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松為何未著孫二娘「洗腳水」的道?

武松為何未著孫二娘「洗腳水」的道?

武松為何未著孫二娘「洗腳水」的道?

武松為何未著孫二娘「洗腳水」的道?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有這樣一段描寫:那婦人那曾去切肉,只虛轉一遭,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強禁了口,望後撲地便倒。武松也把眼來虛閉緊了,撲地仰倒在凳邊。那婦人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腳水。」

這婦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母夜叉」孫二娘。孫二娘沾沾自喜的那神奇「洗腳水」,就是在《水滸》、《三俠五義》等不少古典小說中常出現的「蒙汗藥」。

這「蒙汗藥」著實厲害,你看,押送武松的兩個公人,喝了孫二娘兌了「洗腳水」的酒後,頃刻間便被麻醉得跟死豬一般。

那麼,這「蒙汗藥」到底是啥玩意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人曾就此進行深入考據,並撰寫考據論文發表於《學林漫錄》。據他們得出的一致結論:「蒙汗藥」的主要成分應該是曼陀羅花。

史籍中對「蒙汗藥」一詞的記載,較早大概是明代中葉郎瑛《七修類稿》,書中列舉押不廬、草烏末、曼陀羅花三種具有麻醉性能的藥草,斷言「蒙汗藥」決非小說家之虛妄之談。

而有關曼陀羅花的記載,在北宋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中即有涉及。之後,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寫道:「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又說「盜賊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人醉悶」,然後,行竊其財物之勾當。南宋竇材在論及「睡聖散」藥方時,則明確說明曼陀羅花可使人「昏睡」。由此可知,至遲,在南宋時,曼陀羅花已普遍應用於外傷麻醉,其麻醉性能自然知之者甚多。綠林中人信手採擷,自製「蒙汗藥」,並非一件難事。

在民間,一些老獸醫在閹豬、牛時,用曼陀羅花配醉仙桃,再調以酒或飼料喂之,少頃,豬牛便昏睡如死。可見酒是「蒙汗藥」很好的「引子」,且加熱後藥效發揮越快,但「蒙汗藥」兌在酒中,酒即變渾。於是,我們便看到《水滸傳》中,那孫二娘與武松的一段對白:那婦人道:「有些十分香美的好酒,只是渾些。」武松道:「最好,越渾越好吃。」那婦人心裡暗喜,便去裡面托出一旋渾色酒來。武松看了道:「這個正是好生酒,只是宜熱吃最好。」這婦人道:「還是這位客官省得,我燙來你嘗看」。婦人自忖道:「這個賊配軍正是該死,倒要熱吃,這葯卻是發揮得快……」

幸虧武松精明,沒有著了這孫二娘的道。否則,就會像先前的那個頭陀一樣,稀里糊塗地被剁成肉醬做「人肉包子」了。

當代科學實驗也證實曼陀羅花的麻醉功能,以曼陀羅花為主葯的中藥麻醉湯劑,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成功應用於臨床。

有「蒙汗藥」就應該有配套的解藥。《水滸傳》中說到,當張青把兩個麻倒的公人扶起後,「孫二娘便調一碗解藥來,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夢中睡覺的一般,爬將起來」。這解藥也不可謂不靈。據考證,這解藥大致系毒扁頭鹼、坐拿草心、甘草綠豆湯中的一種。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開創「光武中興」劉秀採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春秋以前,貴州為荊州西南夷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