形,不產生旋轉,也就不可能是三維立體的。由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筆墨沖發或衝擊的力。

此帖乃大器晚成之作,作品筆勢圓熟、鉤畫含蓄、筆致婉轉、結體秀美,給人以安詳高古之感,非人書俱老不能成此境界。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張玄墓誌》第6字「府」,是跌宕的突出代表字,古今中外還找不出第二個人有這樣寫法。每畫必宕,橫畫中斷,广部撇中斷,沒有連絲,卻有流動,不識漢字無從談書法,只要識得漢字,一定知道該畫是相連的,這就是意韻。

書家常注意勢的連貫、牽絲和穿插,難能把握筆斷意連勢態的意韻。

「府」字跌宕中斷的筆形,按如印印泥,提如行雲流水,畫斷意連,意識氣韻產生。字內橫、撇、豎的起伏,整字結體的穩重,極大地展示跌宕風格,「府」字畫中斷的表現超過了常規提按,隨意起落,但筆勢還是不失本意的趨向,是一種高水平藝術表演的風格。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張玄墓誌》峻利的表現在第86字「軍」;

當然還有第118字「量」;第138字「草」;第206字「是」;第272字「石」;第282字「胄」;第291字「根」;第313字「星」;第354字「戶」(由於篇幅關係,這些還請各位書友自行查看)的方框右短豎,是用三角形構成,扁口短三角,方口長三角,也是跌宕的代表字。

像繪畫一樣,色彩有冷暖,紅色為熱,藍色為冷,中國書法實際上是有冷熱的感覺,肥壯雍容為熱,勁瘦峻利為冷,《張玄墓誌》全文基調峻利嚴冷,加以跌宕,顯得平和雍穆,無可比肩。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拙,說文曰,不巧也。巧為拙之大敵。《張玄墓誌》第18字「白」;

另外還有第51字「高」;第83字「盪」;第115字「高」;第138字「草」;第147字「魚」;第189字「孝」第217字「普」(由於篇幅關係,這些還請各位書友自行查看);表象不巧,粗看好像歪斜欲跌,卻是活潑自然的率真。

乃真拙也。文字的規矩是橫平、豎直、對稱、均勻、等分,沒有達到此規矩就是顯現了拙。孩童書寫無論如何寫不出此等的規矩,但唯有筆畫笨拙,卻顯露出自然的美感。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張玄墓誌》也有不盡意之處,如第245字「終」捺畫,顯有俗氣。

正如韓愈批評王羲之有「俗書趁姿媚」的病態。沈尹默說趙孟頫的捺畫有病,而趙孟頫捺畫之病態傳承於王羲之,《張玄墓誌》也或多或少受到王羲之影響。

三、雄強無匹

黑女每畫提筆運行且內含扭挫,惟筆軟則奇怪生,全靠豪芒峰梢。包世臣《藝舟雙揖》中說:「每折必潔凈,作點尤精深,是以雍容寬綽,無畫不長。」

因此,黑女結字雍容寬綽。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揖》中說:「六朝筆法所以過絕後世者,結體之密,用筆之厚,最其顯著。」

嘆雲:「《子游殘石》有拙厚之形,而氣態濃深,筆頗而駿,殆《張黑女》所從出也」「《張黑女》雄強無匹,然頗帶質拙,出於漢《子游殘石》:《馬鳴寺》略近之。唐人寡學之,惟東坡獨肖其體態,真其苗裔也。」統觀黑女所有筆畫,方筆居多,每畫均鋼強挺直無曲,畫中隱扭挫,是黑女雄強筆法的一大特點。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永字為例,黑楷的捺畫盡展羽翼在空中強勢傲翔,王派捺畫如傷羽掠落拖地;策畫濃縮雄點,無法複製。

四、難以複製

藝術不可能複製,張玄墓誌歷經數百年有識人等鑒賞,評為極高的藝術品。楷書到唐朝已退步成可複製,凡歐、虞、褚、顏當今學者不幾年即可臨得微妙微肖,容易得手的唐楷難登楷書藝術的頂峰。只有張玄墓誌才夠得上頂峰的資格。

