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丹道修真三篇:詳細剖析道家修行之秘

丹道修真三篇:詳細剖析道家修行之秘

「借世法而修道法,依人道而全天道。」「固色身以明道,煉法身以承道。」華陽禪師曰:天地之間,富貴以及妻子是有定分。若大道則不然,可以苦志而得;古云:「有志者事竟成」。古來多少不該成道者,而竟成之,非生來有分也。他又云:「覓法尋師問正傳,若無真訣難成仙。」

鍾祖說:「晚年修持,先論救護,次論補益,自小成積功到中成。」故中老年人,晚年奉道,精氣將絕,下手煉功,應先論救護,必有一個漫長的「補漏」過程——將數十年來漏掉的精氣返補回來。

伍真人曰:「精氣既絕,而無順以生人之具,即是無逆而生仙佛之本。精不足者補之以炁,形不足者補之以味(五穀營養)。」

精從何來?——精自口入!故飲食宜雜陳,各種穀類,豆類、果類,牛奶、雞蛋……,每餐以八成飽為度。為清除腸道垃圾、毒素,可短時間辟穀以祛污排毒——不宜經常辟穀,以免影響營養來源。五穀諸味,濁化為渣,清化為津,津又化為陰精。

陰精,是強化臟腑功能、滑利關節的物質,也是元精的來源。

古人曰:煉陰精者,謂人食五穀百味所化之精華,名曰津液,是滋養五臟之後天物,皆屬渣滓,晝夜滋潤乎周身;而至於丹田者,則為陰精也。煉功就是煉陰精為元精、元炁。故而陰精愈豐富愈妙,中老年奉道者要重視自身營養!

金丹之道全仗呼吸之火:「凡呼吸之火能化飲食之谷精而助元精;凡神火能化元精而助元炁;凡元炁之火能化呼吸而助元神;元神之火又能化形而還虛助道。成始成終,皆承火之力,以登大羅之金仙。」

黃元吉真人說:「後天足則先天可復;先天復則後天可化。」「若不知保養後天,徒尋先天元炁,勢如吹沙求飯,萬不可得。」後天色身的祛病、健身、強化,是修道的基礎,對於花甲、古稀老年奉道者,精氣衰微者,要有「長期抗戰」的思想精神,以強化自我這個載道之器,「固色身以明道,煉法身以承道。」

古經云:「八十尚還丹。」又曰:「百二十歲猶可還。」凡人只要有一口氣在,按正法依序修持,皆可望由衰致強,自人仙、地仙而神仙。無數的古人已給我們示範了,並留下了大量經典著述,指明了通天之道,造就了登天之梯,我們反而不願、不敢去攀登,真是豈有此理!

中老年人補漏築基階段,必須節制性生活!

三祖薛道光:「昔日遇師親口訣,只要凝神入炁穴。以精化炁炁化神,煉作黃芽並白雪。」——「黃芽(元炁)土內生,白雪(神光)天上來。」

呂祖名句:玉清(天界)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炁」穴。只要修持者堅持「凝神入炁」,神入炁中,炁抱神外,神炁不離,久之必形成竅穴,亦即炁穴——以炁為穴而神凝之,成為人體修道之道場。

「人生之初,命根立於腎間,真息寄於臍下」——下丹田玄關炁穴內。

「歸根自有歸根竅,復命寧無復命關?」下丹田的玄關、炁穴,就是歸根之竅,復命之關。故伍真人說:「人當受天命而生時,則元炁是本根,原自有著落處,故發明之曰炁穴。」「強議無炁穴,自己落空亡,則歸根無所歸,復命無所復。」

下丹田的玄關、炁穴,潛藏著來自先天的生命元炁,落入後天人體即展開其內蘊的「生命方程式」縷縷透發,帶領後天內氣循經流注,升降出入……,以維持人體生命過程的正常運行。

