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神奇的恐懼症人類為什麼會害怕蜘蛛蛇一類的動物?

神奇的恐懼症人類為什麼會害怕蜘蛛蛇一類的動物?

人類對蛇、蜘蛛等動物的恐懼心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正是由於具有這種恐懼心理以及相應的快速反應的能力,人類才更善於趨利避害,有更多的生存機會。


恐懼溯源

大多數人對蛇、蜘蛛等動物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心理。研究表明,人類的這種恐懼心理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並可追溯到遠古時代。那時的地球,可能是爬行動物的天下,早期的哺乳動物為了生存和繁衍,不得不小心防範看上去很嚇人的爬行動物,因為在它們之間的確有一些是可以致人死命的。顯然,讓早期人類產生恐懼心理的刺激因素,已經深深地留在了人類大腦的潛意識中。

對我們的祖先來說,蛇與蜘蛛是危險的,即使是現代人類,在看到這些爬行動物時,大腦也會高度警惕,心情也會十分緊張,在情緒上做出的反應就是——害怕。事實上,正是由於人類具有這種快速反應能力,才更善於趨利避害,因而也比那些不能有效地避開蛇類等危害的動物有更多的生存機會。

恐懼反應或許可以保護我們免於身陷危險,但體驗恐懼卻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當我們感覺到害怕時,心跳會加速,以便將血液更快地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我們的呼吸也會加快,以便吸收更多的氧氣供給身體的肌肉組織;害怕還會令我們出汗,使體溫下降,以便更有效地做出反應。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與動物的表情》中指出,人類面對各種情況做出的反應,都具有進化意義上的優勢,比如悲哀、焦慮、無助、驚訝和害怕等。

達爾文還認為,很多恐懼表情是人與其他動物所共有的。比如,當突然受到驚嚇時,人類和一些其他動物通常都會張大嘴巴(這有利於在準備「逃跑」或者「戰鬥」時吸進更多的氧氣)。又比如,恐懼會令人和一些動物毛髮豎立。達爾文解釋說,毛髮豎立是動物在面對危險時的一種自然反應——虛張聲勢以嚇退敵人,儘管這種策略對於現代人類來說早已沒有什麼用處了,但這種自然反應卻通過遺傳保留了下來。

不過,達爾文的解釋還不夠全面。比如,為什麼人們在受到突然驚嚇時,往往會捂住嘴巴,或者將雙手高舉護住頭部?顯然,捂住嘴巴可能是擔心因恐懼加重呼吸的聲音被敵人或獵食動物聽到;雙手舉過肩頭護住腦袋可能是為了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免受傷害,在受到攻擊時這種姿勢也更有利於回擊,同時也是為了在突然動作時更好地保持身體的平衡。

我們對恐懼的反應是靈長類動物的遠祖遺傳給我們的,這也許有助於我們了解:害怕的感覺來自於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腦的一部分,人類的這部分大腦最為發達。研究表明,在大腦皮層的前額葉中間有一個杏仁狀結構,叫「杏仁體」。杏仁體是與各種情感表達有關的重要神經中樞,特別是恐懼。如果杏仁體及其相關大腦結構機能失常,就會引起諸如恐懼的各種情感。杏仁體在人(或動物)根據以往的經驗識別危險的大腦活動中起重要的作用,有助於人(或動物)不加思索地做出快速反應,而一些杏仁體受到損傷的人則顯然缺少感知恐懼的能力,他們甚至不能辨別出他人的害怕表情。


恐懼種種

在美國,大約有1000 萬人患有各種各樣的恐懼症,比如蜘蛛恐懼症、打針恐懼症、蛇恐懼症、恐高症、社交恐懼症等。此外,還有各種聽起來希奇古怪的恐懼症,比如幽閉恐懼症、恐鼠症、閃電恐懼症、害怕乘車害怕坐飛機恐懼症、細菌恐懼症、黑夜恐懼症、過橋恐懼(也叫臨水恐懼症),等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想像一下,有著閃電恐懼症的人在打雷的時候會陷入怎樣的一種驚恐之中?有著乘車恐懼症的人在不得不坐車的時候心裡會是如何的害怕?對於那些對蜘蛛和蛇,甚至對孩子生日派對上出現的小丑都感到害怕的人來說,他們實在無法輕鬆面對這個世界。

在美國,社交恐懼症是僅次於抑鬱和酗酒的第三大心理疾病, 大約有530 萬成年人患有這種疾病。社交恐懼症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工作、學習、社會活動,以及和他人的關係。當理查德·亨伯格博士還在佛羅里達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他就對「人們為什麼在社交場合會產生緊張焦慮情緒」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過去,很多人認為,這些表現只是生性害羞或性格內向而已。的確,許多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會感到緊張,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不足為奇。但是,如果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太過在意,這種緊張的感覺延伸到幾乎所有的社交場合,從非正式的交談,到與大家一起吃飯,甚至與別人握手也會臉紅,害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離群索居,甚至不去上學,總認為自己有什麼地方讓別人看起來不對勁,那麼,這就不是害羞的問題了,而是一種心理疾病。

