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柴德賡:怎樣讀《通鑒》?

柴德賡:怎樣讀《通鑒》?

讀《通鑒》有很多種讀法,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一)有一種讀法,是從頭讀到尾。要從頭到尾讀完,不是短時間能夠辦到的,要有一個安排。有的學生立下雄心壯志,一年內讀完《通鑒》。我說,你這個雄心很好,但完不成。一年之內你什麼事情也不做,三百六十五天每天讀一卷,那才能把二百九十四卷《通鑒》讀完。但是,每天都要讀一卷書,那是不得了的事。偶爾一天讀一卷還可以,二、三天讀一卷還可以,如果十天八天天天讀一卷,那就成了書獃子,就讀糊塗了。《通鑒》這部書,如果能在兩年讀完一遍,那就不錯了。

所謂讀一遍,不是翻書,而是讀書,就是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讀同一篇一篇地讀不一樣。我們找材料是一目十行,那一點不奇怪,查書嘛,可以一目十行。讀書就要一句—句地讀。要想什麼都讀懂也很難,大致懂得就可以了。有不懂的地方看一看小注。這種讀法要有耐心,二年讀不完三年也可以,甚至四年也可以,反正要把這部書讀完為止。

我們學歷史的人,特別是研究歷史的人,是要一句一句地讀完的。我們從前讀《通鑒》,也說不清楚到底讀了多少遍。我有個習慣,有些零碎的時間,讀什麼都不合適,就翻翻《通鑒》,看了就批批點點,感到有意思的,就給它點上,給它圈上。圈圈點點表示我對這一段特別有興趣。從頭讀到尾,花的時間要長一點,不能夠急躁。我們讀《通鑒》,主要是以我們今天的水平來觀察古代的歷史事實,所以,時間要從容一點,心要閑一點,要思考思考,有什麼意見寫上幾句也可以。假如規定兩年讀完,天天趕任務,讀完什麼也不知道,這樣讀書就沒有多大意思了。

(二)就同志們目前的時間和情況來看,從頭到尾地讀《通鑒》是不可能的。那也不要緊,可以選讀。先選他十卷二十卷,選讀兩漢可以,選讀唐朝也可以。今天我要講的,主要是這種方法。

選讀《通鑒》應該怎麼讀呢?我的想法,可以分幾步走:

第一步,選十至二十卷,讀懂。這就要一句一句地讀,連注也一起看,搞清楚這個字讀什麼,這句話怎麼講。假若這部書是我的,我一般是要加點的,它原來有一個點在那裡,我給它點上一個大點,表示功夫到了這個地方。這是認真讀書的辦法。如果不點,三五句話就過去了,點一點,就得停一下,想一想。除了加點,還可以加標題。從前的書沒有目錄,標題代替目錄。自己加上標題,這是講什麼事情的,概括一下。這種讀法比較紮實,文字都能理解,講什麼問題也很清楚。

當然,這樣讀就慢了!我看慢點好。一目十行和十目一行就是不一樣。十目一行是一邊看一邊想,有思考的餘地,這樣才深刻。在讀第一遍的時候,有些字,特別是官名、地名,讀起來有困難,胡三省的注,音韻學不專長,宋以前的人喜歡用反切(拼音)。什麼叫反切?中國古人的聲韻是,上面一個字同下面一個字合起來切的,比如某個字的讀音是某某反切,這就是把第一個字的「聲」和第二個字的「母」拼起來。一般講來,「母」沒有問題,「聲」因為地方音不同有時搞不清,因而切音有困難。怎麼辦?查拼音字典。除切音,胡三省其餘的注釋都有用。煩瑣的東西不要管它,如制衣圖、車圖等。

第一遍讀完了,回頭再讀,再讀就不一樣了。我對這件事情,這個人物已經比較熟悉,頭尾都知道了,並且有興趣,又不滿足於司馬光告訴的那一點,於是工作就來了,就要查一查別的書。所以,讀《通鑒》要和讀十七史結合起來。假若這個人是漢朝的,可以查一查《漢書》裡面有沒有傳。《漢書》有目錄,一查就可以查到,也可以查《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如果是唐朝人,你就翻《唐書》。參考原書,可以對這個人了解得更詳細,更全面,也才知道司馬光從哪個地方引來的,為什麼他改幾句就改得有意思了,很長一篇東西,他是怎樣縮短為幾句的。還有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通鑒》上沒有寫,你可以豐富他。把《通鑒》與十七史結合起來讀有什麼好處呢?知道了找材料的門徑,可以熟悉歷史書籍。比如武則天,有她的本紀,還有同時代人的很多傳記。郭沫若同志寫的《武則天》這個劇,就跟《通鑒》不一樣。郭老寫《武則天》這一段,是太子賢、裴炎、駱賓王要起兵反唐。對於這件事,《通鑒》小注作了考異,不相信確有其事。郭老認為靠得住,可信。郭沫若寫《武則天》正是《通鑒考異》里不要的材料。郭老這樣做是可以的。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抗戰以前,我們在研究《通鑒》時發現,查《通鑒》的來源是讀書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當然,不是隨便什麼人物都查,也沒有那麼多工夫,先從你感興趣的人物入手,慢慢地知識就多了,興趣也大了,將來發表論文也就有材料了。