「神入炁為胎,火煉藥成丹。勿以神炁為自然歸伏,勿以禪定為自然交合。」道法與佛法不同之處,道法要調和神炁,煉藥成丹,必有處所——丹田、炁穴是也。

丹田、炁穴……坎離上下,以此為中,氣脈升降,以此為根。一陽來複,先天炁自穴中流出,而至腎中,如噴泡然。此時凝神炁穴,渾融神炁,名之曰添油接命術。

所守者是「竅穴」,能守者是「心神」。「心不守竅,心息不依,神炁不注,玄關不開。」——玄關不開,葯從何來?凝神炁穴的目的,一是交媾神炁;主要之者還在於打開玄關——關藏先天元炁的下玄關。

打開玄關,地覆天翻。對此,筆者在前述《玄關、玄牝與玄竅》一文中已有詳論,讀者可參閱之。

「假立定位假玄關」——假設它在吾人臍下一寸三分裡面,而意守之。「功到機現真玄關」——「炁發則成竅」,玄關現矣,靈藥產矣。

調息不守竅,神氣各自鬧,坎離不相交,神仙一旁笑。

守竅又調息,神戀氣不離,坎離頻交媾,玉液涓涓滴!

凝神炁穴,調息守竅,乃天入地中,陽入陰中,性入命中,火入水中,神入炁中;「今日說破我家風,太陽移在月明中」,坎離交媾,構築玉液還丹之基。

常言道:「孤陰不長,獨陽不化。」陰陽交媾,變化生起,從此生生不已。就順以生人而言,帥哥再帥,靚女再靚,如不結良緣,孤陰寡陽,就不能生兒育女而生生不息。逆以修仙也是這樣,神(陰)炁(陽)不交,孤陰寡陽,就不會混沌神炁而產出太極真種以化化無窮,天命元神最後隨色身的衰朽物化而去,空來這人世間一遭!

《西山記》:「雖知養生之理,不悟修鍊之法,則生亦不長。雖知修鍊之方,不得長生之道,則修亦無驗。」

混沌神炁、交媾陰陽的理法,「大道至簡」,就是調息守竅——守竅調息;或曰守中抱一。正如呂祖所言:「借有為之術,達無為之境。」神炁氣合一,性命盡歸根。

紫陽真人也說:「但識無為為要妙,雖知有作是根基。」入門守竅,凝神調息全系有為法:「有為雖偽,棄之者佛道難成。」有為這根拐杖須用時還是要用的。

至於煉功的姿態,佛家比較強調盤坐,而仙道修持則較為自由,以舒適安泰為宜,站、坐、躺、卧均可;如陳摶老祖則以睡功聞名於世。

盤坐有盤坐的好處,尤宜於年老體虛、心功能低下者。雙腿盤坐,兩手交叉,使四肢活動靜止,內氣相互交流,便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靜止的時間愈久,對於恢復心臟功能的功效愈大。雙盤、單盤、散盤均可;能雙盤則更妙!可根據自己的體能情況而定。身體弱者,可以背靠椅子或沙發,臀部下面置一坐墊,令尾閭虛出,以免阻礙任、督二脈氣血的交換與運行。

初次煉功,精神疲憊,容易昏沉,乃至很快入睡——此乃「帶功睡覺」,睡得既深且沉,效果特好!哪怕只有十來分鐘,醒後頭腦非常輕靈,即行接著煉功,功效猶顯!

