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F35改進了:戰力暴增三分之一!殲20:我不用改進就做到了

F35改進了:戰力暴增三分之一!殲20:我不用改進就做到了

利刃/QG

一般我們在衡量一款戰鬥機性能優劣時,除了需要評估其機載航電、武器等子系統是否先進之外,直接決定戰機火力投送和持續作戰能力的載彈量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而對於那些因為隱身和減少阻力的需求,而不得不採用內置彈倉設計的隱身戰機們而言,這一先天性的限制,使得他們只能通過儘可能的利用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內置彈倉空間,來滿足自身的各種掛載需求。因此,如何將彈倉空間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也就成了隱身戰機設計中的一門重要學問。

(如何將彈倉利用率最大化,是隱身戰機設計的一門重要學問)

據國外防務網站報道,洛馬公司的F-35試飛員托尼·布里克·威爾遜近日在媒體發布會上向記者表示,公司正打算利用內部研發基金,對一項名為"Sidekick"的新型內置彈倉掛架項目展開研發。據悉,如果F-35A/C戰鬥機在未來採用了這款新型掛架,則可以將每個內置彈倉的AIM-120空空導彈的攜帶數量,從原先的兩個彈倉共4枚增加到兩個彈倉共6枚,攜帶量直接增加三分之一。這一改進,也將使原本中距彈攜帶數量與殲-20一致的F-35,在此項指標上反超彈倉空間更大的前者。

(F-35升級內置彈倉掛架後,AIM-120攜彈量可提升到6枚)

在此之前,因為舊式內置彈倉掛架的限制,F-35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一般是掛載2*2000磅級制導炸彈 2*AIM-120空對空導彈。就算是參加空優任務,也只能選用4*AIM-120空對空導彈的配置。毫無疑問,"Sidekick"這款新型內置彈倉掛架的引入,將極大提升F-35的彈倉空間利用效率,並強化其火力投送能力,而代價僅僅是戰機重量的略微增加。此外,儘管這一項目並未得到美國軍方的投資,但考慮到F-35下一階段升級計劃(Block 4)包含有彈艙升級內容,因此這一改進也極有可能被軍方應用。

(F-35目前的彈倉最多只能掛載4枚AIM-120空對空導彈)

而作為世界上第一款第四代隱身戰機的F-22"猛禽",其在驗證機研發階段,也同樣遭遇過因為空對空導彈體積略大,而導致內置彈倉的空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問題。原本並未考慮到在彈倉內置的AIM-120A/B那過大的彈翼,導致F-22的彈倉只能同時攜帶4枚該款導彈。不過,F-22對此的改進方式與掛架並無關係。它最終選擇的是將AIM-120C空對空導彈的主翼和尾翼進行了切尖處理,這才將整體體積縮小後的導彈掛載數量從4枚提高到了現在的6枚,而這也成了AIM-120系列此後一直沿用的設計。

(AIM-120C彈翼切尖是F-22可攜帶6枚該型導彈的關鍵)

至於大家所關心的國產殲-20隱身戰機,它在解決類似的問題時所付出的努力,反倒是這些隱身戰機中最多的。眾所周知,國產空對空導彈一直因為火箭發動機技術較為落後的問題,而致使其體積重量相比美俄同期的同類型號普遍偏大,我們現役霹靂-12堪比美製AIM-7"麻雀"空對空導彈的彈體直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當發展到了霹靂-15時,儘管火箭發動機技術和固體燃料性能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為了進一步增加射程,霹靂-15依舊選擇繼續沿用霹靂-12的彈徑尺寸。

(殲-20的主彈倉只能同時攜帶4枚體積不小的霹靂-15)

但如此一來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即國產殲-20原本空間就不算小的內置主彈倉,卻只能同時掛載4枚碩大的霹靂-15空對空導彈,儘管霹靂-15還選擇了類似AIM-120C那樣的彈翼切尖設計。而從此前一些官方報道所透露的信息來看,殲-20的解決方式竟然是重新研製一款新型中距空對空導彈。據悉,新款導彈除了在霹靂-12/15的基礎上縮小了彈體直徑,使得殲-20內置彈倉足以容納下6枚甚至8枚之外,還在國內率先採用了類似AAM-4B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以進一步強化對隱身戰機目標的搜索/跟蹤能力。

(在研的新型中距彈縮小了體積並採用了相控陣雷達導引頭)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雖然這三款隱身戰機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但基於各種的實際情況,它們所給出的解決方式確是大相徑庭。這當中,F-22的解決過程最為簡單,這主要是佔了彈倉空間大和導彈體積小的雙重優勢。殲-20雖然最費力,但其收益卻是最高的。而對於F-35系列而言,中距彈掛載數量雖然得到了較大提升,但F-35B因為彈倉體積最小卻享受不到這種"福利"。同時,AIM-9X格鬥彈目前無法內置,只能外掛的問題依舊是該型號亟需解決的最大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刃軍事 的精彩文章:

第二個敘利亞?美俄明爭暗鬥 南美大國可能重演古巴導彈危機
為何自動步槍子彈一直保持30發子彈 如果改變有可能要士兵的命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