為了幫助這些人,現在已是坦普爾大學心理學教授的亨伯格博士對社交恐懼症的起源和治療方法展開研究,並以此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亨伯格認為,社交恐懼症可能比類似害怕打雷或者害怕狗這樣的恐懼症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大。他說,「如果你害怕與人交往,那麼無論你到哪裡,都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對於社交恐懼症,現代醫學已經有了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事實上,經過治療後,有80% 的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癥狀都能得到緩解。但是,有很多人因羞於啟齒而延誤治療。亨伯格的研究發現,只有36% 的人願意接受心理治療。還有一些人,他們怕去醫院,怕看牙醫,怕打針,怕在醫院裡傳染到疾病,因此他們害怕生病以至不敢出門。對於那些怕看牙醫的人來說,常規牙科檢查對於他們來說簡直是一場夢魘——戴著大口罩的牙醫居高臨下,將各種尖利的器械放進他們的嘴裡,發出聲響很大的刮擦聲。當這種害怕變成一種恐懼的時候,病人就會變得更加緊張,心跳加速,呼吸加重,全身出汗,嚴重時甚至昏厥。

心理學家指出,類似牙醫恐懼症的其他與針管或抽血等有關的恐懼症,使得一些人對看病如臨大敵,他們可能因為害怕生病、害怕看病永遠都不去看醫生,這對他們的健康顯然是十分不利的。為了幫助這些人擺脫看病焦慮症,心理學家研究出一種融虛擬現實技術、催眠術,以及認知行為療法為一體的干預療法。


治療恐懼

迪倫·雷蒙德是一個11 歲的男孩,他喜歡棒球運動,但是,哪怕只有一隻蜜蜂飛入運動場地,他就會害怕得立刻跑回屋子裡躲起來,直到第二天為止。

雷蒙德太太不知道兒子的這種「蜜蜂恐懼症」是從何時開始的,但她知道應該如何幫助兒子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她是美國一家大學心理系的職員,她曾見過許多有著心理恐懼症的孩子從大學的兒童心理研究中心出來後,就能夠勇敢地面對恐懼了。經過3 個小時的心理治療,一個害怕動物的小女孩用拴狗皮帶牽著一條狗出來了,以前她甚至無法忍受屋子裡有這種動物。一個有著恐高症的孩子,經過治療後,就毫不猶豫地登上了梯子。

雷蒙德太太帶著迪倫找到了兒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奧蘭迪克博士,他用了5 年的時間研究出了一套治療兒童恐懼症的新方法。

心理學家認為,恐懼症會給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影響。比如,迪倫因為害怕蜜蜂,會減少參加戶外活動的機會;怕狗的孩子因為怕在路上遇到狗,不敢去上學;害怕黑暗的孩子會失去參加野營活動的機會。

奧蘭迪克和他的同事們按恐懼程度的不同對孩子們進行分級治療,設置的場景從有點害怕到極度害怕。讓孩子看窗戶外的一條小狗,這是最簡單的;讓孩子去撫摸一條狗,或者給一條大狗餵食,難度要大一些;而讓孩子和狗呆在同一個房間內,則屬於中等難度的治療。

當然,他們並不是簡單地讓孩子去體驗讓他們害怕的東西,而是引導他們去體會實際情況是否如他們所想像的那麼可怕。比如,許多孩子之所以怕狗,是覺得如果和狗站得太近,狗會將他們推倒或者咬他們。研究人員就讓孩子站在狗的旁邊,看會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研究人員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克服恐懼。

他們說,「這就像在做遊戲一樣,孩子們很高興,很配合,我們不會讓孩子害怕得哭起來。」

為了不至於超出孩子們的承受能力,研究人員在進行下一步治療時,都會先徵得孩子們的同意。研究人員還會告訴孩子們一些安全防範的措施,比如在接近一條狗之前,可以先問問狗的主人,它是否對人友好等。對害怕雷雨的孩子,研究人員讓他們看錄像,並了解避開雷電襲擊的一些安全知識。

在治療的最後階段,研究人員會讓一個孩子去面對他最為害怕的事情,比如讓他嘗試著用手去撫摸一條狗,或者牽著拴狗的皮帶去遛狗。在這一階段,研究人員常常會藉助於言傳身教來幫助孩子們逐漸適應。比如,他們會先去摸摸狗,讓孩子觀察狗有什麼反應;然後,在撫摸狗的同時,讓孩子搭著他們的肩膀;再後來,他們在摸狗的時候,讓孩子將手放在他們的手的上面;最後,孩子就可以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動手去撫摸狗了。

