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中國自古至今就有很多重視個人修養的思想,而「慎獨」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庸》裡面有:「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君子對於他看不到的東西是不亂說或者持謹慎態度,對於他沒有聽過的東西是抱著恐懼懷疑的態度。越是隱藏的東西,越容易被發現;越是微小的東西,越容易被顯現。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是非常謹慎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劇照

《大學》裡面提到: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聖人說的要誠意,指的是不要自我欺騙,像討厭惡臭一樣討厭虛偽,像愛好美色一樣愛好誠意,這就叫做自謙。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人在沒人監督的時候就會幹壞事,什麼樣的壞事都幹得出來,而等他見到當官的人時則表現得很好,掩蓋自己的惡行,展現自己好的方面。人看自己,就像看到自己的肺肝一樣,有什麼可以掩蓋的!這就叫心中誠信,就會表現到外形上,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曾子說:「無數雙眼睛看著,無數雙手指指著,難道還不夠嚴格嗎。」財富可以充盈屋子,道德可以充盈身體,心胸寬廣了身體就比較胖,所以,君子一定要誠心誠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論語·子罕》中有云: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講的是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嗎?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孔子對弟子的這種弄虛作假行為很是不滿,自己當時不是朝廷官員,不應該有家臣的,可是弟子卻找了家臣負責料理後事,這是不合乎禮節的。孔子病好了,對這種欺騙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尤其是他的「吾誰欺?欺天乎」更是成為至理名言。這麼做是在騙誰呢?在騙上天嗎?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君子不欺暗室。

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一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坐在宮殿里交談,聽到有車輪轔轔的聲音,到了宮殿前就停止了,過了宮殿就再次聽到了車輪聲。衛靈公問夫人:「你知道這是誰嗎?」夫人說:「這個人是遽伯玉。」衛靈公問:「你怎麼知道的?」夫人說:「我聽說禮法規定,過宮門要下車,見路上的車馬,都會撫軾(是車前橫木上的扶手)而過,以表示對國君的尊重。忠臣和孝子不會因為事情昭然才講信義講節操,也不因為無人知曉便有墮落之行。蘧伯玉,衛國賢能的大夫,仁義而有智慧,尊敬的侍奉國君。這個人一定不會因為人不知道,便廢棄禮儀,因此我知道是他。」衛靈公派人去看到底是誰,果然是蘧伯玉。

唐·駱賓王《螢火賦》里有「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說的是螢火蟲就像有道德修養的君子一樣,即使到了黑暗的屋裡也不會欺騙別人的。「不欺暗室」的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說的是光明磊落的人,即使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不做虧心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君子要懂得避嫌。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是慎獨的另一種形式。古代的君子走到瓜田旁邊的時候,鞋跟掉了,但是不會立馬停下來去提鞋跟,為的是防止被別人懷疑在偷瓜;走到梨樹下,帽子歪了,不會伸手扶正自己的帽子,為的是防止被別人懷疑在摘李子。

慎獨表現在面對別人送禮的時候。

漢代的名臣楊震去東萊當太守的路上,經過昌邑縣,以前他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在昌邑當縣令,就半夜的時候揣了十斤黃金去拜見楊震,感謝的他知遇之恩。楊震說:「我了解你的為人,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不好意思地說:「天黑,我來的時候沒人看到的。」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看到!」王密羞愧不已,退了出來。清代的一個官員葉存仁,做了三十餘年的官,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他離任時,部屬執意送行話別,但送行的船遲遲不發,葉存仁好生納悶。等到明月高掛時,來了一葉小舟,原來是部屬臨別贈禮,故意等到夜裡以避人耳目。葉存仁即觸景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慎獨表現在與異性獨處的時候。

馮夢龍《警世通言》裡面有一篇《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講的是趙匡在長安胤懲強除惡後,為了避禍喬裝改扮離開長安,路過太行武安的清幽觀時,碰到被強盜搶來囚禁在暗室里的趙京娘。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決定救她,為了避免京娘再次落入歹人之手,就護送她回家。出發之前,為避嫌,趙匡胤認趙京娘做妹妹,然後千里護送她回家。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壞人,都被趙匡胤打敗,安全護送趙京娘回家。到家後,京娘感恩不盡,欲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婉言拒絕了。

還有一個故事。宋徽宗宣和年間某個元宵節,有位年輕媳婦和丈夫手拉手逛街觀燈時被人群擠散。無奈中,正遇皇帝給百姓賞酒,便擠上前去爭得一杯喝了,且將銀制的酒杯揣入懷中。不料被衛兵發現,捉她去面君。她不慌不忙地向皇帝朗誦了一首《鷓鴣天》:


燈火樓台處處新,笑攜郎手御街行。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表近,帝恩榮。瓊漿飲罷臉生春。歸來恐被兒夫怪,願賜全杯作明證。

元宵節在宋代被普遍認為是情人幽會的日子,傾城而歡之夜,難免邂逅舊愛,遭遇新知,更有「暗塵追馬」。而今該女子已是「別人的新娘」,瓜田李下,常有說不清楚的地方,需倍加小心才是,於是為了不被丈夫懷疑怪罪,就偷了一個酒杯帶回家做明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思想

慎獨是一種準則,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精神。

慎獨的人,不會為了沽名釣譽故意在人前做出讓人稱頌的事,也不會在沒有人監督自己的時候做出有愧於自己良心的事。越是獨處的時候,越是沒有旁人在場監督的時候,他們越是謹慎小心,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有著自己的道德律令,這種道德律令比看得見的律法更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他知道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孟子曾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是做人要抬頭看看,無愧於天地,低頭看看,無愧於別人。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面對著利益和美色,堅持住自己平時的道德標準,這就是君子和偽君子的試金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