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罵了那麼久,很多人都不知道水滴籌是幹嘛的

罵了那麼久,很多人都不知道水滴籌是幹嘛的

最近,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突發腦出血,其家人在免費大病籌款平台水滴籌上發起眾籌,最高金額100萬元。但很快被網友質疑,稱其家裡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大病也有醫保,這樣的條件還眾籌有騙捐嫌疑。

隨後吳鶴臣的妻子回應,兩套房子都是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爺爺名下,爺爺已經過世,兩套房子均無法出售。車為婚前購置,家中有癱瘓病人,日常出行很需要,所以不能賣。但這樣的解釋依然無法平息眾怒,她提前關閉了籌款,稱籌到的148184元暫時夠用。

「罵的人不捐,捐的人不罵」

這已經不是第一起引起輿論熱議的眾籌事件,輿論除了討伐發起眾籌的當事人之外,對水滴籌這樣的平台也頗多詬病,認為沒有盡到審核責任,浪費了社會善意。

可是仔細觀察,類似事件又呈現一種獨特的輿論景觀——網路上最義憤填膺的那群人,往往都沒有參與捐款;而那些真正捐款了的人,則很少站出來高調批評並要求退款。也就是有人形象總結過的,「罵的人不捐,捐的人不罵」。

當然,這並不是說沒有捐款的人就沒有批評監督的權利,只是這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可能源於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誤判。很多並不了解大病籌款平台的人,憤怒是基於某種誤解,而不是對完整事實的掌握。

在提出《烏合之眾》理論的勒龐看來,群體情緒最大的特徵就是容易走向簡單而誇張。用在審視對眾籌平台的群體批判,也是有啟發意義的。只要大家認為自己是在參與揚善懲惡,那就不願意再花費精力去細究事實,而是把道德批判推向極端。

可是,在高舉行善旗幟的同時,如果連事實都不搞清楚,那就是偽善,甚至可能作惡。因為污名化平台的後果,很可能斷了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後路。

捐款過的人,大概知道這種網路籌款的運作方式,比如水滴籌是要一定病友、親屬、朋友等的交叉確認才會審核通過,事實上多數的眾籌都是病人的親屬朋友參與轉發然後擴散,基於人際關係的信任才能取得好效果。

這樣一種模式,很大程度可以從源頭避免惡意騙捐。因為明顯誇大的騙捐行為,不可能得到太多身邊熟人的支持,相反,如果身邊人發現捐款有不合情理之處,很快就會被曝光,從而得以止損。事實上,這一次吳鶴臣親屬的募捐,很快也因為爭議而終止。

如果理解大致的運行模式,可能就不會有網上鋪天蓋地的擔憂,以及各種似是而非的傳聞。對於吳鶴臣這樣有爭議的個案進行探討很正常,但演變為對這類眾籌平台的批判,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狂歡。

刻板印象之下網路眾籌平台成為假想敵

相比於眾籌平台曾經幫助過的人群,被曝光有爭議的案例還是絕對的少數。因為這些少數案例,而誇大平台的問題,缺乏起碼的邏輯支撐。可這樣的網路景觀已然成為常態,為什麼?

比較簡單的解釋,當然是出於一種樸素的善惡觀念。如果說有什麼比一個窮人得不到救助更讓人痛心,那自然就是條件還不錯的人,搶走了窮人本該得到的救助。

這樣一個簡單而又是非分明的認知框架,主導了很多人看待網路眾籌平台的方式,並進而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這些平台不做好審核放任了這種事發生,而平台放任就是為了從中賺錢。其實這樣的認知,只要稍加推敲就知道完全不成立。

李普曼的傳播學經典《輿論》中認為,人們通常在本可以追求客觀公正的見解時卻堅持自己的刻板印象。因為這樣更省心省力,面對和自己利益無關的事時,更容易陷入這種習慣性認知。

其實,考察包括吳鶴臣眾籌在內的一些爭議案件會發現,多數並非簡單的詐捐騙捐,而是不同群體對於網路眾籌存在不同理解。也就是「救急」和「救貧」之間的爭議,這樣的爭議自羅爾事件就存在。

很多人認為發起網路眾籌,必須是窮困到走投無路,才有道德正當性;但也有些人認為,只要確實陷入困境就能求助,而不是非得賣車賣房赤貧如洗才可以。

抽象來看,第一種觀念更有社會基礎,這也是吳鶴臣眾籌引發鋪天蓋地質疑的主要原因。但從眾籌平台來說,可能更願意在兩者之間保持價值中立。因為個人大病籌款平台,和傳統慈善機構有著本質不同。

對互聯網新救助模式需要再認識

在網路上,很多人對於水滴籌等平台的認知,容易簡單等同於慈善機構。認為既然籌款在平台發起,那平台就要承擔完全的審核責任,否則就要為可能出現的「詐捐」負責。

但至少在法律層面,這是對眾籌平台的極大誤解。免費大病籌款屬於個人求助,而個人求助行為屬於民法上的附義務的贈與行為,並不屬於慈善法範疇。

具體到平台,在吳鶴臣家屬發起的籌款頁面上,可以清楚看到提示:「該求助信息不屬於慈善公開募捐,真實性由信息發布者負責,水滴籌提示您了解詳情後方可進行幫助」。

可以看出,水滴籌不是在利用平台的公信力,主導對某個具體對象的捐贈。而是明確提示讓用戶依據求助人所提供的信息,自願實施贈與行為。水滴籌已起到風險提示義務。

事實上,一些網友提出來的審核要求,比如審核求助人的房產、汽車信息,甚至醫院病歷的真偽等,也不是一個平台企業能夠做到的。如果要求到這麼嚴苛的地步,就是對這種新型模式的扼殺。

就社會功能來說,水滴籌這樣的平台所起的作用和慈善機構完全不同。大病求助通常具有突發性、短時性等特點,如果按照傳統的慈善救助模式,很可能錢沒籌到位,病情已經惡化。

相對低門檻、快速響應,都是水滴籌等平台的優勢。如果以「救急」和「救貧」做粗糙分類的話,慈善機構更多發揮的是「救貧」作用,而水滴籌等平台首先是針對大病的「救急」。當然,這兩者之間的邊界存在一定模糊性,這也是輿論屢屢產生誤解的客觀原因。

至於可能存在的投機騙捐行為,平台自然要給予基本的把關,包括事先審核、事後黑名單懲戒等手段,但作為社會眾籌模式,其實籌款人周邊的熟人以及網友都是監督力量。一些事先審核之下的「漏網之魚」,可以通過事後追懲而降低負面影響。

之所以出現開頭所說的「罵的人不捐,捐的人不罵」,也是因為對求助對象有過更多了解,就會更理解當事人的狀況,外圍網友反而會因為刻板印象而跟風。大病求助平台和慈善機構一樣也需要社會監督,但最好的監督其實是把身邊了解的案例監督好,發現問題及時向平台或者媒體反映,而不是聽聞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就跟風吐槽。

「將人間變成地獄的原因,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如果不對事實、對平台有更理性的認知,就以過於苛刻的要求對待平台,很可能扼殺這些互聯網新救助模式,這才是對社會善意的最大浪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能的大熊 的精彩文章:

技術升級帶來梯媒大變局,分眾白費了一手好牌

TAG:萬能的大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