中派大師李道純曰:諦觀三教聖人書,「息」之一字最簡直。若於息上做功夫,為佛為仙不勞力。

「調息」的方式,可謂多如牛毛,讀者自可擇其善者而從之。從修持丹道、混沌神炁而言,筆者推崇張三丰祖師的凝神調息法門:

以眼觀鼻,以鼻觀臍,上下相顧,心息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思慮。總的原則是:調息凝神,凝神調息。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炁穴之中。顯然,凝神就是修性,調息就是煉命,凝神調息,則性命雙修。性命在人體什麼地方進行雙修——下丹田的玄關炁穴處。

先天元炁運行的路線,與我們後天呼吸運行的路線正好相反。一般保健氣功修鍊者採用的是「順呼吸」方式,即我們吸氣時,呼吸氣由上而下行;而元炁此時則自下朝上走;呼氣時,彼此正好相反。丹道修持必須順應元炁的運行路線,故應採用「逆呼吸」方式,吸氣時引息向上,呼氣時息向下落;始終不管口鼻。

上坐,閉目塞聽,安神於臍下一寸三分處內里的「虛無窟子」中,假設那裡就是玄關炁穴——混融神炁的道場。凝神炁穴,意照陰蹺,吸氣,意想腎氣從會陰部上升,進入虛無窟子,閉氣3~5秒而心息相依;呼氣,心氣下降,進入虛無窟子,與腎氣混沌而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或曰離坎交媾,滋生玉液。每坎離交媾一次,內氣必增長一分。如此地往複循環,量變終將質變而步入佳境。

為了使「汞火不飛」——思想不開小差,調息時可以像佛家修持六妙法門那樣進行數數。第一次呼吸數一,下一次呼吸數二……依此類推,一直數到十為止;數滿後再從一數起;若數到中途思想開了小差,立即終止,從新自一起數。有的主張數吸,不數呼;有的主張呼時數數,吸時不數數;也有的主張呼、吸都數,如吸時默數一,呼時默數二。如此等等。這些都可以在實踐中經摸索、體驗而確定,反正以自感效果上佳者為準。

數為有意,調為無意。息調則心定,心定則息越調,真息往來,心息相依,則息息歸根。自數息而隨息,到止息而心靜。念頭清凈了,呼吸自深長,自然過度到丹田呼吸而更上一層樓。

「雜念少者得丹早,雜念多者得丹遲。」對於雜念多的修持者,調息+數數

,是減殺雜念的妙著。

豐祖對凝神調息的修持過程,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凈自然曰勿忘,順其清凈自然曰勿助……忽然神息相忘,神炁融合,不覺恍然陽生,人如醉矣。

每日迴光返照,子午卯酉1---2時,久之,下田微動,胸中熱液下流,下田溫暖,達於全身、四肢,漸於督脈,過關穿竅達黃庭——血氣流通。

漸而下田異熱,內腎湯煎,睾丸過熱氣,目前閃光,華池液流,血脈通暢,外腎不舉(君火制相火),陽關緊閉,復返童身,百病不侵。

豐祖多次提到「調度陰蹺之息(炁)」這一話題:

「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度陰蹺之息,與悟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也。即以後天之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陰蹺即會陰部,乃任督交接之處,水火聚散之鄉,逐日生炁之地;佛密海底輪拙火燃起之域;是人身潛在的巨大能源庫;屬於下丹田玄關管轄的範圍。故有「會陰動,炁脈活」之說。

丹經中所說的「一陽初動」,並非單指陽舉而言,而是指「陰蹺初開」之意。

豐祖還說:「神在氣穴中 ,默注陰蹺,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所謂隔體神交理最詳,古人已言之確也。」

黃元吉真人也很重視凝神炁穴,意照陰蹺:「凝神要也,而調息亦不可少。苟知神凝炁穴,而不知調呼吸之息下入陰蹺穴中,則神住而息不暢,無以煽風動火,使凡息停而真息見,凡心死而真心生;又況神火全憑神息,若無神息吹噓,不惟水火不清,亦金胎不化。」

意照陰蹺是大道,後來出現了一個「小術」——收腎提肛,把那些本該排出體外的廢氣、濁氣、毒氣又從新提回體內來,美其名曰固養腎氣。更有甚者,有人推廣每日提肛三千次儘快打開陰蹺穴,為害更大!過分的提肛,極易把廢、濁之氣提入肺經、肝經,引起舊病大爆發;提入頭部將導致神經系統中毒而頭昏腦脹——成都地區已出現這樣的情況。「心息相依」、「息深精固」,此乃培補元炁、固養腎精的正道。旁門小術不是不可應用,但要小心從事,發現效果不佳,即應中止。

