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豬在抗戰中做了多大貢獻?豬鬃換武器、汽車,成為緊缺的軍需用品

豬在抗戰中做了多大貢獻?豬鬃換武器、汽車,成為緊缺的軍需用品

在我們的印象中,豬是一種又蠢又笨的動物,整日除了吃就是睡,除了食用價值外毫無其他作用可言。可就是這些好吃懶做的豬,卻在抗戰時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豬鬃是豬頸部和脊背生長長度超過5厘米的鬃毛。在外行人看來,豬鬃不過是豬身上拔下來做成刷子的毛,誰有能將它和戰爭聯繫起來?

其實,豬鬃剛韌富有彈性,不易變形,不受冷熱影響,耐酸耐摩擦,是工業和軍需用刷的主要原料。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豬鬃隨處可見,衣刷、牙刷、鞋刷等等,都離不開豬鬃。在工業生產中,刷油漆的刷子也離不開豬鬃。尤其是在戰爭時期,從各種軍用車輛到清刷機槍、大炮的槍管、炮管,更是一樣離不開豬鬃。

由此可見,不想讓武器裸露著鐵體鋼身上前線,那麼就必須給武器刷油漆,也就一定離不開中國的豬鬃。

養豬是中國農村的重要副業,同時全國大部分人民的肉食也以豬肉為主,外加上自然氣候的原因,養豬幾乎遍布全國。所以,世界其他國家的豬不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比不上中國。而他們生產出來的豬鬃,根本就不是中國的競爭對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中國豬鬃年產量約為65100公擔(1公擔=100公斤),其中內銷佔了約30%,外銷約70%。抗戰爆發後,日本封鎖了東部海岸,導致豬鬃運不出去,隨著戰爭越演越烈,國外豬鬃的價格也越來越高,一時間稱為緊缺的軍需用品。

當時,全美國共有四五百家制刷廠,而這些制刷所用的原料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甚至到後來,美國將豬鬃和鴨毛都列入了戰略物資A類,價值與軍火一樣,將它們看成決定戰爭勝負關鍵的因素之一。

為此,美國提出把重慶出口的豬鬃全部運美,這一下子引起英、蘇兩國眼紅。為了分配豬鬃,三國還在華盛頓成立了一個分配機構,協商分配,事情才算了結。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宣戰。同時,中國的滇緬公路也被日軍切斷,導致美國市場「鬃荒」嚴重。為此,美國頒布了「豬鬃限制法令」,規定2英寸以上的豬鬃全部供應海、陸、空三軍。直到中國開闢了中印航線,這一現象才得以緩解。

豬鬃對中國抗戰的幫助也是巨大的。當時,豬鬃出口是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從1937年到1945年中國出口豬鬃外匯收入高達3000萬美元。

不僅如此,中國的豬鬃還可以抵償英、美等國援華的物資和軍需品,大大減輕了國內彈藥不足的壓力。尤其是在海上運輸線被封鎖後,中國的豬鬃更加寶貴,為了得到豬鬃,美國不惜用汽車來換取。

當時的豬鬃大王古耕虞曾感慨地說:「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期間,從當時中國經濟力量來說,我們能在經濟上向世界人民作出貢獻的,就是這麼一些東西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歷史風雲 的精彩文章:

能打仗的人,往往不會理財!此人屢次抗命打勝仗,晚年卻十分凄慘
一代藏族鉅賈,牽2000頭騾馬支援抗日1.5億美元,感動盜匪

TAG:中外歷史風雲 |