書法的神採在用力提筆處,張玄墓誌所有點畫都是用力提筆出鋒牽絲到離紙空白,再以筆勢引入,一路迷繁走來起伏跌宕,使人神魂翩翩。唐楷雖有些許提按,終不及黑女迷繁跌宕透徹,特別是畫之中段使轉的隱痕古今無一人臨得像,是難以複製的關鍵。

何紹基臨黑女,雖十駕為徒勞耳,然不能自已。張玄墓誌難以複製性,故至今沒有一人可不愧出於黑女。今各級展賽,楷書入展得獎者僅百之二三,且均出二王派系,原因在今智叟評委自己從出於二王,手下功力低等,不識魏楷。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風」字在帖中的出現的前後順序依次是從右至左

張玄墓誌的三個「風」字,其橫折鉤秀美神采出在風鉤的腰部,這位北魏書家用小弧線提筆力運大弧線漸按筆力運出鋒,如美人的細腰凹處在中上部,王系派別的風字橫折鉤除歐陽詢、蘇東坡稍有提筆之外,其餘均未提筆力運,且凹處在下部甚至底部,難覓美人腰架構筆法,秀不出這美感。

志中三個風字的風鉤有特別韻味,比之二王勝出許多,查古今書家再無第二。黑楷的迷繁筆法真難以複製。

五、獨立地位

張玄墓誌,我稱其為黑楷,書法地位,有歷史上的大家作比較,秀美勝過王羲之;力運優於蔡伯喈;猶厚精古鍾繇無可比肩;具北碑之雄風;現蘊南風之溫雅;其書法峻嚴朴茂,駿利疏朗,圓折靜密,總體法度嚴謹卻又能出之輕鬆;儀態萬千又能調和統一,用筆乾淨明快,可謂精美絕倫。書法地位獨特,不屬魏碑,不歸二王,竟可獨樹為黑楷。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張玄墓誌臨習困難,無法複製,除少數幾人慾擺不能以外,幾百年來,多數臨帖人選擇放棄而另覓優秀,鮮有從一而終之人。故至今難有一位從出者。

研習至深的何紹基也未進入黑楷殿堂。象《張猛龍》這樣的北魏書法用筆結構比比皆是,魏碑書法較為普遍的方峻用筆和奇崛結構,完全不同於南朝流麗書風。

公元531年十月所刻張玄墓誌,是甲骨簡漢隸交配的優良品種。甲骨是寫和刻的融合,基本上都是用刀契刻而成,簡書雖發展毛筆所畫,然,彎曲波折很少。山西大同六鎮鮮卑原始駐地貴族,頑固延習落後簡書舊制,長期抗衡漢化改革,因此雄強彪悍的血性味在魏碑方筆中表達始終顯現。

漢隸飄逸力運接近南方士大夫性格,故有鍾繇二王之傳承。黑楷的出現是強制漢化受南朝書風影響的結果。黑楷的產生不能因為其出於北魏地域而歸類魏碑,他應有獨立地位,是北魏時期書法改革的成功頂峰,空前絕後。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公元500年前後的十年間,是典型魏碑書法成熟高峰時期,大體以方筆為主,風格雄強悍勁,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與南朝書風有根本上的區別。但黑楷方筆不見刀痕。

黑楷雖小字,嚴整之中,無不縱筆勢之宕往。其結字雍容寬綽。大別於鍾繇二王楷書,顯得優雅閑適,黑楷筆法所以過絕後世者,結體之密,用筆之厚,最其顯著。

常見於志中撇捺筆畫,盡勢而去;另有走部的捺寫成平捺,挺拔有力,一瀉千里,志中橫畫特見功夫。於端莊中求生動之勢,於挺拔之中顯婀娜之姿,毫無生硬、板刻、悠狂之感,在疏朗布局中更顯其質樸無華,天真爛漫,自然渾成,生動飄逸。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六、審美嚴謹