「致虛極,守靜篤」,虛中一覺,靜中一動,玄關竅現,陰蹺開矣!先天到矣!不入靜虛,玄關不會現,陰蹺也不會開!此乃常識!想當然的玩弄後天小聰明,以錯誤的認識律己,則害了自己,再去教導別人,則害了別人,這等於斷了修道者的慧命,是要背「因果」的!

黃元吉這人曰:「下田炁壯,自能升至泥丸,銷鑠上田渣滓,令神炁運於周身,化掉陰氣……一身毛竅晶瑩,肌膚細膩。」

現代有些人過分強調「煉神通靈」,重性軽命,從而導致身體日益虧虛,到了後來神也逐漸不靈了。其實神是不需要修的,她蘊藏有與生俱來的先天智慧,你不修它,慧不會少;你修它,也不會增多;元神起用時須用的恰恰是能量——高能量之炁!如果從命功起修,煉精化炁功成,再煉炁化神,「神有炁則靈」,五眼六通不修自得;神有充足的能量之炁做後盾,固有功能起用時,百驗百靈!故而古人曰:炁足道通,萬法皆通!同時色身也成就為百病不侵的金剛不壞之體!——性命雙修偉乎哉!

「道在一身,其機在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亦之焉。」講的是意到氣到,氣到生效。我們除了以「心光」調息之外,還應同時以「耳光」聽息——聽呼吸之自然,心息之相交,神炁之相融。南華真人莊子是聽息修鍊法門的祖宗。觀音菩薩的聽海潮因法也得到佛祖的肯定。黃元吉真人也推崇聽息法:存心於聽息。此個聽字,大有法機。「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我當凝神以正,抱意以聽,此陰陽交媾之一端也。我一心以聽,即耳竅常閉而眾竅無音也。此個聽法,第一修鍊良法。

黃元吉真人告訴修道者,隨時隨地都應該保持煉功狀態:「 學道人無論茶時飯時,言語應酬,微微用一點意思,凝神於虛無一穴之中,自然合氣於漠,直見真炁調動,有不可名言之妙。然於此調息,則知覺不入於內,而坎水自然澄清。」

調息、聽息同用,心光、耳光並存,二者想得益彰,成功指日以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風光雄奇秀麗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宮觀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聳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在中國的許許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積。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這一土生土長的宗教,是在中國的哲學、科學、風俗、民情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它主要由長江文化孕育而成,創始人張道陵由吳入蜀,以楚文化的老莊道學為基礎,吸取了燕齊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風,在鶴鳴山創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宣揚以「道」為中心的學說。他從「道法自然」出發,標榜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在這個基礎上重視修道養壽,是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可以說是生命科學的老祖宗。

我國遠古時代就產生了神靈崇拜,這是各民族都有過的原始思維的表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又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了獨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遠古神話傳說聯繫著,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崑崙和蓬萊兩大系統。神仙住在西方昆崙山上和東海蓬萊三島之中,個個風姿綽約,活得逍遙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靈芝,住黃金宮闕,觀奇花瑤草,畜珍禽異獸,特別是掌握著長生不老之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與神仙信仰相適應,方土也就應運而生。他們揚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靈丹妙藥為人治病,還能幫助具備條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為了能長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島去求不死之葯。當然,這樣的願望是無從實現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創五斗米道,道教正式產生。從此以後,方士變成了道士,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道教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思潮,而且也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社會生活,逐漸起著多方面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為核心,將縹緲難求的神仙信仰加以發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藥等治病之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法術體系。道教比起過去的神仙信仰有顯著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本人的自我修鍊。也就是說,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尋求。只要修鍊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責任自然在於自己。

