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泰國國王其實並不姓「鄭」,也不是漢人,為何要使用「鄭」姓

泰國國王其實並不姓「鄭」,也不是漢人,為何要使用「鄭」姓

當今世界,眾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中,泰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在人們的印象中,但凡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往往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不會掌握實權。而泰國的國王不僅掌握著行政大權,甚至還是國家武裝部的統帥。一旦對治理國家的政府有所不滿,是有實力推翻政府進行重建的。

除此之外,泰國的歷任國王,雖然被稱為「拉瑪X世」。但實際上,「拉瑪」卻並不是他們的姓氏。泰國國王不僅有自己的泰文名,而且還有一個以「鄭」為姓氏的中文名。

泰國國王其實並不姓「鄭」,也不是漢人,為何要使用「鄭」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鄭信)

說起來,這個「鄭」姓其實並不是國王的真正姓氏,但為什麼他們卻要以「鄭」姓為自己的姓氏呢?

在泰國歷史上,其實曾經是出現過一位姓「鄭」的征服者,他的名字叫做鄭信。

作為泰國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鄭信稱為「吞武里大帝」,被譽為「泰皇五大帝之首」,在泰國歷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不過,這樣一位英雄,卻有著一半中國血統。他的父親鄭鏞,是中國廣東潮州府澄海縣人。在雍正年間跟隨商隊來到了泰國,並與當地女子結婚,生下了鄭信。

說起來,鄭信的一生註定不會平凡。他在幼年時期,就被當時阿瑜陀耶王朝的大臣拍耶節悉收為義子。從平民百姓,一躍成為背景不凡的「官二代」。

長大之後,在義父的安排下,鄭信先是來到皇宮,成為了一名御前侍衛。之後又離開內廷,擔任了王朝的巡撫官、達城城主等職務。到億卡塔王即位之後,鄭信已經成為了王朝中一位頗具實力的封疆大吏。

公元1766年,緬甸乘著當時的阿瑜陀耶王朝內部混亂,民生困苦之際,率領大軍一路殺到了王城之外。儘管當時正在王城內的鄭信,曾多次領兵抵抗外敵,但由於四面被圍,王朝軍隊孤立無援,軍隊士氣早已跌到谷底。

泰國國王其實並不姓「鄭」,也不是漢人,為何要使用「鄭」姓

(阿瑜陀耶王朝的人們)

眼看國家即將覆滅,無奈之下,鄭信只得率領500將士拚死殺出了重圍。之後一路向東,佔領了羅勇城,暫時休養生息。

由於自小受到王朝的恩惠,鄭信此刻最大的願望,就是趕走侵略者,並光復國土。不過,由於阿瑜陀耶王朝腐敗,在緬甸大軍包圍王城之後,王朝內的諸多城鎮,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群雄割據,局勢非常混亂。鄭信想要復國,無疑有很高的難度。

在鄭信看來,想要復國只能走兩步戰略。一是擴大基地,招兵買馬;二是南面稱王,逐步北上。

事實證明,鄭信的戰略確實非常正確,當他用破釜沉舟之法激勵士兵佔領尖城後,便將尖城作為復國基地。由此,他開始了北上對抗緬甸軍隊的戰鬥。

結果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鄭信就將緬甸軍隊打得大敗而歸,重新收復了王城。

由於王城遭到了嚴重的損害,鄭信在經過慎重思考後,最終決定將國度遷到吞武里城,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泰國國王其實並不姓「鄭」,也不是漢人,為何要使用「鄭」姓

(吞武里王朝塑像)

不過,鄭信只是趕跑了緬甸人,當時群雄割據的情況,卻沒有改變,並且吞武里王朝的主權地位也並不被承認。於是,鄭信決定派出使者,請求清朝的正式冊封。與此同時,他繼續率領軍隊南征北戰,力求完成國家的統一。

在多年的征戰中,鄭信先後佔領了柬埔寨、寮國等地,使得吞武里王朝的國土面積不斷增大,成了一個大國。

不過,由於他終年征戰,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好轉,因此農民起義頻頻爆發。

終於,1782年,鄭信在政變中被迫退位。而在退位後不久,他就被自立為王的昭披耶卻克里殺害。

昭披耶卻克里將國都遷到了曼谷,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曼谷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昭披耶卻克里是發動政變幹掉了鄭信,在中華文化中屬於謀逆行為,因此,他可不敢說自己「弒君」。他在上表清朝的文書中,謊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名叫鄭華。並且此後他的所有子孫繼位,都會使用漢名進行上表。久而久之,鄭姓就成為了泰國皇室的漢名姓氏。

(參考資料:《泰國通史》《曼谷王朝簡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殿英當年盜挖清東陵,他的後代的情況是怎樣的
南京五台山還保留著一處「日本神社」,為何要把它保留下來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