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這8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千萬別暴力制止!

孩子這8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千萬別暴力制止!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家長們應該格外重視。不可以通過行為或語言暴力試圖制止孩子,暴力制止只會讓孩子的表現越來越糟。

家長應該學會用科學的手段來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

孩子這8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千萬別暴力制止!

01

喜歡咬指甲、撕手皮

  • 表現: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對還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皮,一看到有一點手皮就要去撕。

  • 主要原因:

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體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長關心不夠,家庭關係不和諧造成孩子壓抑、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 干預技巧:

尋找心理焦慮原因,轉移注意力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時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遊戲或外出活動,對減少孩子焦慮,糾正咬指甲有好處。

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導孩子糾正咬指甲行為,比如可以訂立親子合約,切忌斥責孩子的不良行為,否則可能會加重心理問題。

除了心理治療,對於愛撕手皮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減少皮膚起皮的現象,有利於減少孩子撕手皮的機會。

02

容易衝動發脾氣或暴怒發作

  • 表現:

有些孩子非常衝動易怒,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而且攻擊性非常強,有些家長以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現,其實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

  • 主要原因:

雖然有些寶寶確實由於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衝動、易激怒的情況,但是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跟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

  • 干預技巧:

暫時性隔離+家長做好榜樣。

如果孩子大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將其隔離在比較單調的場所,冷靜幾分鐘,同時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撫他,這種冷處理的方式對暴怒的孩子比較有效果。

除此之外,家長務必要自省,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並注意控制脾氣。

孩子這8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千萬別暴力制止!

03

三歲以上的寶寶過度依賴父母或家人

  • 表現:

3歲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賴父母或家人,我們見過一名3歲的孩子就像樹袋熊一樣,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興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 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一般是比較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

有些大孩子有嚴重的依賴症可能跟從小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大人有關,比如過分照顧和保護孩子,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

  • 干預技巧:

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

對於依賴症的孩子,家長應該逐步培養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讓孩子體會到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會發現脫離父母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其次,家長在離開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一聲不響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說一聲,並表示自己一定會回來。

04

過度恐懼

  • 表現:

孩子出現恐懼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過了正常範圍的恐懼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醫生就以為要打針,或是有「上學恐懼症」等。

  • 主要原因:

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

一般來說,對生病、死亡、獨處、黑暗及想像中怪獸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頂峰,而到了6歲以後,開始下降。

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 干預技巧:

體會孩子的恐懼並安撫+解釋真相。

孩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大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安撫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

對於還不會表達的孩子,可以多摟抱、拍撫以及輕聲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懼感;對於可以表達的孩子,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出來,在安慰孩子的同時適當給孩子解釋真相,比如說說為什麼會天黑。

孩子這8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千萬別暴力制止!

05

退縮行為

  • 表現:

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兒園以後,經常獨坐一處,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與人講話,也不回答老師提問。

  • 主要原因:

退縮行為一般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出現,心理學表明這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退縮行為可能是先天適應能力差導致,但也跟後天的撫養教育不當有關。

有些家長從小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或是過分照顧和遷就,就會造成孩子的適應力較差。

  • 干預技巧:

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應多方創造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遊戲,並多陪兒童一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兒童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

對已經出現退縮行為的兒童,父母和教師應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外界環境,在小夥伴之間建立和睦的人際關係。

06

厭食和偏食

  • 表現:

有些孩子長期食慾不佳,或是嚴重的挑食和偏食,這樣的孩子通常身體瘦弱,易感冒、腹瀉,且營養不良。

  • 主要原因: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厭食主要是疾病和身體原因導致,其實心理也是導致小兒厭食的三大因素之一。

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兒心理障礙的表現,就餐前或進餐時心情緊張、焦慮、壓抑,睡眠不足或疲勞,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等,也會使小兒產生厭食心理。

  • 干預技巧:

營造愉快的飲食氛圍。

除了帶孩子做全面檢查,治療身體疾病之外,還要注意干預孩子的心理。

孩子不想吃飯時,切不可打罵、強迫、懲罰、哄騙,要細心分析小兒產生厭食的心理因素,採取誘導、暗示、鼓勵的辦法,一定要營造愉快的飲食環境。

孩子這8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千萬別暴力制止!

07

拔毛癖

  • 表現:

有些孩子喜歡拔自己的毛髮,比如眉毛、睫毛、頭髮等,而且經大人反覆勸說之後仍無法改善。

  • 主要原因:

孩子出現拔毛癖,大多是因為孩子與家人的心理衝突或在學校的心理衝突。如親子關係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際交往不良、學習壓力等,出現情緒焦慮和憂鬱導致。

  • 干預技巧:

找出焦慮原因並改善。

首先要找出孩子焦慮緊張的問題所在,家長多和孩子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改變造成孩子問題的教育方式。

要像朋友一樣跟孩子聊天,鼓勵孩子跟爸爸媽媽說心裡話,多組織一些親子活動,促進親子關係的同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這8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千萬別暴力制止!

08

撞頭、打滾等行為

  • 表現:

有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撞頭的自虐行為。

比如跪地磕頭撞牆。此外,常見的自虐動作還有搖頭、打頭、打滾、捏自己、抓頭髮、扯耳朵等。

  • 主要原因:

孩子在情緒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時,就會出現自虐行為怪癖。

自虐其實是孩子有訴求的一種表達,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 干預技巧:

弄清自虐原因,多數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滿足的情況下才會採取自虐行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引發的。

家長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並進行矯治,比如檢視父母的婚姻關係等。如有必要,應該諮詢心理醫生。

除此以外,其實家長應多方創造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遊戲,並多陪兒童一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兒童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

小編髮了很多李玫瑾老師關於教育孩子的視頻(全集),記得關注我查看哦!

點贊、轉發也是對小編的最大支持和鼓勵,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