道教在教義上與佛教最大的區別,也是與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處,就突出地表現在「貴生」上。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應當深深地懺悔和苦苦地修鍊,以求得來世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教卻追求現世之樂,以今世修道成仙為理想境界。養生的要旨,在於清靜、無為。這就應該排除塵世俗務,正心誠意。而養生的許多方法,諸如煉丹、守一、行氣、服食等,也必須排除俗務。因而修鍊者大都隱居於深山老林之中,結草為廬,采果為食,透出一種仙氣。我國的許多美好的自然環境,正是道士們修鍊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漸變為道教活動的場所,從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為理想。信徒們認為求仙有術,只要清心靜修自有神仙指點。由於術數有別,一旦修鍊成功,有的可成為天仙,有的可以成為地仙。天仙飛升天界,地仙的居處在十洲三島、洞天福地。十洲三島,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則在陸地之內。它們大多是名山勝景,都可以實指某地。道書中有唐道士司馬承禎編集的《天地宮觀圖》,唐末杜光庭編撰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二書所載雖不盡相同,但都詳敘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處。按照道教的說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領治,其間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這些名山勝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動就比較集中、比較活躍的地方,道士將這些地方編排在案,於是就有了那麼些洞天福地。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虛無而幽深的玄理具體化了,對道教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洞天福地看道教發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國眾多的名山,雖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數在道教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沉積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

終南山離古都西安很近,在歷史上是逸人羽士隱居之處。樓觀台就在終南山的北麓,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道教宮觀的「觀」就是從這裡沿用下來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現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樓觀台是周代函谷關令尹喜的故居,他在這裡結草為樓,以為觀星望氣之所,所以名之為草樓觀。老子由楚地西來秦國,尹喜就懇請他到草樓觀,挽留他在這裡著書以傳後世。老子為說《道德經》,寫下了這一傳世的經典之作。如今,樓觀台還有說經台和老子系牛處等,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聖跡。

南北朝時期,樓觀台建起了初具規模的道觀。當時社會動蕩,許多道士潛來終南山隱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的高道,形成了以終南山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這裡的道教進入了鼎盛階段。唐初皇帝以老子為遠祖,李淵父子興兵時又得到過樓觀台道士的資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樓觀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淵親臨樓觀台拜謁老子,並賜地十多頃,敕令擴建宮觀,特修建宗聖宮,意為「祖宗賢聖」之宮,從此以後賞賜不斷。金元之際,王重陽在終南山下隱居修道,後對傳統道教進行了改革,創立了全真道。這個道派,迅速發展,特別在北方影響很大,成為與正一道並立的兩大道派之一。樓觀奉全真道龍門宗,並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開道教玄義,被尊為道教始祖,樓觀為老子說經傳道之地,道門公認道教始於樓觀,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還是正一道派,都稱樓觀為「終南祖庭」。

說經台,就是老子為尹喜講授《道德經》的地方,為現今樓觀台的中心,建於海拔560米的峰頂。這裡南依秦嶺,北瞰渭水,層巒疊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靈氣。從這裡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煉丹爐,東南有老子打鐵淬火的仰天池,附近還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這裡現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歐陽詢所書的《大唐宗聖觀記》,宋米芾、蘇軾等人的詩碑和詩詞刻石,元趙子昂的隸書《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有李白、王維、岑參、溫庭筠、蘇軾、蘇轍、薩都刺等的題詩,留下了歷代著名詩人遊覽樓觀台的體驗。

江西龍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據道書中記載,第一代天師曾在這裡修道煉丹。到了晉代,第四代天師張盛遵其父張魯之囑,攜祖傳印劍自漢中遷回「龍虎山祖師玄壇」。從此以後,歷代子孫就都居住在此,繼承祖訓,世襲道統,傳道布教,至今已傳六十三代。這裡是道教正一天師的祖庭,又稱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天師府現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談到道教名山,自然會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來有名,活躍在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隱居修鍊。他們擅長醫道,精於藥理,行醫民間,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愛戴。為了紀念他們,改句曲山之名為茅山。後來,道教在此興起,就尊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