治療並沒有到此結束,研究人員還會幫助孩子們如何將學到的一切應用於稍有不同的情景,比如撫摸一條不太一樣的狗或一條沒有拴皮帶的狗。

在治療結束時,大多數孩子至少克服了一半的恐懼情緒,其中60% 能夠去做他們本來最害怕的事情。對於那些尚未能克服恐懼情緒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長一點時間的治療,或者通過其他不同的方法,比如放鬆訓練、虛擬現實治療法等。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幫助很多孩子克服了各種恐懼,迪倫就是其中之一。經過治療,迪倫在打棒球時再也不會去留意那些嗡嗡叫的蜜蜂了。但是,幾個月後,在看見母親的汽車附近有一隻蜜蜂時,迪倫跑開了,不敢靠近。媽媽對他說:「為什麼要跑呢?你早已不害怕它們了,不是嗎?」孩子回答道,「哦,是的,沒錯。」於是,他勇敢地上了車。


虛擬現實技術

多年來,32 歲的女律師維羅妮卡·瓊斯一直害怕坐飛機旅行,但因為工作她需要經常飛往世界各地,因此她只能依靠一些藥物來抑制自己的恐懼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藥物已經無法幫助她克服越來越嚴重的恐懼心理。在一次外出旅行時,在邁阿密機場,她一再請求丈夫將她留下,雖然最後她還是登上了飛機,但這次旅行給她留下了嚴重的精神創傷,她發誓從此不再坐飛機。

她求助於心理學家柯特·伯邁耶博士,伯邁耶經常幫助他的病人克服各種各樣的恐懼症和焦慮症。與傳統的治療不同,伯邁耶除了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外,還結合高科技的「虛擬現實療法」——用三維計算機圖像再現真實世界中的環境——幫助病人面對他們的恐懼。

對於瓊斯來說,她只要戴上一個頭盔,坐在一個震蕩椅上,就可以通過計算機屏幕在虛擬現實中坐飛機在天空中翱翔了。也就是說,在能夠克服恐懼心理,坐上真正的飛機之前,她可以安全地在伯邁耶的辦公室的虛擬現實空間里「飛行」。

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瓊斯可以在屏幕上看到飛機內部的情景,頭盔里的感測器會對頭部的動作做出反應。當轉頭時,她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景;通過耳機,她可以聽到航班上的服務人員和飛行員說話的聲音,以及飛機引擎、起落架等的聲音,還可以有震動的感覺。所有這些都讓她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其真實程度足以激發起她的恐懼感。

虛擬現實治療方法為像瓊斯這樣的病人帶來了新的治癒希望,瓊斯經過虛擬現實治療後已有了34 次乘坐飛機的經歷。虛擬現實治療方法是否有效,關鍵在於是否能讓病人真正「投入」到虛擬世界之中去。研究發現,除了虛擬的視覺刺激外,如果再加上觸覺之類的其他刺激,效果會更好。比如在虛擬的「蜘蛛世界」里,研究人員讓蜘蛛恐懼症患者觸摸毛茸茸的假狼蛛,這樣的體驗更加真實,有利於患者克服恐懼症。

對於恐懼症的治療正在向縱深發展,人類終將戰勝恐懼。

在產生恐懼時,人體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變化

釋放一種叫做內啡肽的天然鎮痛劑,以準備應付在逃跑或戰鬥中可能受到的傷害。

皮下血管收縮變窄,在受傷時可以減少出血量。

汗腺擴張,體溫降低,為快速逃跑或進入戰鬥狀態做準備。

瞳孔擴大,有助於更敏銳地觀察對方的活動。

頭髮豎立,對周圍環境變得更為敏感。

心跳加速,動脈血管收縮,血壓達到最高點,靜脈血管擴張,使血流快速迴流到心臟,以便在必要時保證肌肉的供氧需要。

呼吸加重加快,隨便準備逃跑或戰鬥。

肝臟釋放葡萄糖,產生身體需要的「燃料快餐」。

通往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和腎臟的血管收縮,「關閉」暫時不需要的血液供應。在逃命或搏命時,吃喝之類的需要暫時都要「退居二線」。

大部分血液流向腦部、腿部和手臂的主要肌肉部位。「快速思考」需要更多的大腦供血,如果判斷失誤,跑向錯誤的方向,哪怕肌肉再強健,跑得再快也沒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動物和植物可以相互「幫助」嗎,大多數動植物都有相互利用的關係
探索外星文明的「絕對想法」人類對外星文明的猜想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