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都不知道,敢說你真的認識漢字么?

這些都不知道,敢說你真的認識漢字么?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曾經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我們自己也在反覆思考一個問題: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了,很多地方連高中都普及了,可是為什麼培養不出擺脫標準答案、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

其實在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把這種獨立思維的智慧通過漢字傳遞下來了。今天我們來一起感受一下。

漢字教人獨立思維

老祖先在造字的時候,並不是一個一個地、孤立地創造漢字的,而是有一個整體的思維形態:把看起來非常抽象的字和詞,放在了具象的生活情境裡面。用生動的生活畫面、歷史故事和國學的基礎知識,來引導孩子在認字和識字的同時,能夠識物和明理。

比如說「人」字,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甲骨文字形。

三個人字放在一起,表示許多人。這三個「人」字怎麼擺放呢?可以排成一行,這是什麼字?是「?」字。

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擺放的方法:上面放一個「人」字,下面並排放兩個「人」字,這是什麼字?是「眾」字。

「?」和「眾」這兩個字,雖然裡面「人」字擺放的位置不一樣,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字是「眾」字的異體字。

也就是說,這兩個字實際上是一個字,只不過在漢字規範以後,我們現在所用的是這個「眾」字。

從「眾」字的字形和字義可以看出,漢字在原創之初更為注重的是字的意義,只要能夠表達出相應的意思就行。

再比如孟子說的「仁者愛人」,提倡君王實行仁政。這個「仁」字有什麼含義?從字音上聽,是從「人」字旁而來的;從字義上理解,是由「人」和「二」這兩個字會意而成的,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說文解字》告訴我們說:「仁,親也。」表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

「仁」字所表達的「愛人」,並不是單方面的愛,而是彼此間的相親相愛。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放在君主治國上面,君王實行仁政,持有一顆愛民之心,一切政策法規才有可能向老百姓傾斜,進而才能得到百姓的愛戴。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想要獲得他人真誠地支持和幫助,自己也需要付出同樣的誠意。

漢語教做人做事

實際上,漢字和漢語在教人獨立思維的同時,也教如何做人做事。

比如怎樣做父親呢?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那父親如何教育孩子呢?從字形上看,「教」字是由「攴」和「孝」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攴是指上對下,表示教導;孝是指下對上,表示效仿,所以《說文解字》在解釋「教」字的時候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上行下效的意思。所以作為父親,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出表率。教導孩子,身教重於言傳。

作為一個父親有什麼責任呢?我們來看「父」字的甲骨文字,看上去就像手持一根筷子。「父」字的甲骨文形所表達的是什麼意義?

《說文解字》中說:「父,矩也。家長率教者。」這句話就把父親的責任一下子說得清清楚楚:吃飯的時候手裡舉著筷子、教導子女守規矩的人就是父親。

俗話說:「棒打出孝子。」可能「父」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這句俗話最初的生活原型。

與「教」字相對應的就是「學」字,學是什麼意思?

我們再來看一下「學」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的雙手,下面是「爻」字,表示用雙手來演示,類似於使用教具來教學。這個「爻」字是什麼意思?《說文解字》中說:「爻,交也。」表示交錯和變化。

所以「學」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部分表示教學演示,下面部分表示傳授的內容。

既然是教學,那必須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說文解字》裡面給出了一個標準:「學,覺悟也。」孩子學習完了以後,如果只是停留在直覺、感性的層面,達不到覺悟的層次,那父親也就稱不上是合格的「率教者」了。

看得出來,作為一個父親具有三重責任:首先,是作孩子行為舉止方面的表率,身教重於言教;其次,是讓孩子上學,接受教育;再次,是作孩子思維方面的表率。

父親的教育思維要與學校老師的教育思維相一致,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由感覺而覺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做到了這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大家看,漢字思維竟然蘊含了這麼豐富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學會了漢字和漢語,同時也就學會了做人和做事。當今世界,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這樣做到這一點呢?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的漢字和漢語而自豪吧!

學習漢字文化,培養思維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三點告訴你,《水滸傳》奇在哪裡?
馬雲談「996」前後矛盾?《易經》為你解讀!

TAG:學國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