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南京,南京成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離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來此隱修,使茅山逐漸成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時,著名道士陶弘景來茅山隱居,對茅山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聲望很高的大學者,有各種著述二百餘卷,廣及各門學科,又精通醫藥、鑄造、煉丹等方技,還擅長於辭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為師,朝廷遇有疑難之事都要向他請教。當時人們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譽。

隋唐之時,茅山已發展成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們除根據《黃庭經》等,習練愛精寶氣諸道術外,又鑽研《易》學和老莊之言,注重著書立說以傳後世,使道教的教理教義漸臻完善。當時許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間接受茅山派的影響,如陶弘景的再傳弟子潘師正居嵩山,潘師正的弟子司馬承禎先後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傳人,後又傳道於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足跡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許多道教名山聯繫著,現存遺迹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廣東羅浮山沖虛古觀,一處為杭州葛嶺抱朴道院,這兩處現都已列入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廣東羅浮山又名東樵山,與西樵山為姐妹山,素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說。東晉咸和年間,葛洪偕夫人鮑姑及子侄南下,來羅浮山結廬修鍊。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為都虛觀,除修道煉丹外,還採葯為人治病,並又著書講學。跟他學習的信徒越來越多,就又增建了東、西、北三庵,後來還在白鶴峰建了白鶴觀。後來,他在羅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歲。葛洪一生著述多達七十多種,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撲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體系,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道教的丹鼎派產生過重要影響。他撰寫的《金匱藥方》、《時後備急方》,則是我國古代醫學的珍貴遺產。

葛洪是羅浮山道教聖地的開創者,這裡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為第七洞天。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高道,在都虛觀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為葛仙祠,宋哲宗又賜「沖虛觀」匾額。沖虛古觀歷史最悠久,環境也最清幽,山門有石刻楹聯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走到大門前又可見刻著一副對聯,上面寫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們確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意蘊。古觀中有很多葛洪的遺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煉丹灶。這一稀奇的煉丹爐,已成彌足珍貴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見當年葛洪煉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學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離這裡不遠處有東坡亭,傳說蘇東坡很尊敬葛洪,在這裡建有東坡山房,開闢了一個葯圃,並以所種中草藥為題,寫下了《小圃五詠》。他在給兒子的一首詩中寫道:「東坡之師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諸如青城山、武當山、嶗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遊覽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發展的一斑,知道在發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內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宮觀

宮觀,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鍊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相對而言,稱作「宮」或稱作「觀」的,規模和影響都比較大一些。

宮觀是在道教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隱居深山老林結草為廬,張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鍊,當時的道場都是非常簡陋的草屋。晉代的道館或稱廬,或稱治,或稱靖,或稱館,一般還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築一簡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始有道觀之稱。後魏太武帝為寇謙之建壇、宇,並供養道士一百多人,可見這種道館已很可觀。北魏時終南山已有樓觀,北周時又有雲台觀、通道觀、玄都觀等,這時宮觀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南朝齊有興世館,梁有華陽上下館、朱陽館,也在逐漸向宮觀推進。唐代,在道教史上進入了繁盛時期,明確地以「觀」字代替了「館」字,宮觀建設有了迅速的增長,修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式宮觀,並從山林向城鎮發展。據《唐六典·祠都》記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歷代崇道記》中說,唐代有宮觀一千九百餘所。宋代,宮觀建設更加盛行,規模雖有大有小,但都趨向宮殿式,此後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際道教開始衰落,清修《圖書集成·道觀部》記載,全國各地古今道觀有三百三十六座。歷經多年戰亂,不少已經毀壞。