書道小技,人人都會,然技卻存藝,藝必竟美,古今畢生窮究而無止境。書法學古,就是追求古人的筆法美。筆者審張玄墓誌書法之筆技,求其美也。

《張玄墓誌》橫畫特見功夫,具中實而又虛空之妙,以其提筆的變化來求骨力、古樸和氣韻,卻又不失變化之妙,筆畫中的使轉隱痕,尤為突出。

如第99字「世」、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豎鉤含蓄有力,出鋒短小如第19字「水」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豎彎鉤剛柔相濟,第21字「也」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戈鉤阿娜多姿第133字「威」、238字「城」;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張玄墓誌》皆無不縱筆勢之跌宕。包世臣《藝舟雙揖》中說:「每折必潔凈,作點尤精深,是以雍容寬綽,無畫不長。」因此,其結字雍容寬綽。

《張玄墓誌》並不字字都美,如第115字「高」的一橫斜度超過平和美的角度。我是把橫畫的平角定5度左右為美。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還有第179字「七」的一橫收筆不合其常規,按筆太過。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第189字「孝」的豎畫形若短撇,存有俗氣。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還有前面說過的第245字「終」(前單字圖)的奈畫承繼了王羲之的趁姿媚……另有一些病態筆畫也請大家自己仔細讀貼發現哦!

七、以勢求穩

張玄墓誌書法歸入楷書。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由隸書方整,去了挑筆,變為『正書』,起於魏代。楷書特點在於每個筆畫單獨完成起、走、收的三個用筆全過程。

勢是一種趨向和力度,一種力的方向。筆勢包括虛象和實象,墨水的勢流在紙上顯現為筆畫,運作的方法稱筆法,含墨水毛筆落紙形成筆畫前的力度方向和完成筆畫後離開紙的力度方向,稱為虛象的筆勢。

含墨水毛筆在紙上運作的筆墨勢流的力度方向是實象的筆勢。實象的筆勢包括平面移動和上下提按。蔡邕有九勢;衛恆有書勢;羲之有筆勢。論到底,書法的真諦是跌宕,跌宕,勢也。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書法以神採為上,形質次之,神采出於筆勢。《張玄墓誌》書法有特殊的筆勢,是會眾妙而自立,愧後來者不能敦開其悟而受用其極。

《張玄墓誌》字的神氣、意韻在每一點畫筆勢的虛入和筆勢的實出微細處,在點畫之內由一定的速度提按,所謂道法自然。

書家對線條把握能力的高低、運用線條傳神造勢、以達氣韻生動之境的本領,強調真拙,成了衡量書家高低雅俗的極則。《張玄墓誌》的神氣、意韻、真拙藝術在每一點畫的邊緣和起首結尾角落的出鋒處。沈尹默講字是有生命的,這生命就用筆勢來體現。

有生命的情性筆勢必須用出峰來表達,故出鋒即筆勢,提筆即出鋒,提筆即筆勢。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八、筆畫與線條

我們老祖宗從來沒有把書法的筆畫說成線條。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線條是書法構成的根本要素,是近現代一些書法大家及書法理論家的共同歪理。用線條表達書法藝術最終不會被人們接受。因為他不是書法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破壞了老祖宗立下的規矩。最多只能從平正走到險絕之位,難達復歸平正之終極。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筆畫才是書法構成的根本要素。筆畫的本意是畫,古人作書每動一筆稱畫,絕不說劃,畫是一個有邊界包圍的可見的場,場能產生氛圍的神采效應,即使是一個微小的點,也有一個場,場的氛圍內筆毫髮揮無限的創造,用勢和質來表達量,這個量是精彩的、有生命的。

好比舊時我們鄉下文藝演出的螺絲殼裡做道場;宋代書法理論家姜夔在《續書譜·血脈篇》講到:「予償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

唐代孫過庭說到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均體味不到筆畫場面光採的表象。

楷書的頂峰不是唐楷,也不是王楷,而是

筆畫有飛白牽絲的表達,線條只有斷頭。把技巧性的點畫積成抽象的文字,能精彩地震撼人們的心靈,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把單維的細線條拼湊成漢字,我們完全能體味到醜陋的惡扎,還大有人敢宣稱書法是線條藝術。

故請趕快阻止宣揚線條是書法的根本元素,老老實實回歸傳統,從筆畫上尋求藝術真諦。這也是我們真正學好書法的一個基本要素。

關注百墨藝術,分享書畫之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