第三步,你對某個問題就要發表意見了。讀得越多,對這些歷史事實就有自己的看法,司馬光的論點究竟對不對?我們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經過一段醞釀,就可以動筆寫了。從前的人讀書都是這樣的。王夫之著的《讀通鑒論》共三十卷,就是讀完《通鑒》後發表自己的意見,講歷史事實對還是不對,講自己的歷史觀點,這都是讀書心得。這種方法可以學。另外,《通鑒》中可歌可泣的事多了,值得吸收的經驗教訓也不少,可以寫隨筆。郭老寫的《讀隨園詩話札記》,就是一段一段寫的,很不錯。

讀《通鑒》需要一些工具書。比如年表,現在有《二十史朔閏表》。關於地名,南宋末年文天祥的老師王應麟,著有一本《通鑒地理通釋》,很好,小地名都有,可惜也是宋朝的地名。清末吳熙載作《通鑒地理今釋》,雖與今天的地名仍有距離,但清朝的縣和今天的縣大致相同,改變不大。我們讀《通鑒》的時候,要把《通鑒地理今釋》、《地名大辭典》擺在那裡,另外還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特別是研究軍事,沒有地圖怎麼理解?怎麼叫前進怎麼叫後退,怎麼叫勝利怎麼叫失敗,就茫然了。

至於官名,查起來困難一些,胡三省注得差不多,這是一個什麼官,管什麼事情。現在的歷史學還缺少一種專門整理歷代官名的工具書,能查某個官是哪一朝的官,多大的官,管什麼事。現在沒有這種書,不過早晚要作,這是集體的事情。上海最近在修新《辭海》,新《辭海》的官名、地名、歷史人物寫得不少。這部書出來以後,對我們有幫助。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歷史,要有工具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讀法,就是鑽研哪一路。路子很多,可以同時並進,也可以分路搞。比如研究軍事史。《通鑒》里的軍事材料不少,《通鑒紀事本末》里收了很多,但有的還沒有收進去。象軍事的成敗問題還可以研究。我看《通鑒》里的軍事史,主要是講鬥智,不是鬥力。問題很清楚,最勇的人常常被抓住了。《通鑒》里寫謀最多,他寫的勇者也真勇,但有勇無謀不行,有勇沒有群眾不行。司馬光當時雖然沒有群眾觀點,但凡是有群眾支援的戰鬥就勝利。凡是死用兵法的必然要失敗,而活用兵法的就勝利。最古代的人打仗用車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出來之後,車戰不行了。到唐朝安史之亂時,有個叫房琯的人在陝西西邊打仗,那個地方不是平原,他卻要仿學車戰法,搞了許多兵車,結果被安祿山的騎兵打得一踏糊塗。《通鑒》嘲笑了他。研究軍事史可以算一路。

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也可以算一路。《通鑒》寫人物寫得不少。為正義而鬥爭的人物也不少。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主義,他認為這個事情是對的,是符合封建道德標準的,就寫。比如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叫做不投降,投降是奇恥大辱。李陵是投降的,儘管司馬遷對李陵說了好話,說投降有真有假,實踐證明,李陵還是沒有回來。李陵投降後,隴西李家的聲譽一落千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就很勇敢,寧死不屈。《通鑒》在這一方面是很用心寫的,男的女的都有,刀放在脖子上也不屈服,不為強權所制服,這是我們的民族傳統。倘若研究一下這樣的人物也很有意思。

還可以研究一下封建社會的殘暴剝削和統治。封建社會的殘暴實在是血淋淋的。許多古里古怪的剝削,今人想都想不到。有一次我們看到這樣的記載,他們把一個人的肚子剖開,拉著這個人的腸子走,我看了連飯都吃不下。這些典型材料,很能說明封建社會的殘酷,對於我們認識封建社會大有好處。

另外,專門研究農民起義又是一路。《通鑒》里,對大小的農民起義都要寫,有的清楚,確實是農民起義。有的很不清楚,到底是不是農民起義還值得研究。所以說,研究《通鑒》可做的工作確實不少。

總的說來,《通鑒》這部書是經得起讀的。經過這樣長的年月,直到今天,我們對這部書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象這樣的書,我們研究它一部分或者讀它某個方面,作為基本知識來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問題,是可行的。《通鑒》寫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事情,如果作為基礎知識,只嫌多不嫌少。但要集中研究一個問題,我們就只嫌少不嫌多了。

我還有一個想法。我們讀書,哪怕這本書是自己的,同志們覺得《通鑒》里某一段事情對自己很有啟發,最好另外抄在一個筆記本上,或者作卡片,把它記住。這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對研究問題大有好處。我們不是為讀《通鑒》而讀《通鑒》,目的是要對歷史事實有一個了解,能夠對古代這些事加以分析,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來鑒定,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

以上講的,是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是自己曾經做過的一些事。同志們在今後讀《通鑒》的過程中,還可以去總結讀書的經驗,很有意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比張大千還牛的臨摹高手!故宮這些名畫,都是他臨摹的!
父親胡宗南在大陸最後的歲月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