為了了解和欣賞道教宮觀,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識;而如果細心地遊覽道教宮觀,那麼就又能增進對道教文化的認識。從名與實著眼,道教宮觀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並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師,並根據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話人物,並用這些人物命名。從這些不同的宮觀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許多內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貴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現,是對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改造而來。其他兩位,靈寶天尊本於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則本於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話。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聖境是元始天尊的居處,上清真境是靈寶天尊的居處,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處,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宮觀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為數最多,這些宮觀都以供奉三清神像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宮觀。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後,形成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強調養性,持戒較嚴;正一道重符咒,講究醮儀,法事豐富。在這兩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較小的道派。它們都有自己活動的中心,這些教派各自傳道受戒,屬於它們的宮觀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萬福宮,主要供奉開山祖師三茅真君,顯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宮觀,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這樣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武當山的太岳太和宮,正殿為朝聖殿,內奉銅鑄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宮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當山的獨特之處於此可見一斑。特別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以他命名的如純陽宮、純陽觀,更是許多道教聖地都可見到。

從道教宮觀的建築來看,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門為主要建築,道教視之為仙、俗之分的象徵,跨入山門就標誌著進了仙界。因為道教宮觀始建於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稱之為山門,顯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隱修的本性。許多道教名山中宮觀的山門,往往依山就勢經過精心設計而建,是整體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仙境獨特的氣勢和氛圍。山門殿內供奉著門神,一般都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此外,還有土地、孤魂爺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門外,還包括華表、幡桿、欞星門、鐘鼓樓等附屬建築,有的是表示道教聖地的威嚴,有的用來懸掛和安置鍾、鼓,作為道眾作息的號令和道場的法器。寮房為道眾的生活區,有的也建設得很別緻,除各種生活設施外,還建有亭台樓閣,點綴著樹木花卉,使整個環境顯得很幽雅。宮觀的主體是中庭,以靈官殿為先導,包括主殿、陪殿、廂房、經堂等。大部分宮觀,進入山門後迎面而來的就是靈官殿,這裡供奉的王靈官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在王靈官神像的左右,往往還配祀四元帥、青龍白虎、四值功曹等。靈官殿的後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宮觀的核心所在,和宮觀的名與實密切地聯繫著。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雜。這種狀況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傳統影響,一是由於民間流傳的各種派別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時期,在與佛教競爭的過程中,因受佛教影響和迫於佛教壓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謙之,都注意到了致力歸納與組織眾神,才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神仙譜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宮觀來說,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間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胸前似有一團渾然一體之氣,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右邊的一位是靈寶天尊,他雙手捧著「陰陽鏡」,這鏡半黑半白,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就是道教的圖案,象徵著剛從無極狀態分化出來的「太極」狀態。左邊的一位是道德天尊,這一位白髮長須的老者,手裡拿著一把長柄扇,扇面上畫有「太極」圖案,象徵由太極分化出來的陰陽兩儀。「三清」,正象徵著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們在道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稱太上老君,實際上就是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當於佛教中的釋迦牟尼,道教抬出這位學說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為教主,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足以與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眾神中,還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謂「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們的福禍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廣泛的影響。玉皇殿,也稱凌霄寶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頭戴冕旒,身著朝袍,儼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為主殿的宮觀並不多。

在道教宮觀中,除主殿之外,還有一些偏殿,這些殿堂各有神主。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這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顧名思義,因為三官能賜福、赦罪、解厄,和人們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人們都要對他們頂禮膜拜。聖母殿,總的來說都供奉聖母,但具體的是哪位聖母,每個宮觀又會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媽祖,也有的就統稱之為娘娘殿。這些神靈,給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關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疾苦的需求,所以影響非常深遠,特別使古代的婦女感到親切。

道教名山中的宮觀在建築上也很有特色,或選址於頂峰之上,或修建在懸崖之旁,利用各種有利的自然條件,表現出仙山瓊閣的意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當你修鍊到達高級階段時,會有哪些表現?可參考以下12點
我修鍊元神的體會:順便透露一些關於元神修鍊的秘密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